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電池》教案三篇

字號:

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會翻跟頭的電池娃娃
       活動目標
    1.探索斜面與滾動現象,樂意與同伴交流自己在實驗中的發(fā)現。
    2.引導幼兒分析操作錄表并概括實驗結果,培養(yǎng)幼兒認真細致的實驗態(tài)度。
    3.體驗與同伴分工合作以及動手操作帶來的快樂。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和幼兒共同制作會翻跟頭的電池娃娃(圖1)。
    (1)制作材料
    廢舊1號電池人手一個;長20厘米、寬7厘米的卡紙人手一張;長8厘米、寬6厘米的即時貼人手四張;透明膠、水彩筆、剪刀等。
    (2)制作方法
    a.將1號廢舊電池橫著包在長20厘米、寬7厘米的卡紙中間;
    b.兩頭用兩張長8厘米、寬6厘米的即時貼封口;
    c.在另兩張8厘米、寬6厘米的即時貼上畫上兩個可愛的娃娃,剪下來貼在卡紙中間。
    2.同等長度的pvc扣板或木板和同樣高度的水彩筆盒子若干,鉛筆,吸管,粉筆,記錄單等。
    活動過程
    1.設疑,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教師:請幼兒自由地在板子上玩電池娃娃,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幼兒:只要用力一推,電池娃娃就會在板子上翻跟頭,很有趣。
    (2)教師:如果不用力推,怎樣使電池娃娃從板子的一頭很快地滾到另一頭?
    幼兒討論并合作嘗試,交流探索后的發(fā)現:只要把板子的一頭用積木或水彩筆盒墊高,然后把電池娃娃放在高的一頭,就是不用力推,電池娃娃也會很快地從板子高的一頭滾到另一頭。
    (3)教師分別請幾位幼兒進行演示:有的幼兒用一盒水彩筆盒子墊在板子的一頭,有的用了兩盒,也有的用了三盒,這樣就出現了高度不同的斜坡。
    2.探索斜坡的高度和電池娃娃滾動的速度之間的關系
    (1)教師:同樣的電池娃娃,從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滾下來,速度一樣嗎?
    幼兒:可能是一樣快;也可能是從高的斜坡上滾下來更快;也許是從低的斜坡上滾下來更快……
    教師出示記錄表(表1),引導幼兒用水彩筆盒數的多少來區(qū)別斜坡的高低,并記錄自己的猜想。(在相應的表格中打“√”)
    (2)教師:這些都是小朋友猜想的。用什么辦法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到底是從高坡上滾下來滾得快,還是從低坡上滾下來滾得快?或者是一樣快呢?
    幼兒:可以兩個小朋友一組來做實驗,只要把電池娃娃放在高低不同的兩塊板子上,同時松開手,讓屯池娃娃從高的一頭滾下去,比一比,就知道結果了。
    (3)幼兒合作實驗,教師提示幼兒:兩位小朋友要同時松開手,并且大家都不能用力推,后要把實驗結果記錄在相應的表格里(圖2、圖3)。
    (4)幼兒交流、討論實驗情況
    教師:你們剛才是怎么玩的?你們的猜想和實驗結果一樣嗎?有什么發(fā)現? 幼兒:我們兩人每人拿一個電池娃娃,同時松開手,發(fā)現從高的斜坡上滾下來的電池娃娃速度快,和我們猜想的不一樣。
    幼兒:我們兩人輪流玩的,一個小朋友兩只手分別拿一個電池娃娃,兩手同時松開,另一個小朋友記錄。我們也發(fā)現高的斜坡上滾下來的電池娃娃速度快,實驗結果和我們猜想的一樣……
    教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從高的斜坡上滾下來的電池娃娃速度快,而且高度相差越大,結果越明顯。有時候我們的猜想不一定是正確的,需要科學的實驗才能知道答案。
    3.探索斜坡的高度和電池娃娃從斜坡上滾下來后繼續(xù)滾動的距離之間的關系
    (1)教師:你們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幼兒:電池娃娃從斜坡上滾下來后不會馬上停下來,還會繼續(xù)向前翻跟頭。
    師適時追問:那同樣的電池娃娃,從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滾下來,繼續(xù)滾動的距離是一樣的嗎?
    幼兒猜想:可能從高坡上滾下來滾得遠,也可能從低坡上滾下來滾得遠……
    師:用什么辦法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結果呢?
    幼兒:讓電池娃娃從不同高度的木板上滾下來,量一量,比較一下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結果了。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可以用哪些測量工具?怎樣來量?
