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白居易的詩詞《別元九后詠所懷》,歡迎閱讀!
《別元九后詠所懷》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fēng)。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閑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注釋
①零落:指脫落。
②蕭條:指寂寥冷清的樣子。
③槿(jǐn):木槿,落葉灌木,夏秋開花,朝開夕凋。
④幽閑:閑適自得。
⑤故人:舊交,老朋友。
⑥中懷:心中。
⑦悰(cóng):歡樂,樂趣。
⑧勿云:不要說。
⑨青門:長安城的東南門,本名灞城門,因其門色青,故俗呼為“青門”。
⑩坐覺:遂覺,頓覺。
擴展閱讀:《別元九后詠所懷》賞析
詩歌開篇“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fēng)”,以寫景起興,既奠定了全詩傷感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又暗中點明與友人分別的時間。秋季甫至,秋意卻濃,詩人看到凋零的桐葉、衰敗的槿花,悠然飄落在秋風(fēng)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為蕭瑟之景,傷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讓詩人想起與友人離別時的場景,心中愈發(fā)感傷。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一句將詩人的傷秋之情與和友人分別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連接起來。詩人沒有寫出與友人分別的具體情境,以虛筆“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東”寫分別之實事,詩人假設(shè)友人問自己“為何不相送?”“心到青門東”則是詩人的回答,不要說我沒有送你離開,我的心已經(jīng)隨你遠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與你分別?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二人離別之時的大致情景,又給讀者留下無數(shù)想象的空間。
吟詠至此,詩人心中傷秋懷遠的復(fù)雜心情無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進而抒發(fā)出此篇詩作中的情感音:“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弊詈蠖衷俅吸c明白居易與元稹交情之深,與中間四句遙相呼應(yīng),使得全詩渾然一體。全詩在詩人情感點戛然而止,余音繚繞而又耐人尋味。最后四旬言簡意賅,卻富含哲理,引起了無數(shù)讀者的共鳴: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囂,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這首詩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情景交融,用筆虛實相生,實處描寫景物,虛處勾勒景象,全詩如行云流水,毫無生澀之感。詩人在詩中的留白更給讀者留下了無數(shù)想象空間。
《別元九后詠所懷》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元和元年(806年)送別元稹之后寫的,秋季甫至,秋意卻濃,詩人看到凋零的桐葉、衰敗的槿花,悠然飄落在秋風(fēng)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為蕭瑟之景,傷秋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自己于長安再無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擴展閱讀:白居易的文學(xué)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diào)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xiàn)著他“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xué)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倍脑姼柚鲝?,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xiàn)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diào)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罗o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zhì)雖野,采而獎之?!保恕蹲h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nèi)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fēng)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fēng)。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边@里的“質(zhì)而徑”、“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diào)了語言須質(zhì)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保ā缎聵犯颉罚┰凇杜c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chuàng)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wù);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別元九后詠所懷》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fēng)。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閑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注釋
①零落:指脫落。
②蕭條:指寂寥冷清的樣子。
③槿(jǐn):木槿,落葉灌木,夏秋開花,朝開夕凋。
④幽閑:閑適自得。
⑤故人:舊交,老朋友。
⑥中懷:心中。
⑦悰(cóng):歡樂,樂趣。
⑧勿云:不要說。
⑨青門:長安城的東南門,本名灞城門,因其門色青,故俗呼為“青門”。
⑩坐覺:遂覺,頓覺。
擴展閱讀:《別元九后詠所懷》賞析
詩歌開篇“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fēng)”,以寫景起興,既奠定了全詩傷感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又暗中點明與友人分別的時間。秋季甫至,秋意卻濃,詩人看到凋零的桐葉、衰敗的槿花,悠然飄落在秋風(fēng)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為蕭瑟之景,傷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讓詩人想起與友人離別時的場景,心中愈發(fā)感傷。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一句將詩人的傷秋之情與和友人分別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連接起來。詩人沒有寫出與友人分別的具體情境,以虛筆“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東”寫分別之實事,詩人假設(shè)友人問自己“為何不相送?”“心到青門東”則是詩人的回答,不要說我沒有送你離開,我的心已經(jīng)隨你遠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與你分別?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二人離別之時的大致情景,又給讀者留下無數(shù)想象的空間。
吟詠至此,詩人心中傷秋懷遠的復(fù)雜心情無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進而抒發(fā)出此篇詩作中的情感音:“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弊詈蠖衷俅吸c明白居易與元稹交情之深,與中間四句遙相呼應(yīng),使得全詩渾然一體。全詩在詩人情感點戛然而止,余音繚繞而又耐人尋味。最后四旬言簡意賅,卻富含哲理,引起了無數(shù)讀者的共鳴: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囂,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這首詩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情景交融,用筆虛實相生,實處描寫景物,虛處勾勒景象,全詩如行云流水,毫無生澀之感。詩人在詩中的留白更給讀者留下了無數(shù)想象空間。
《別元九后詠所懷》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元和元年(806年)送別元稹之后寫的,秋季甫至,秋意卻濃,詩人看到凋零的桐葉、衰敗的槿花,悠然飄落在秋風(fēng)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為蕭瑟之景,傷秋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自己于長安再無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擴展閱讀:白居易的文學(xué)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diào)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xiàn)著他“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xué)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倍脑姼柚鲝?,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xiàn)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diào)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罗o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zhì)雖野,采而獎之?!保恕蹲h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nèi)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fēng)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fēng)。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边@里的“質(zhì)而徑”、“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diào)了語言須質(zhì)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保ā缎聵犯颉罚┰凇杜c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chuàng)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wù);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