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在前方,努力在路上。對于考生來說,拿到證書就是我們向往的遠方。以下是“2020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考試易錯題”,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1.李鴻章說:“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洋機器于耕織、印刷、陶植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睋?jù)此判斷李鴻章認為抵抗外來侵略的措施是()。
A.機器制造,主張機器也可以用于民用工業(yè)
B.籌辦洋務,學習西方先進生產(chǎn)技術
C.武器制造,主張大力發(fā)展軍事工業(yè)
D.創(chuàng)建海軍,加強中國海防,抵御外侵
1.【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中的內容“洋機器于耕織、印刷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可知,李鴻章主張機器制造,同時主張機器制造也應該用于民用工業(yè)。BCD項不符合材料涉及的角度,故選A。
2.“皇帝倒了,辮子割了?!鄙倌牿那锇子眠@八個字概括了某次革命的歷史功績。這次革命的功績是()。
①*了封建君主專 制制度②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③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④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2.【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中的內容“皇帝倒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皇帝不存在了;“辮子割了”指的是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華民國,改變了中國的習俗,使民主共和的關鍵深入人心。②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的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④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所以①③符合題意,故選C。
3.“民國的創(chuàng)立并未帶來人民期望的和平與秩序,于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相信,如果不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會?!痹诖吮尘跋?)。
A.新文化運動興起B(yǎng).義和團運動興起
C.國民*興起D.辛亥革命興起
3.【答案】A。解析:依據(jù)“如果不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會?!狈从沉诵枰M行所學“徹底的思想變革”。結合課本所學,1915年,進步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認真思考,認定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空前思想解放運動,符合題干中所描述的背景,故A項正確;依據(jù)題干“民國的創(chuàng)立并未帶來……”可知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沒帶來的影響。D項不合題意;1898年義和團運動興起,B項不合題意;1924年國民*興起,C項不合題意。
4.《日落紫禁城》中有一段文字:那是一個風云激蕩的世紀,19世紀末的那個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熱鬧起來,幾個讀書人呼號,“變亦變,不變亦變”。這段文字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B.戊戌變法C.義和團運動D.新文化運動
4.【答案】B。解析:根據(jù)題干中給出的時間提示詞“19世紀末”,再結合“變矣變,不變矣變”,可以推斷出此事件為1898年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發(fā)動的維新變法運動,希望通過變法的方式來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亡,故選B。
5.中國近代,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第一所近代學校:京師同文館(1862年)
中國第一個近代兵工廠: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
中國近代第一個官辦鋼鐵企業(yè):漢陽鐵廠(1890年)
材料二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
材料三*滿清專 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
材料四西洋人因為擁護“德先生”“賽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兩先生才逐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陳獨秀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別的活動?其主觀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啟超認為變法成敗的關鍵是什么?后來變法的結果如何?
(3)材料三是哪位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的誓詞?為“鞏固中華民國”,他頒布了哪一憲法性質的文件?
(4)材料四,一大批進步知識分子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大旗,掀起了一場什么運動?“德先生”和“賽先生”分別指的是什么?
(5)在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中,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上述幾次運動的總體趨勢如何?
5.【參考答案】
(1)洋務派;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tǒng)治。
(2)關鍵:改變政治制度(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結果失敗。
(3)孫中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4)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
(5)變化:學技術到學政治到學思想文化。
趨勢: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1.李鴻章說:“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洋機器于耕織、印刷、陶植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睋?jù)此判斷李鴻章認為抵抗外來侵略的措施是()。
A.機器制造,主張機器也可以用于民用工業(yè)
B.籌辦洋務,學習西方先進生產(chǎn)技術
C.武器制造,主張大力發(fā)展軍事工業(yè)
D.創(chuàng)建海軍,加強中國海防,抵御外侵
1.【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中的內容“洋機器于耕織、印刷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可知,李鴻章主張機器制造,同時主張機器制造也應該用于民用工業(yè)。BCD項不符合材料涉及的角度,故選A。
2.“皇帝倒了,辮子割了?!鄙倌牿那锇子眠@八個字概括了某次革命的歷史功績。這次革命的功績是()。
①*了封建君主專 制制度②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③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④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2.【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中的內容“皇帝倒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皇帝不存在了;“辮子割了”指的是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華民國,改變了中國的習俗,使民主共和的關鍵深入人心。②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的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④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所以①③符合題意,故選C。
3.“民國的創(chuàng)立并未帶來人民期望的和平與秩序,于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相信,如果不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會?!痹诖吮尘跋?)。
A.新文化運動興起B(yǎng).義和團運動興起
C.國民*興起D.辛亥革命興起
3.【答案】A。解析:依據(jù)“如果不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會?!狈从沉诵枰M行所學“徹底的思想變革”。結合課本所學,1915年,進步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認真思考,認定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空前思想解放運動,符合題干中所描述的背景,故A項正確;依據(jù)題干“民國的創(chuàng)立并未帶來……”可知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沒帶來的影響。D項不合題意;1898年義和團運動興起,B項不合題意;1924年國民*興起,C項不合題意。
4.《日落紫禁城》中有一段文字:那是一個風云激蕩的世紀,19世紀末的那個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熱鬧起來,幾個讀書人呼號,“變亦變,不變亦變”。這段文字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B.戊戌變法C.義和團運動D.新文化運動
4.【答案】B。解析:根據(jù)題干中給出的時間提示詞“19世紀末”,再結合“變矣變,不變矣變”,可以推斷出此事件為1898年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發(fā)動的維新變法運動,希望通過變法的方式來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亡,故選B。
5.中國近代,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第一所近代學校:京師同文館(1862年)
中國第一個近代兵工廠: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
中國近代第一個官辦鋼鐵企業(yè):漢陽鐵廠(1890年)
材料二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
材料三*滿清專 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
材料四西洋人因為擁護“德先生”“賽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兩先生才逐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陳獨秀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別的活動?其主觀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啟超認為變法成敗的關鍵是什么?后來變法的結果如何?
(3)材料三是哪位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的誓詞?為“鞏固中華民國”,他頒布了哪一憲法性質的文件?
(4)材料四,一大批進步知識分子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大旗,掀起了一場什么運動?“德先生”和“賽先生”分別指的是什么?
(5)在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中,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上述幾次運動的總體趨勢如何?
5.【參考答案】
(1)洋務派;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tǒng)治。
(2)關鍵:改變政治制度(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結果失敗。
(3)孫中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4)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
(5)變化:學技術到學政治到學思想文化。
趨勢: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