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是一種經(jīng)歷,也是一種體驗。每天進步一點點,基礎扎實一點點,通過考試就會更容易一點點。為您提供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分類積累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靈活運用,考試時會更得心應手,快來看看吧!

(一)天文
1.星宿: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
2.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
3.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对娊?jīng)·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逼咴孪喈斢诠珰v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4.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jù)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
5.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zhuǎn)。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
6.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7.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xiàn)象視作人間將要發(fā)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BR> 8.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BR> 9.月亮: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地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月亮為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月亮為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月亮為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月亮為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月亮為廣寒、清虛;
(7)因傳說中為月亮駕車之神名叫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10.東曦: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洞倏棥罚骸皷|曦既駕,僵臥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jīng)出來了。
11.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蘇軾《江城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12.老人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13.牽??椗骸盃颗!奔礌颗P?,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翱椗奔纯椗?,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BR> (二)歷法
1.紀年法
(1)干支紀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六十,因而經(jīng)六十年,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經(jīng)久不亂,永無窮盡。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與妻書》)
(2)帝王年號紀年法
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紀年。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張衡傳》)
(3)王公年次紀年法
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廉頗藺相如列傳》)
(4)年號干支兼用法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梅花嶺記》)
2.紀月法
(1)序數(shù)紀月法
古代紀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個月,并以此來紀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禪山記》)
(2)時節(jié)紀月法
有時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份。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古詩十九首》)
(3)地支紀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農(nóng)歷十一月),獨樹老夫家。(《草堂即事》)
3.紀日法
(1)干支紀日法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
(2)序數(shù)紀日法
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三元里抗英》)
(3)特定稱謂紀日法
①朔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
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
②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與妻書》)
③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登泰山記》)
(4)傳統(tǒng)節(jié)日紀日法
①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
人日題詩寄草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
③三元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逼咴率迦諡橹性?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
④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兩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杜甫有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⑤花朝農(nóng)歷二月十五,相傳為百花的生日。
傷懷同客處,病眼即花朝。(《早春》)
⑥寒食農(nóng)歷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令”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jié)日寄楚望》詩:“時當一百五?!?BR> ⑦端午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終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總稱“三伏”。
⑨初七、下九“初七”,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叫“七夕”。傳說每年此夜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跋戮拧保皋r(nóng)歷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漢時,初七、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⑩中秋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時為賞月之佳節(jié)。
⑪重陽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
⑫冬至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白晝時間一天天長起來,叫作“冬至一陽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慢》)
⑬臘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俗。
⑭除夕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紀時法
(1)天色紀時法
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太陽偏西)。
具體如下:夜半(23~1點)、雞鳴(1~3點)、平旦(3~5點)、日出(5~7點)、食時(7~9點)、隅中(9~11點)、日中(11~13點)、日昃(13~15點)、晡時(15~17點)、日入(17~19點)、黃昏(19~21點)、人定(21~23點)。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昧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木蘭詩》)
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孔雀東南飛》)
(2)十二地支紀時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作初,第二個小時叫作正。例如:子時的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十三點是午時。蘇軾《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chuàng)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笨咨腥巍短一ㄉ取っ淖罚骸皶兌桃归L,差了三個時辰了?!辈茇锻跽丫返诙唬骸鞍雮€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BR> 5.五更
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6.農(nóng)歷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tǒng)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jié)氣以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故稱農(nóng)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shù)紀月的,大多以農(nóng)歷為據(jù)。
7.二十四節(jié)氣
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jù)太陽一年內(nèi)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shù)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jié)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BR> 8.四時
指春夏秋冬四季。農(nóng)歷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三)地理
山川關(guān)隘名
1.江指長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2.河指黃河。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3.崤指崤山。崤有二陵焉。(《崤之戰(zhàn)》)
4.函指函谷關(guān)。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
5.岱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
6.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
