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冊語文優(yōu)秀教案范本

字號: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準備,以自信、寬容的心態(tài),盡快融入集體,適應新同學、適應新校園環(huán)境、適應與初中迥異的紀律制度。記?。菏悄阒鲃拥剡m應環(huán)境,而不是環(huán)境適應你。因為你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得適應社會。以下內(nèi)容是為你整理的《高一下冊語文優(yōu)秀教案范本》,希望你不負時光,努力向前,加油!
    高一下冊語文優(yōu)秀教案范本(一)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lǐng)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nóng)歷每月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jīng):盡。
    僻不當?shù)勒撸浩А?BR>    3.理清思路:
    問: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huán)境,點出泰山及其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內(nèi)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jīng)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jīng)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后見到了山頂?shù)拿谰埃骸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BR>    學生用原文復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xiàn)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BR>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jié)
    本文充分體現(xiàn)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察點,描寫日出。
    高一下冊語文優(yōu)秀教案范本(二)
    【教學內(nèi)容分析】
    《蜀道難》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必修3的課文。這一單元的內(nèi)容主要是唐代詩歌。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蜀道難》具有一種示范的作用。這種示范作用一方面體現(xiàn)在展現(xiàn)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的作品風貌,從而感受時代與文學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誦讀、鑒賞《蜀道難》,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會閱讀其他唐詩作品。
    在詩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對象。這個中國詩歌的巔峰詩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點燃了盛唐詩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詩歌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窺豹的作用。通過了解李白的詩了解李白,又進一步了解唐詩的風采。在之前上過的唐詩引導課的基礎上,我希圖通過誦讀與鑒賞兩個層面結(jié)合李白這位詩人來閱讀他的詩。使學生能被古典詩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學情分析】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行文上有別于學生經(jīng)常誦讀的格律詩,它不像格律詩一樣以對偶句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這就增加了誦讀時情感把握的難度。高中的學生在思想上漸漸從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達上卻正相反由開放轉(zhuǎn)向了封閉。而詩歌閱讀鑒賞恰恰需要的就是學生敢于開口去誦讀,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xiàn)了矛盾。
    在詩歌教學上,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現(xiàn)代詩歌,對詩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詩乃至整個古典詩歌的魅力,僅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難》的教學上,意象是一個跳板,它連接著學生的已知與未知。學生可能會被古奧艱深的用詞抑制了興趣,但詩歌豐富的想象世界與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導學生主動誦讀主動探究的一盞明燈。
    【設計思想】
    針對學生對誦讀古詩的畏縮情緒,我決定以兩條主線貫穿全課。一條主線在于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nèi)涵三個有著層層遞進關(guān)系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一首詩歌。另一條主線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難》的句法特點、主旨情感和表現(xiàn)手法上的特點,探究李白對樂府舊題詩的創(chuàng)新和超越,進而探討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而這兩條線的交匯之處就是詩人“李白”。第一條線屬于“表”,第二條線屬于“里”,正是如此,讓學生表里結(jié)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詩人李白之“大”。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于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shù)特色。
    3、情感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lǐng)會詩歌循環(huán)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jié)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shù)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多媒體影音。
    【教學過程】
    一、請您欣賞
    PPT展示畫面,引入本文教學(PPT展示)
    二、寫作年代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短妻浴返谄呔碇杏腥缦掠涊d:“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yè)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書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進士,活了八十多歲,一生只有此作,其說當有根據(jù)。
    研究者認為李白十六歲創(chuàng)作《蜀道難》東方網(wǎng)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縣學者曾維益經(jīng)過十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唐代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成名作《蜀道難》的時間是在其20歲之前,而且該詩作于古江油關(guān)(今平武縣南壩鎮(zhèn))。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shù)特點,風格雄健奔放,色調(diào)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以后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象,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感情傾注到所描寫的對象之中,以驚俗駭世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譎的世界,借以抒發(fā)個人懷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撻封建社會的丑惡淋漓盡致,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皮日休說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崩畎自姼柚袕娏业膼墼髦楹退囆g(shù)魅力,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人們,激發(fā)著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三、經(jīng)典評論(PPT展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千古一詩人—-----杜荀鶴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余光中《尋李白》)
    四、走進新課
    1、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2、釋題:
    “蜀道難”,古樂府舊題。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初年,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
    3、聽讀全詩注意讀音(PPT展示,播放錄音)
    噫吁戲(yīxūxī)魚鳧(yúfú)猿猱(náo)
    (mén)參(shēn)歷井膺(yīng)巉(chán)巖
    飛湍(tuān)喧豗(huī)砯(pīng)崖萬壑(hè)
    崢嶸(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五、討論分析(學生聽名家范讀,再次朗讀并思考)
    1、全詩三節(ji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第一節(jié),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jié),寫景物凄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jié),摩劍閣險要,想殺人慘景——嘆蜀道的高峻、艱險、可畏。
    2、奠定全詩抒情基調(diào)的詩句是什么?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是一個感嘆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diào),含有豐富的詠嘆意味。它在詩中先后出現(xiàn)三次: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之要。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嘆”之中。
    3、詩人怎樣表現(xiàn)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詩作是如何表現(xiàn)蜀道的險?
    從環(huán)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難。
    “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笔谷寺劼暿?,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涼荒寂的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難。
    從風光奇險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5、詩歌對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現(xiàn)的?
    劍閣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要所守化為狼與豺
    殺人如麻
    這一段包括哪些內(nèi)容?(聯(lián)系時代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突出劍閣的險要,易守難攻,歷在此割據(jù)稱王不乏其人。別人都說此段有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zhàn)亂發(fā)生的意圖,“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既寫猛獸,又影射政治兇煞,一語雙關(guān)。這樣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表明國事的憂慮與關(guān)切。但我以為如果詩人真有此意的話他絕對不會如此小氣,所以我認為詩人的重點就是為了表現(xiàn)蜀道之難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么作用?
    點染神話色彩,引人入勝
    從開山時作出的重大犧牲的角度言開辟蜀道的艱難
    2、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PPT展示)
    3、“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作用?
    開頭一句,領(lǐng)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diào)。
    中間一句,嘆蜀道之險,強調(diào)主旋律,把詩歌推向高峰。
    結(jié)尾一句,嘆蜀中之要,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