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huán)節(jié),而加以制作的課程軟件。它與課程內容有著直接聯系。使用課件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情緒,從而誘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幼兒園大班社會課件范文,歡迎閱讀與借鑒,查看更多請點擊課件頻道。
【守規(guī)則真好】
活動目標:
1.知道生活中有許多規(guī)則要遵守,知道規(guī)則的重要性。
2.能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共同制定游戲規(guī)則。
3.體驗遵守規(guī)則給活動帶來快樂情緒。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請幼兒自己拿椅子。
2.交流:取椅子的時候老師很擔心,為什么?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觀察乘電梯視頻。
交流:有什么辦法解決這種擁擠。
2.幼兒體驗乘坐電梯。(選7名幼兒站在墊子上坐電梯,再請其他的幼兒扮演等電梯的人)交流:想想自己是怎么做電梯?心里感覺怎么樣?
3.請幼兒觀看玩滑滑梯視頻。
(1)談談自己的看法。
(2)我們應該怎么玩。
4.請幼兒觀看取彩筆視頻。
交流:應該怎么做?你們在生活中會排隊嗎?你在哪些時間會排隊。
5.游戲:鉆山洞的游戲。
(1)介紹游戲玩法:三個山洞都要玩到,當老師響鈴鼓的時候沒有玩完的也要回座位。
(2)幼兒玩鉆山洞的游戲。
提問:玩山洞時出現的問題,怎么解決?需建立什么規(guī)則。(看圖樣)
(3)請小朋友根據自己建立的規(guī)則再玩。
小結:原來鉆山洞的游戲需要制定規(guī)則。
(4)談話: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遵守規(guī)則?
三、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規(guī)則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在生活中還有許多規(guī)則需要大家一起來遵守,他不僅會給我們生活帶來方便,有時也會帶來快樂,讓我們一起來爭做規(guī)則小標兵。讓我們教室把我們知道的規(guī)則畫出來。
活動反思:
幼兒階段是社會性和各種能力迅速發(fā)展的階段。在幼兒期對他們進行學習能力以及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將會促進幼兒的終身發(fā)展。規(guī)則是保證幼兒愉快生活、交往、學習的前提,因此,對大班孩子進行執(zhí)行規(guī)則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家來節(jié)約】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懂得節(jié)約的重要性。
2.懂得節(jié)約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
3.使幼兒從小養(yǎng)成節(jié)約的好習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能夠將自己好的行為習慣傳遞給身邊的人。
活動準備:
1.收集廢棄的牙膏管若干。
2.生活中有關節(jié)約和浪費的多媒體課件。
3.自制教玩具。
活動過程:
一、以操作“擠廢棄的牙膏管”引入
幫助幼兒發(fā)現廢棄的牙膏殼里還有一些沒有用完的牙膏。理解浪費的概念。
二、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討論生活中的浪費現象。
討論:你在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浪費的現象?(請幼兒回答)
三、觀看PPT,引導幼兒發(fā)現身邊的浪費現象,了解相關節(jié)約的方法。
過渡語:老師這有一些圖片和錄像,我們一起來看看。
1.觀看PPT:餐桌上的浪費和饑餓的孩子。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為什么要節(jié)約糧食?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到節(jié)約糧食?(幼兒講述)
2.觀看錄像:幼兒洗手和餐后漱口的情況和缺水的現象。
提問:他們是怎么洗手、漱口的?浪費水會造成什么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到節(jié)約用水?(幼兒講述)
3.觀看錄像:幼兒畫畫紙被丟棄在垃圾桶和砍伐樹木。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我們應該怎么樣節(jié)約用紙?廢舊物品可以如何再利用?垃圾要如何分類?(幼兒講述)
4.教師幫助幼兒提煉節(jié)約的三種方法。
四、運用節(jié)約統計表,強化幼兒的節(jié)約行動。
1.師介紹節(jié)約統計表,對幼兒的操作提出要求。
2.幼兒根據自己平時生活中的節(jié)約行為,進行操作黏貼。
3.教師對節(jié)約行為進行統計,小結。
活動延伸:
爭當節(jié)約小能手
活動反思:
這節(jié)社會性活動我主要通過:
1.通過“擠廢棄的牙膏管”的操作活動為切入點,給幼兒浪費的概念。
2.開展“說說我們身邊的浪費現象”活動。讓孩子們深刻體會,浪費現象普遍存在我們身邊。