7.四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瀆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9.大澤指云夢(在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本為兩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淤為陸地,今洪湖等是其遺跡)、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
10.五湖一般指具區(qū)、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
11.玉門關(guān)又稱玉門,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漢代置關(guān),是古代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從軍行》之四)
12.陽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門關(guān)的南邊,故稱陽關(guān)。漢代置關(guān),也是出塞的必由之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地區(qū)名
1.江表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
2.江東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
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
3.江左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
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群英會蔣干中計》)
4.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
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5.三秦指陜西一帶地區(qū),古代為秦地。項羽滅秦之后,把秦地分為雍、塞、翟三部分,故稱三秦。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山東指崤山以東的地區(qū)。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
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
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貨殖列傳》)
7.河北、河南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8.中國指中原地區(qū)。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
9.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10.嶺南“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五嶺以南地區(qū),約今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相對中原地區(qū)來說,該地在五嶺以外,故又稱“嶺表”。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
11.陰陽陰,指山嶺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陽,指山嶺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
一般來說,在由兩個字構(gòu)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個字是山、水名,第二個字是“陰”或“陽”,“陰”或“陽”就表明該地的方位。如“華陰”在華山的北面,“江陰”在長江的南面,“衡陽”在衡山的南面。
判斷下列對古文化常識解說的正誤。
1.古代的紀時法比較特殊,如平旦、晡時、黃昏、人定等。按時間先后來說,“人定”在“黃昏”之前。()
2.旦日,太陽初出、天亮時,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一。()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笆刂А敝傅氖牵鹤?、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紀月、紀日。()
4.陰歷和陽歷的區(qū)別在于陽歷(公歷)的年月日比陰歷的要遲一個月左右,和我國的氣象、物候的對應關(guān)系不如陰歷強。()
5.黃河在古代被稱為“河”或“河漢”,習慣上人們把注入外?;蛲庋蟮暮恿鞣Q為“河”,把注入內(nèi)湖或內(nèi)海的河流稱為“江”。()
6.河上,指黃河北岸,黃河呈東西走向,上方為北方,故稱之。()
7.“山東”,指泰山以東的地區(qū)。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中的“山東”指的就是這個地區(qū)。()
8.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
9.霸陵,漢孝文帝劉恒陵寢,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橋,名灞橋。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橋兩邊楊柳掩映,是當時人們離別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之地。()
10.“晦”,指陰歷每月的三十日,這是古代特定稱謂紀日法中的一類,此類紀日法還有朔、望、既望等。()
答案:1.ד人定”在“黃昏”之后。(《孔雀東南飛》中有“奄奄黃昏后,寂寞人定初”)
2.ד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沒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
4.×陽歷的年月日比陰歷的要早一個月左右。
5.ד河漢”指的是“銀河”,且人們把注入外海或外洋的河流稱為“江”,把注入內(nèi)湖或內(nèi)海的河流稱為“河”。
6.×河上是指黃河邊。
7.ד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地區(qū)。
8.√
9.×灞橋折柳送別是唐朝的習俗。
10.ד晦”應指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一)天文
1.星宿: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
2.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
3.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对娊?jīng)·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逼咴孪喈斢诠珰v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4.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jù)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
5.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zhuǎn)。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
6.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7.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xiàn)象視作人間將要發(fā)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BR> 8.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BR> 9.月亮: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地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月亮為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月亮為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月亮為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月亮為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月亮為廣寒、清虛;
(7)因傳說中為月亮駕車之神名叫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10.東曦: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洞倏棥罚骸皷|曦既駕,僵臥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jīng)出來了。
11.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蘇軾《江城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12.老人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13.牽??椗骸盃颗!奔礌颗P?,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翱椗奔纯椗?,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BR> (二)歷法
1.紀年法
(1)干支紀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六十,因而經(jīng)六十年,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經(jīng)久不亂,永無窮盡。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與妻書》)
(2)帝王年號紀年法
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紀年。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張衡傳》)
(3)王公年次紀年法
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廉頗藺相如列傳》)
(4)年號干支兼用法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梅花嶺記》)
2.紀月法
(1)序數(shù)紀月法
古代紀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個月,并以此來紀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禪山記》)
(2)時節(jié)紀月法
有時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份。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古詩十九首》)
(3)地支紀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農(nóng)歷十一月),獨樹老夫家。(《草堂即事》)
3.紀日法
(1)干支紀日法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
(2)序數(shù)紀日法
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三元里抗英》)
(3)特定稱謂紀日法
①朔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
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
②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與妻書》)
③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登泰山記》)
(4)傳統(tǒng)節(jié)日紀日法
①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
人日題詩寄草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
