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螢窗小語》有感300字三篇

字號:

書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提高人們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yǎng)靜氣的搖籃。讀書的妙處可謂無窮,書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整理了讀《螢窗小語》有感300字三篇,快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助到你~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篇一】
    很久以前,讀過劉墉的一些作品,就喜歡上了他,因他的樸實無華,更因他的文字給人讀后的無限深思……
    閑暇之余,又重讀了劉墉的《螢窗小語》,這是他的早期作品。他善于以小見大,從生活的繁瑣點滴中悟出人生的各種真諦,深入淺出,又耐人尋味。
    《戒煙》是文集中不太起眼的一篇文章。說的是劉墉有一位“癮君子”學生,某一日,忽未見其抽煙,于是詢問何故,學生答曰:戒了!并笑言戒煙并非大不了的事,他早戒過好多次了。文中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動人的情節(jié),就是借著戒煙這樣的小事,在三言兩語之中,道理已經(jīng)清清楚楚地擺了出來:“把成功看得容易,將失敗不當一回事,勇于發(fā)誓而怯于實踐,這大概是人們的通?。 ?BR>    《鑼》原文只有很短的兩句:“為山九仞,常功虧一簣。經(jīng)過了長久的努力,成與不成常決定于最后的一刻??!”一段精練的文字,一段直白卻很實在的文字,也許每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然而卻說不來其中的奧妙。
    就是這樣一本簡簡單單,直直白白的書,講述的卻是貼近生活,貼近你我,貼近大眾的一本書。當然,書里還有很多很多經(jīng)典之處,讓我們讀者回味的亮點也是無處不在。
    【篇二】
    前些天,看了一本富含哲理的一本書。
    剛接觸時,我看到封面上寫著“美”,這個字,頓時沒了興趣。可是看了作者的資料后,我明白他是后來才到美國的,他是個中國人。
    翻開書,我就看到了一段醒目的文字?!笆篱g的勞苦煩愁、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不能消受的,不也馱過這短短幾十年就煙消云散了嗎?若是如此,又有什么好解不開的呢?”我似乎感覺這段文字與“莫生氣”差不多。都勸解人們不要因為一時的苦惱而改變了一生,人就這一輩子,死了就什么都不記得了,那這些愁苦又有什么好縈繞在心頭呢。
    向后翻去,一個一個的勵志故事出現(xiàn)在眼前,有的是用故事來說明的,有的是用語言來說明,還有的是用自己的理解寫出來的。如果我事先不先了解他,或許會認為這本書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大人寫的,不說人四十不惑么,懂得這么多道理一定是一個經(jīng)歷過很多事情的大人,可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卻出乎意料,作者是一個青年,讓我對他不禁有了欽佩。這本書,一打開就給人好親切的感覺,一個接著一個的小道理,讓人一看就明白,他以自己的理解方式用文字表達出來,讓讀者心領(lǐng)神會。
    讀了這本書,我似乎明白了許多,也學會了許多。曾經(jīng)自己并不在意的細節(jié),母親曾經(jīng)嘮叨的東西,在上面都一一呈現(xiàn)。它叫我們珍惜生命,珍惜現(xiàn)在,仿佛就像一個朋友一樣,給我講故事,讓我從故事中明白道理。
    人就這一輩子,失去了就再也不能重來。如果不去珍惜,那么就會后悔,如果不去把握,那么就會錯過,如果不開開心心的去過每一天,那么你就會痛苦地過完一輩子。人呢,生來就是要開心地奮斗的,不是嗎?這就是那本書告訴我的。
    【篇三】
    讀劉墉先生的《螢窗小語》,使我有很多感想。有一部分印象比較深,現(xiàn)將心得體會寫一部分如下:
    例如:有一篇劉墉先生寫的“殘只能成為行動的障礙,卻不能殘到人的心靈。所以今天只有身心障礙,沒有殘障”。他在回家的路上想:會不會因為醫(yī)學的進步,再過20年,那身心障礙不再成障礙,于是又有新的名稱,成為“身心待治”了呢?我想很有可能。因為我去年在看完殘疾人奧運會后,發(fā)現(xiàn)在常人眼中有殘缺的人,他們在比賽中作出了讓我難以想象的好成績。他們真是身殘志堅,在他們的心中肯定認為自己和正常人一樣,甚至超過了正常人。他們的精神實在可佳,怎么能說他們殘廢了呢?我佩服他們的勇氣和精神,我認為叫“身心待治”更適合他們。
    還有一篇寫有“書不能由別人幫你讀,朋友不能由旁人為你交”。我認為是可取的。因為讀書就像交朋友只有自己認識的朋友,一朝重逢,才能有許多驚喜。困境相遇,才能得許多幫助。
    人只有用心去體驗生活,生活對自己的意義才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