3.開展“觀看圖片和視頻”。像洗手、漱口、畫畫等這些現象其實在平時生活中很常見,但都不被孩子們重視。當把這些現象以“曝光”形式展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才發(fā)現樹立節(jié)約意識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讓幼兒了解資源的緊缺,認識環(huán)境的惡化,感受到勤儉節(jié)約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4.開展“共同尋找節(jié)約的辦法”。孩子們通過發(fā)現在在幼兒園、生活中存在的浪費現象,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幼兒意識到,從“不剩飯、不撒飯,把碗里的飯吃干凈;洗完手關上水龍頭,洗手水可以洗抹布、洗拖把、沖廁所等再利用,在家循環(huán)節(jié)約用水;紙張兩面都能利用,然后再用來折紙,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等身邊小事做起,讓幼兒對勤儉節(jié)約有了一定的認識,讓節(jié)約意識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生根、發(fā)芽、長大。”
另外,為了是目標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我精心設置了“節(jié)約小能手”記錄環(huán)節(jié)。首先,記錄表中的四個項目是幼兒生活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寫有幼兒號數的黏貼紙和合計欄便于教師和幼兒了解某個孩子的節(jié)約情況。便于幼兒根據記錄表來提醒自己在這方面做好節(jié)約。
勤儉節(jié)約,不是這一節(jié)活動,就可以達到成效的,所以在后活動延伸環(huán)節(jié),我將“爭當節(jié)約小能手”活動具體的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在班上開展“爭當節(jié)約小能手”的評比活動,每天一張進行統計,每周評選,同時值日生要做好監(jiān)督檢查。
【節(jié)約糧食】
活動目標:
理解農民勞動的辛苦,知道要愛惜糧食。
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學習古詩《憫農》,并理解其含義。
2.物質準備:
(1)事先收集一些小朋友扔掉的剩飯。
(2)課件:一粒米的來歷
(3)面板、適量的面粉、盆、水。
(4)配樂詩:《憫農》
活動過程:
一、觀察談話:這是誰浪費的
二、糧食來之不易
糧食今天有許多許多心里話想對同學們說,你們想聽嗎?讓我們請水稻來說一說吧!
1.小朋友,這是一碗普通的白米飯(出示實物白米飯),而“我”是一顆普通的米粒。小朋友們,你們可知道我是怎樣誕生的嗎?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去做一趟旅行吧!
2.演示動畫:《一粒米的來歷》中的場景一~場景四
你們看,農民們在做什么?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插秧的。
3.出示場景五:禾苗在農民伯伯的精心護養(yǎng)下,漸漸長高了,為了讓莊稼長得更加茁壯,農民伯伯要做什么?
4.出示場景六:經過半年多時間的辛勤勞動,莊稼成熟了、農民還要做些什么?
師:好,我們謝謝水稻先生的精彩表演。
5.教師根據幼兒的作出小結,教育幼兒要懂得珍惜農民的勞動果實。
三、歌表演《憫農》
四、和面
1.向幼兒交待和面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幼兒分組和面,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及時提醒幼兒不要浪費面粉。
3.讓幼兒分組討論和面難在哪里,并讓幼兒明白,雖然和面很不容易,可叔叔阿姨們還要把和好的面經過很多道工序才能加工成各種面食和糕點。
五、討論:怎樣做一個愛惜糧食的好孩子
延伸活動:
區(qū)域活動:在語言區(qū)投放兒歌內容及圖片,教育幼兒愛惜糧食。
通過兒歌《大饅頭,哪里來》體驗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不剩飯,不掉飯粒。
活動反思: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yōu)越,在幼兒園里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幼兒園每天都要倒掉一些剩菜剩飯。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設計了“愛惜糧食”活動來引導我們的孩子們從小養(yǎng)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那糧食是從哪里來的呢?小朋友們都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通過讓幼兒看《一粒米的來歷》課件,體驗和面,來感知糧食的來之不易,完成重點。在活動中幼兒積極參與討論,通過討論、小結讓幼兒知道應該怎么樣愛惜糧食呢,突破難點。目的是讓幼兒了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養(yǎng)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因為《綱要》中提到“社會教育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所以在活動中還有家園配合、區(qū)域活動的內容,為目標更好地達成服務。
2.談談你在社會活動中經常應用的活動模式?