③三元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逼咴率迦諡橹性?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
④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兩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杜甫有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⑤花朝農(nóng)歷二月十五,相傳為百花的生日。
傷懷同客處,病眼即花朝。(《早春》)
⑥寒食農(nóng)歷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令”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jié)日寄楚望》詩:“時當一百五?!?BR> ⑦端午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終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總稱“三伏”。
⑨初七、下九“初七”,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叫“七夕”。傳說每年此夜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跋戮拧保皋r(nóng)歷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漢時,初七、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⑩中秋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時為賞月之佳節(jié)。
⑪重陽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
⑫冬至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白晝時間一天天長起來,叫作“冬至一陽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慢》)
⑬臘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俗。
⑭除夕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紀時法
(1)天色紀時法
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太陽偏西)。
具體如下:夜半(23~1點)、雞鳴(1~3點)、平旦(3~5點)、日出(5~7點)、食時(7~9點)、隅中(9~11點)、日中(11~13點)、日昃(13~15點)、晡時(15~17點)、日入(17~19點)、黃昏(19~21點)、人定(21~23點)。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昧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木蘭詩》)
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孔雀東南飛》)
(2)十二地支紀時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作初,第二個小時叫作正。例如:子時的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十三點是午時。蘇軾《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chuàng)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笨咨腥巍短一ㄉ取っ淖罚骸皶兌桃归L,差了三個時辰了?!辈茇锻跽丫返诙唬骸鞍雮€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BR> 5.五更
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6.農(nóng)歷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tǒng)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jié)氣以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故稱農(nóng)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shù)紀月的,大多以農(nóng)歷為據(jù)。
7.二十四節(jié)氣
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jù)太陽一年內(nèi)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shù)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jié)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BR> 8.四時
指春夏秋冬四季。農(nóng)歷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三)地理
山川關(guān)隘名
1.江指長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2.河指黃河。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3.崤指崤山。崤有二陵焉。(《崤之戰(zhàn)》)
4.函指函谷關(guān)。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
5.岱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
6.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
7.四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瀆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9.大澤指云夢(在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本為兩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淤為陸地,今洪湖等是其遺跡)、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
10.五湖一般指具區(qū)、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
11.玉門關(guān)又稱玉門,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漢代置關(guān),是古代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從軍行》之四)
12.陽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門關(guān)的南邊,故稱陽關(guān)。漢代置關(guān),也是出塞的必由之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地區(qū)名
1.江表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
2.江東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
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
3.江左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
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群英會蔣干中計》)
4.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
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5.三秦指陜西一帶地區(qū),古代為秦地。項羽滅秦之后,把秦地分為雍、塞、翟三部分,故稱三秦。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山東指崤山以東的地區(qū)。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
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
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貨殖列傳》)
7.河北、河南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8.中國指中原地區(qū)。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
9.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10.嶺南“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五嶺以南地區(qū),約今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相對中原地區(qū)來說,該地在五嶺以外,故又稱“嶺表”。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
11.陰陽陰,指山嶺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陽,指山嶺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
一般來說,在由兩個字構(gòu)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個字是山、水名,第二個字是“陰”或“陽”,“陰”或“陽”就表明該地的方位。如“華陰”在華山的北面,“江陰”在長江的南面,“衡陽”在衡山的南面。
判斷下列對古文化常識解說的正誤。
1.古代的紀時法比較特殊,如平旦、晡時、黃昏、人定等。按時間先后來說,“人定”在“黃昏”之前。()
2.旦日,太陽初出、天亮時,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一。()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笆刂А敝傅氖牵鹤?、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紀月、紀日。()
4.陰歷和陽歷的區(qū)別在于陽歷(公歷)的年月日比陰歷的要遲一個月左右,和我國的氣象、物候的對應關(guān)系不如陰歷強。()
5.黃河在古代被稱為“河”或“河漢”,習慣上人們把注入外?;蛲庋蟮暮恿鞣Q為“河”,把注入內(nèi)湖或內(nèi)海的河流稱為“江”。()
6.河上,指黃河北岸,黃河呈東西走向,上方為北方,故稱之。()
7.“山東”,指泰山以東的地區(qū)。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中的“山東”指的就是這個地區(qū)。()
8.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
9.霸陵,漢孝文帝劉恒陵寢,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橋,名灞橋。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橋兩邊楊柳掩映,是當時人們離別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之地。()
10.“晦”,指陰歷每月的三十日,這是古代特定稱謂紀日法中的一類,此類紀日法還有朔、望、既望等。()
答案:1.ד人定”在“黃昏”之后。(《孔雀東南飛》中有“奄奄黃昏后,寂寞人定初”)
2.ד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沒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
4.×陽歷的年月日比陰歷的要早一個月左右。
5.ד河漢”指的是“銀河”,且人們把注入外海或外洋的河流稱為“江”,把注入內(nèi)湖或內(nèi)海的河流稱為“河”。
6.×河上是指黃河邊。
7.ד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地區(qū)。
8.√
9.×灞橋折柳送別是唐朝的習俗。
10.ד晦”應指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