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chéng yǔ,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定型的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一:從善如流
春秋時期,楚國發(fā)兵攻鄭,鄭國不敵趕緊求救于晉。晉國派出大將欒書增兵援助,楚國不敢與之交戰(zhàn),立即撤軍而走。欒書轉(zhuǎn)而攻打楚國的盟友蔡國,蔡國告急,楚國來不及調(diào)集大軍,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兩支小部隊前去救援。
晉軍大將趙同與趙括向欒書請戰(zhàn),這時,謀臣知莊子、范文子、韓獻(xiàn)子上前勸阻道:“如果這次與楚軍對陣,即使打贏了也不過只勝了兩小股楚軍而已。如果輸了,那晉國可就被人恥笑了。”當(dāng)時,欒書的部下主張進(jìn)攻的有八人,主張收兵的只有這三位,按理說應(yīng)以多數(shù)人意見為準(zhǔn),但欒書最終還是采納了知莊子三人的意見,退兵回國。第二年,欒書趁楚不備,率軍攻下了蔡國,繼而又發(fā)兵攻向楚國。知莊子、范文子、韓獻(xiàn)子三人分析了具體情況,再次建議暫時不要陳兵楚國而去攻打沈國,結(jié)果此戰(zhàn)大獲全勝。當(dāng)時有人稱贊欒書說:“這個人能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就像流水向下那樣,不僅快而且非常自然?!?BR>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二:拋磚引玉
據(jù)說,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從諗禪師,對徒弟們參禪的要求非常嚴(yán)格。他要求每個徒弟都必須將注意力高度集中,靜心打坐,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身心都要達(dá)到入定的美好境界。
有一次,徒弟們正在晚參,從諗禪師故意試探一下徒弟們的定力,說:“今天晚上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就站出來。”大多數(shù)徒弟知道師父的用意,都聚精會神地盤腿打坐,對老師的話理也不理。只有一個小和尚糊涂得很,走出來用毫無禪意的話來回答禪師。
雖然如此,從諗禪師也沒有動怒,只是平靜地看了看他,說了一句:“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連磚頭都比不上的土坯!”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三:驚弓之鳥
戰(zhàn)國時,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獵。一只大雁從遠(yuǎn)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更羸仔細(xì)看了看,指著大雁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只大雁就能掉下來?!?BR> “是嗎?”魏王信不過自己的耳朵,問道,“你有這樣的本事?”
更羸說:“請讓我試一下?!备]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只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魏王看了,大吃一驚,“真有這本事!”更羸笑笑說:“不是我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魏王更加奇怪了,問:“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說:“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下來了?!?BR> 后來用“驚弓之鳥”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四:按圖索驥
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么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yōu)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本是天上的星名,據(jù)說負(fù)責(zé)管理天馬)。
有一次,孫陽路過一個地方,忽見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沖他叫個不停,走近一看,原來是匹千里馬,只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拉著車艱難地走著,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里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場,可以發(fā)揮更大作用的寶馬良駒,現(xiàn)在卻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里,難過得落下淚來。
為了讓更多的人學(xué)會相馬,使千里馬不再被埋沒,也為了自己一身絕技不至于失傳,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jīng)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tài)圖,書名叫《相馬經(jīng)》。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jīng)》,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fā)現(xiàn)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出處】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
【釋讀】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五:百丈竿頭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jìn)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xué)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jīng)。
一天,招賢大師應(yīng)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jīng)。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nèi)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jīng)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fā)現(xiàn),他倆談?wù)摰氖怯嘘P(guān)佛教的境界————十方世界的內(nèi)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dāng)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jìn)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六:東坡畫扇
蘇東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時,有一次一位綾絹商人告一個制扇匠人欠他兩萬綾絹錢不還。匠人說:“前不久他父親死了,花了一筆錢。今年杭州連日陰雨,天氣寒冷,沒有人買扇子,我一時拿不出錢來還帳?!碧K軾想了半天,讓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來,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筆,在扇面上題字、作畫,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賣。匠人剛出衙門,扇子就被搶購一空,每把一千錢,正好夠還帳的。
四十五歲時蘇東坡在監(jiān)獄被關(guān)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后來他在一片雜記中說:“我從小就不喜歡殺生,可是也沒有完全斷絕過。近年來開始不殺豬羊了,可是生性喜歡吃蟹蛤,免不了有時要殺。去年得罪被關(guān)進(jìn)監(jiān)獄,開始以為不能脫身了,不想后來獲得幸免,于是從此不再殺一物。有時買來蟹蛤,都放進(jìn)江中。雖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許有個萬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鍋里受煎熬要好得多。我并沒有什么別的想法,只是因為自己也經(jīng)歷過了患難,和在廚房中的雞鴨沒有區(qū)別,不想再因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這無窮無盡的恐懼。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記美味,有時買死的蟹蛤來吃?!?BR> “東坡畫扇”比喻關(guān)心百姓疾苦。