社會活動與幼兒的一生發(fā)展密切相關,也是在我們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模式讓幼兒來真正理解、運用的活動,我在社會活動中會運用以下幾種模式來進行:
生活感知
這種模式適用于和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目標,如:認識超市、郵局等。利用現實生活環(huán)境對幼兒進行教育,這是本活動的大特色。讓幼兒在大自然、大社會中學習,在身臨其境中獲得相關的感性經驗。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觀察、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幼兒。例如,鼓勵幼兒主動地向大人打招呼,主動地看一看、問一問、聽一聽、做一做,這既培養(yǎng)了幼兒大膽與成人交往的能力,又使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激發(fā)起對郵局工作人員勞動的尊敬之情。這樣的活動,將給幼兒留下深刻、美好的回憶。
情境陶冶
此模式運適于對幼兒情感方面的教育,如:關愛殘疾人、擁抱、等。改變了品德教育流于說教的方式,巧妙地運用移情訓練法引導幼兒結合實際生活事件設身處地地體會殘疾人的生活不方便。促使幼兒實現情感換位,即轉換角色去體驗特定的社會情感和事件并產生移情;使幼兒正確對待情景中他人的情緒反應并采取積極的行動。
實際練習法
此模式運用于一些習慣養(yǎng)成,如:排隊、謙讓等。幼兒期教育的特點是“養(yǎng)成教育”。讓幼兒“在做中學”,大部分時間幼兒親自參與實踐練習,豐富了幼兒的直接經驗,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活動目標:
1.知道生活中有許多規(guī)則要遵守,知道規(guī)則的重要性。
2.能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共同制定游戲規(guī)則。
3.體驗遵守規(guī)則給活動帶來快樂情緒。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請幼兒自己拿椅子。
2.交流:取椅子的時候老師很擔心,為什么?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觀察乘電梯視頻。
交流:有什么辦法解決這種擁擠。
2.幼兒體驗乘坐電梯。(選7名幼兒站在墊子上坐電梯,再請其他的幼兒扮演等電梯的人)交流:想想自己是怎么做電梯?心里感覺怎么樣?
3.請幼兒觀看玩滑滑梯視頻。
(1)談談自己的看法。
(2)我們應該怎么玩。
4.請幼兒觀看取彩筆視頻。
交流:應該怎么做?你們在生活中會排隊嗎?你在哪些時間會排隊。
5.游戲:鉆山洞的游戲。
(1)介紹游戲玩法:三個山洞都要玩到,當老師響鈴鼓的時候沒有玩完的也要回座位。
(2)幼兒玩鉆山洞的游戲。
提問:玩山洞時出現的問題,怎么解決?需建立什么規(guī)則。(看圖樣)
(3)請小朋友根據自己建立的規(guī)則再玩。
小結:原來鉆山洞的游戲需要制定規(guī)則。
(4)談話: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遵守規(guī)則?