    幼兒:可以用大頭針、筷子、木棍、繩子等作為測量工具,首尾相接,直直地量。
    師:測量工具要一樣長,量的時候要首尾相接直直地量。
    (3)幼兒合作實驗,師提示幼兒數清楚分別用了幾根吸管,并把操作結果記錄在相應的表格中(表2),鼓勵幼兒嘗試用其他方法來實驗。
    (4)分析記錄表,交流實驗情況(圖4、圖5)。
    教師:小朋友,你們剛才是怎樣做實驗的?從記錄表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幼兒1:我們比較之后發(fā)現,從高坡上滾下來用的吸管多,從低坡上滾下來用的吸管少,所以電池娃娃從高坡上滾下來后繼續(xù)滾動的距離遠。
    幼兒2:我們沒有用吸管量,而是先讓電池娃娃從高坡上滾下來,在電池娃娃停下來的地方用粉筆作個標記,然后再讓電池娃娃從低坡上滾下來,在電池娃娃停下來的地方也用粉筆作個標記,比一比,我們就知道電池娃娃是從高坡上滾下來繼續(xù)滾動的距離遠了。
    教師小結:小朋友用的兩種方法都可以,實驗結果也是一樣的。我們發(fā)現斜坡越高,電池娃娃繼續(xù)滾動的距離越遠。
    奇妙的電池滾起來
    活動目標:     
    1、探索電池在斜坡道上滾的現象觀察其變化,比較快慢,學習用數字記錄快慢?! ?  
    2、發(fā)展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虛心請教別人,增強合作意識?! ?  
    3、幼兒大膽嘗試,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不同型號的電池、相同型號的電池、不同材料的斜坡道、記錄紙、筆?!?BR>    活動過程:  
    1、介紹玩法與提示:取出不同型號的電池放在斜坡道上滾,自由探索,發(fā)現其特點?! ?BR>    2、幼兒自主探索,操作層次:     
    第一層次:隨意取電池在坡道上滾?! ?  
    第二層次:嘗試把不同型號的電池放在相同材料的坡道上滾,觀察比較快慢?! ?BR>    第三層次:嘗試把相同型號的電池放在不同材料的坡道上滾,觀察比較快慢?! ?BR>    第四層次:同伴間合作競賽,一起玩電池,并學習記錄?! ?BR>    3、 小結歸納,得出結論。  
    電池的利用與回收
    活動目標
    1、關注周圍事物,萌發(fā)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2、進一步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述能力和觀察分類能力。
    3、了解電池的基本知識,知道廢舊電池對環(huán)境的危害。
    活動準備電動玩具、手電筒、鬧鐘、手機、遙控器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觀察事物,引出課題。
    提問:桌子上放的是什么?
    (電動玩具,手電筒、鬧鐘、手機等)
    教師:怎樣才能人這些東西亮起來、動起來呢?我們一起來尋找它們的秘密。
    二、展開
    1、復習電池的基本特性。
    教師:這些物品里都有電池,它們運作和轉動都離不開電池。
    提問:你知道電池的哪些知識?
    小結:電池分正負兩極,凸起的一端為正極、凹進取的一端為負極,正極和負極鏈接才能保證有電。生活中的許多東西都需要電池。
    2、電池分類
    教師:請把這些電池從物品里面拆下來,按照不同的型號進行分類。
    小結:電池按照型號可以分為1號、5號、7號等,紐扣電池,鋰電池等。
    3、生活經驗講述,我見過的電池。
    提問:
    (1)你見過什么型號的電池?放在什么物品里使用?
    (2)你們家是怎樣處理廢舊電池的?
    4、講解廢舊電池的危害,萌發(fā)幼兒環(huán)保意識。
    教師:電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但是廢舊電池處理不當會嚴重破壞我們的環(huán)境。
    不同類型的電池對環(huán)境的破壞不同。
    廢舊電池埋在土壤中會影響土質,在這片土壤中將不會生長出植物;丟在河水中會嚴重污染水質,水中的小魚會死掉;小朋友玩廢舊電池會引起汞中毒。
    提問:怎樣正確處理廢舊電池?
    小結:廢舊電池對人類和環(huán)境都有危害,不能隨意丟棄廢舊電池,要投放在指定的地方和有標記的垃圾箱中。
    三、結束
    活動評價:從幼兒是否大膽回答問題和積極參與活動等方面進行評價。
    活動延伸
    設立“廢舊電池回收箱”,帶領大家一起參與環(huán)境保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