(出自何遠(yuǎn)《春渚紀(jì)聞》和蘇軾《書南史盧度傳》)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一:從善如流
春秋時期,楚國發(fā)兵攻鄭,鄭國不敵趕緊求救于晉。晉國派出大將欒書增兵援助,楚國不敢與之交戰(zhàn),立即撤軍而走。欒書轉(zhuǎn)而攻打楚國的盟友蔡國,蔡國告急,楚國來不及調(diào)集大軍,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兩支小部隊前去救援。
晉軍大將趙同與趙括向欒書請戰(zhàn),這時,謀臣知莊子、范文子、韓獻(xiàn)子上前勸阻道:“如果這次與楚軍對陣,即使打贏了也不過只勝了兩小股楚軍而已。如果輸了,那晉國可就被人恥笑了。”當(dāng)時,欒書的部下主張進(jìn)攻的有八人,主張收兵的只有這三位,按理說應(yīng)以多數(shù)人意見為準(zhǔn),但欒書最終還是采納了知莊子三人的意見,退兵回國。第二年,欒書趁楚不備,率軍攻下了蔡國,繼而又發(fā)兵攻向楚國。知莊子、范文子、韓獻(xiàn)子三人分析了具體情況,再次建議暫時不要陳兵楚國而去攻打沈國,結(jié)果此戰(zhàn)大獲全勝。當(dāng)時有人稱贊欒書說:“這個人能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就像流水向下那樣,不僅快而且非常自然?!?BR>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二:拋磚引玉
據(jù)說,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從諗禪師,對徒弟們參禪的要求非常嚴(yán)格。他要求每個徒弟都必須將注意力高度集中,靜心打坐,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身心都要達(dá)到入定的美好境界。
有一次,徒弟們正在晚參,從諗禪師故意試探一下徒弟們的定力,說:“今天晚上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就站出來。”大多數(shù)徒弟知道師父的用意,都聚精會神地盤腿打坐,對老師的話理也不理。只有一個小和尚糊涂得很,走出來用毫無禪意的話來回答禪師。
雖然如此,從諗禪師也沒有動怒,只是平靜地看了看他,說了一句:“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連磚頭都比不上的土坯!”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三:驚弓之鳥
戰(zhàn)國時,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獵。一只大雁從遠(yuǎn)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更羸仔細(xì)看了看,指著大雁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只大雁就能掉下來?!?BR> “是嗎?”魏王信不過自己的耳朵,問道,“你有這樣的本事?”
更羸說:“請讓我試一下?!备]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只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魏王看了,大吃一驚,“真有這本事!”更羸笑笑說:“不是我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魏王更加奇怪了,問:“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說:“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下來了?!?BR> 后來用“驚弓之鳥”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四:按圖索驥
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么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yōu)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本是天上的星名,據(jù)說負(fù)責(zé)管理天馬)。
有一次,孫陽路過一個地方,忽見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沖他叫個不停,走近一看,原來是匹千里馬,只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拉著車艱難地走著,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里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場,可以發(fā)揮更大作用的寶馬良駒,現(xiàn)在卻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里,難過得落下淚來。
為了讓更多的人學(xué)會相馬,使千里馬不再被埋沒,也為了自己一身絕技不至于失傳,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jīng)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tài)圖,書名叫《相馬經(jīng)》。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jīng)》,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fā)現(xiàn)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出處】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
【釋讀】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五:百丈竿頭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jìn)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xué)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jīng)。
一天,招賢大師應(yīng)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jīng)。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nèi)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jīng)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fā)現(xiàn),他倆談?wù)摰氖怯嘘P(guān)佛教的境界————十方世界的內(nèi)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dāng)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jìn)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六年級經(jīng)典成語故事六:東坡畫扇
蘇東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時,有一次一位綾絹商人告一個制扇匠人欠他兩萬綾絹錢不還。匠人說:“前不久他父親死了,花了一筆錢。今年杭州連日陰雨,天氣寒冷,沒有人買扇子,我一時拿不出錢來還帳?!碧K軾想了半天,讓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來,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筆,在扇面上題字、作畫,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賣。匠人剛出衙門,扇子就被搶購一空,每把一千錢,正好夠還帳的。
四十五歲時蘇東坡在監(jiān)獄被關(guān)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后來他在一片雜記中說:“我從小就不喜歡殺生,可是也沒有完全斷絕過。近年來開始不殺豬羊了,可是生性喜歡吃蟹蛤,免不了有時要殺。去年得罪被關(guān)進(jìn)監(jiān)獄,開始以為不能脫身了,不想后來獲得幸免,于是從此不再殺一物。有時買來蟹蛤,都放進(jìn)江中。雖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許有個萬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鍋里受煎熬要好得多。我并沒有什么別的想法,只是因為自己也經(jīng)歷過了患難,和在廚房中的雞鴨沒有區(qū)別,不想再因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這無窮無盡的恐懼。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記美味,有時買死的蟹蛤來吃?!?BR> “東坡畫扇”比喻關(guān)心百姓疾苦。
(出自何遠(yuǎn)《春渚紀(jì)聞》和蘇軾《書南史盧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