三、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規(guī)則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在生活中還有許多規(guī)則需要大家一起來遵守,他不僅會給我們生活帶來方便,有時也會帶來快樂,讓我們一起來爭做規(guī)則小標兵。讓我們教室把我們知道的規(guī)則畫出來。
活動反思:
幼兒階段是社會性和各種能力迅速發(fā)展的階段。在幼兒期對他們進行學習能力以及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將會促進幼兒的終身發(fā)展。規(guī)則是保證幼兒愉快生活、交往、學習的前提,因此,對大班孩子進行執(zhí)行規(guī)則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懂得節(jié)約的重要性。
2.懂得節(jié)約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
3.使幼兒從小養(yǎng)成節(jié)約的好習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能夠將自己好的行為習慣傳遞給身邊的人。
活動準備:
1.收集廢棄的牙膏管若干。
2.生活中有關節(jié)約和浪費的多媒體課件。
3.自制教玩具。
活動過程:
一、以操作“擠廢棄的牙膏管”引入
幫助幼兒發(fā)現廢棄的牙膏殼里還有一些沒有用完的牙膏。理解浪費的概念。
二、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討論生活中的浪費現象。
討論:你在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浪費的現象?(請幼兒回答)
三、觀看PPT,引導幼兒發(fā)現身邊的浪費現象,了解相關節(jié)約的方法。
過渡語:老師這有一些圖片和錄像,我們一起來看看。
1.觀看PPT:餐桌上的浪費和饑餓的孩子。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為什么要節(jié)約糧食?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到節(jié)約糧食?(幼兒講述)
2.觀看錄像:幼兒洗手和餐后漱口的情況和缺水的現象。
提問:他們是怎么洗手、漱口的?浪費水會造成什么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到節(jié)約用水?(幼兒講述)
3.觀看錄像:幼兒畫畫紙被丟棄在垃圾桶和砍伐樹木。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我們應該怎么樣節(jié)約用紙?廢舊物品可以如何再利用?垃圾要如何分類?(幼兒講述)
4.教師幫助幼兒提煉節(jié)約的三種方法。
四、運用節(jié)約統計表,強化幼兒的節(jié)約行動。
1.師介紹節(jié)約統計表,對幼兒的操作提出要求。
2.幼兒根據自己平時生活中的節(jié)約行為,進行操作黏貼。
3.教師對節(jié)約行為進行統計,小結。
活動延伸:
爭當節(jié)約小能手
活動反思:
這節(jié)社會性活動我主要通過:
1.通過“擠廢棄的牙膏管”的操作活動為切入點,給幼兒浪費的概念。
2.開展“說說我們身邊的浪費現象”活動。讓孩子們深刻體會,浪費現象普遍存在我們身邊。
3.開展“觀看圖片和視頻”。像洗手、漱口、畫畫等這些現象其實在平時生活中很常見,但都不被孩子們重視。當把這些現象以“曝光”形式展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才發(fā)現樹立節(jié)約意識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讓幼兒了解資源的緊缺,認識環(huán)境的惡化,感受到勤儉節(jié)約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4.開展“共同尋找節(jié)約的辦法”。孩子們通過發(fā)現在在幼兒園、生活中存在的浪費現象,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幼兒意識到,從“不剩飯、不撒飯,把碗里的飯吃干凈;洗完手關上水龍頭,洗手水可以洗抹布、洗拖把、沖廁所等再利用,在家循環(huán)節(jié)約用水;紙張兩面都能利用,然后再用來折紙,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等身邊小事做起,讓幼兒對勤儉節(jié)約有了一定的認識,讓節(jié)約意識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生根、發(fā)芽、長大。”
另外,為了是目標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我精心設置了“節(jié)約小能手”記錄環(huán)節(jié)。首先,記錄表中的四個項目是幼兒生活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寫有幼兒號數的黏貼紙和合計欄便于教師和幼兒了解某個孩子的節(jié)約情況。便于幼兒根據記錄表來提醒自己在這方面做好節(jié)約。
勤儉節(jié)約,不是這一節(jié)活動,就可以達到成效的,所以在后活動延伸環(huán)節(jié),我將“爭當節(jié)約小能手”活動具體的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在班上開展“爭當節(jié)約小能手”的評比活動,每天一張進行統計,每周評選,同時值日生要做好監(jiān)督檢查。
活動目標:
理解農民勞動的辛苦,知道要愛惜糧食。
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學習古詩《憫農》,并理解其含義。
2.物質準備:
(1)事先收集一些小朋友扔掉的剩飯。
(2)課件:一粒米的來歷
(3)面板、適量的面粉、盆、水。
(4)配樂詩:《憫農》
活動過程:
一、觀察談話:這是誰浪費的
二、糧食來之不易
糧食今天有許多許多心里話想對同學們說,你們想聽嗎?讓我們請水稻來說一說吧!
