九年級語文下冊課件:《無言之美》

字號:

課件的選擇要依據教學的內容、本人的教學風格、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達到課堂教學效果優(yōu)化為準。好的課件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課件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就由為大家?guī)砭拍昙壵Z文下冊課件:《無言之美》,歡迎各位參考借鑒!
    九年級語文下冊課件篇一:《無言之美》
    教學目標
    1.閱讀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3.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2.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B:大荒漠中一縷炊煙升起,因為沒有風,所以它顯得特別直;遠方橫著一條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來格外的圓。
    比較A與B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美,更能打動你?
    學生明確:A句,雖然B句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卻沒法像A句一樣呈現出悲涼雄渾的意境。
    教師再問:明明B句描寫得更加詳細,為何反而還達不到A句的效果呢?難道是因為說得太多反而不夠好?也許,今天的課文內容,能解答這個疑問。
    【教學提示】
    教師亦可以選擇其他意境深遠的詩句作為教學導入,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中的“無言”現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課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當代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目標導學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請閱讀表現言意關系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系。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是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xù)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確:用一句話概括言與意的關系,即“言不盡意”。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明確: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是否還能達到美呢?
    明確:“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于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盡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無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語表現出來,就算言語不能表現所有意志也能達到美。
    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1)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2)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3)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4)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教學提示】
    本文讀來有一定深度,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理清論證思路,教師宜將上述問題先行展示,讓學生在閱讀預習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從而把握文本寫作思路。
    6.你能簡要說說文本的論證思路嗎?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并點明要從藝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著論證言意關系,并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盡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須全然用言表意,即說明有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目標導學三: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1.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明確: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說盡,這不是意味著作者將它們寓于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話,說說你品味到“無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里所產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盡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
    明確:以課文《孤獨之旅》為例,文章以鴨子下蛋結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fā)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著我們在腦中構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
    三、板書設計
    無言的意蘊要從藝術的觀點去研究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話劇的靜態(tài)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無言之美
    九年級語文下冊課件篇二:《無言之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文章舉例論證的方法,讀懂議論文,理解議論文,揣摩議論文中的精彩論證方式并善于運用在日常習作中。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細心體味“言”與“意”的關系;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揣摩議論文中的精彩論證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關課件。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在各種精彩文章評論中我們經??吹健把杂斜M而意無窮”這類句子,那么,何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言不及義”“言不盡意”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帶著問題去學習朱光潛先生的《無言之美》,細細體味語言的魅力吧!
    二、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學家、翻譯家。主要作品有《文藝心理學》《談美》《西方美學史》等。
    2.生難字詞
    (1)字音
    意蘊(yùn)  ,   顰(pín)  ,   蛾眉(é)
    寂寥(liáo),諺語(yàn),心曠神怡(kuàng)
    輕描淡寫(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來(niān),銖兩悉稱(chèn)
    (2)詞義
    【輕描淡寫】著力不多地描寫或敘述;談問題時把重要問題輕輕帶過。
    【栩栩如生】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慘,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來】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詞匯或材料豐富,不費思索,就能寫出來。
    【銖兩悉稱】形容兩方面輕重相當或優(yōu)劣相等。銖兩,比喻微小之處。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先試讀,再帶入問題探讀,在反復誦讀中體味文本語言魅力,深入解析“無言之美”。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話引出“無言”這一話題,提出“言”與“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學、音樂、雕塑等各類藝術作品為例,分析言不必盡意、無聲勝有聲、含蓄不露等所表現出來的無言之美。
    第三部分(13):總結觀點: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從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閱讀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關系。
    【交流點撥】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萬變、縹緲無蹤的,是混整的,無限的。所以,言所以達意,但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交流點撥】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①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②以文學作品的“言不能盡意,也不必盡意”凸顯無言之美;③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④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5.簡要說說本文的論證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并點明要從美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著論證言意關系,并以從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盡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無須全然以言表意,即說明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局部突破
    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點撥】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說盡,這不是意味著作者將它們寓于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無言之美”的內涵,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啟示: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還要關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認為“窮形盡相”是獲得美和達到美的好途徑嗎?請舉例論證。
    【交流點撥】窮形盡相并不是一個獲得美和達到美的好途徑,反而是恰到好處的留白更益于激發(fā)人們的聯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觀情感。宋徽宗趙佶喜歡繪畫,他在考驗畫家時,讓應考畫家以“踏花歸去馬蹄香”為題作畫,擇優(yōu)錄用。后被選中的畫作上,根本沒有一片花瓣,只是馬蹄上飛舞著幾只蝴蝶。但就是這樣一幅畫,卻恰當地體現出了詩題的意境。
    五、課后反思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雖然課文整體上不易理解,但是我還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做到盡量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無言的魅力。但是由于“無言之美”的概念不僅針對文學,還針對其他藝術,而學生對其他藝術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論證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進一步輔導強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