1.小朋友,這是一碗普通的白米飯(出示實物白米飯),而“我”是一顆普通的米粒。小朋友們,你們可知道我是怎樣誕生的嗎?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去做一趟旅行吧!
2.演示動畫:《一粒米的來歷》中的場景一~場景四
你們看,農民們在做什么?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插秧的。
3.出示場景五:禾苗在農民伯伯的精心護養(yǎng)下,漸漸長高了,為了讓莊稼長得更加茁壯,農民伯伯要做什么?
4.出示場景六:經過半年多時間的辛勤勞動,莊稼成熟了、農民還要做些什么?
師:好,我們謝謝水稻先生的精彩表演。
5.教師根據幼兒的作出小結,教育幼兒要懂得珍惜農民的勞動果實。
三、歌表演《憫農》
四、和面
1.向幼兒交待和面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幼兒分組和面,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及時提醒幼兒不要浪費面粉。
3.讓幼兒分組討論和面難在哪里,并讓幼兒明白,雖然和面很不容易,可叔叔阿姨們還要把和好的面經過很多道工序才能加工成各種面食和糕點。
五、討論:怎樣做一個愛惜糧食的好孩子
延伸活動:
區(qū)域活動:在語言區(qū)投放兒歌內容及圖片,教育幼兒愛惜糧食。
通過兒歌《大饅頭,哪里來》體驗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不剩飯,不掉飯粒。
活動反思: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yōu)越,在幼兒園里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幼兒園每天都要倒掉一些剩菜剩飯。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設計了“愛惜糧食”活動來引導我們的孩子們從小養(yǎng)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那糧食是從哪里來的呢?小朋友們都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通過讓幼兒看《一粒米的來歷》課件,體驗和面,來感知糧食的來之不易,完成重點。在活動中幼兒積極參與討論,通過討論、小結讓幼兒知道應該怎么樣愛惜糧食呢,突破難點。目的是讓幼兒了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養(yǎng)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因為《綱要》中提到“社會教育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所以在活動中還有家園配合、區(qū)域活動的內容,為目標更好地達成服務。
2.談談你在社會活動中經常應用的活動模式?
社會活動與幼兒的一生發(fā)展密切相關,也是在我們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模式讓幼兒來真正理解、運用的活動,我在社會活動中會運用以下幾種模式來進行:
生活感知
這種模式適用于和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目標,如:認識超市、郵局等。利用現實生活環(huán)境對幼兒進行教育,這是本活動的大特色。讓幼兒在大自然、大社會中學習,在身臨其境中獲得相關的感性經驗。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觀察、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幼兒。例如,鼓勵幼兒主動地向大人打招呼,主動地看一看、問一問、聽一聽、做一做,這既培養(yǎng)了幼兒大膽與成人交往的能力,又使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激發(fā)起對郵局工作人員勞動的尊敬之情。這樣的活動,將給幼兒留下深刻、美好的回憶。
情境陶冶
此模式運適于對幼兒情感方面的教育,如:關愛殘疾人、擁抱、等。改變了品德教育流于說教的方式,巧妙地運用移情訓練法引導幼兒結合實際生活事件設身處地地體會殘疾人的生活不方便。促使幼兒實現情感換位,即轉換角色去體驗特定的社會情感和事件并產生移情;使幼兒正確對待情景中他人的情緒反應并采取積極的行動。
實際練習法
此模式運用于一些習慣養(yǎng)成,如:排隊、謙讓等。幼兒期教育的特點是“養(yǎng)成教育”。讓幼兒“在做中學”,大部分時間幼兒親自參與實踐練習,豐富了幼兒的直接經驗,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