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祿》原文譯文及賞析

字號:


    《介之推不言祿》是春秋時期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左丘明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講介之推跟著晉文公在外流亡回國后,晉文公酬勞功臣,獨獨遺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賞,反而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終老的故事,記敘了介之推在決定歸隱時與母親的對話,深刻批判了爭功請賞、獵取名利的不齒行徑,頌揚了介之推母子不貪求名利福祿的高潔品行。下面是分享的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祿》原文譯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介之推不言祿》
    先秦:左丘明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BR>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BR>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彼祀[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BR>    【白話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從他流亡的人,介之推不談爵祿,因此爵祿也沒有給他。
    介之推說:“獻公之子九人,只有君侯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近之人,國內(nèi)外都厭棄他們。天不斷絕晉國的后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又是誰呢?實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力量,不是騙人嗎?偷別人的財物,還被稱為盜,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dāng)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贊同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賞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彼哪赣H說:“何不也去請求賞賜?就這樣死了,怨誰?”介之推說:“明知是錯誤而效法它,罪過更大。并且我發(fā)出過怨言,不可再吃國君的俸祿?!彼哪赣H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么樣?”介之推答道:“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里還要用言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露了?!彼哪赣H說:“能夠像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同去隱居?!庇谑撬麄冸[居而死。
    晉文公尋找介之推沒有找到,就以綿上作為介之推的封地,說:“以此記載我的過失,并表彰好人?!?BR>    【文學(xué)賞析】
    故事有頭有尾,結(jié)構(gòu)完整,敘事富于故事情節(jié)性與戲劇沖突性,這是《左傳》文學(xué)藝術(shù)特色之一。介之推追隨晉文公流亡在外長達(dá)十九年,曾割股之肉給晉文公充饑,但在回國后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樣向晉文公索取封賞,而是超然隱遁,可謂高人。此文通過介之推與其母的對話來表白介之推的心跡,頌揚了他不居功孤高自守的品德。全文共一百九十四字,卻生動地刻畫出功成身退、正直清高的介之推形象。介之推認(rèn)為君王上應(yīng)天命,功臣不應(yīng)邀功請賞,這一出世高蹈的思想,成為后世清高淡泊的隱士所奉行的準(zhǔn)則。
    全文采用對話的形式敘事寫人,主要通過介之推母子的三次對答,細(xì)致入微、系統(tǒng)完整地揭示了介之推不言祿、隱而死的前因后果,再現(xiàn)了他在仕與隱、進與退之間抉擇、徘徊的心路歷程。介之推選擇隱,直接起因是“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但是如果僅憑這個原因,那么介之推未免也太過意氣用事,逞一時之氣而不能做到真隱。實際上,其深層的原因則是他認(rèn)為晉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回國即位,“天實置之”,而晉國從亡大臣卻“貪天之功以為己力”,晉文公又賞罰不明,所以這時朝政是“下義其罪,上賞其*,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即是說晉國此時是“無道”,因此介子推選擇了隱。有其心不見得有其行,他的母親曾三次設(shè)問試探。開始他言辭過激,只批評他人;第二次他語言明快,反躬自??;第三次語言緩和,將是非名利置之度外。他的母親由懷疑到相信,最后尊重、支持他的選擇。三次設(shè)問,從為文的角度看是故作波瀾,從言行的角度看是考驗,從心理學(xué)角度看是內(nèi)在選擇,三問三答,猶如層層剝筍,最終露出了筍心。
    全文語言凝練,概括性強,不少句子如“天實置之”“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已成為成語。文中對話亦寫得十分巧妙,細(xì)致入微。
    擴展閱讀:左丘明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左丘明相傳著有《左傳》、《國語》兩部文學(xué)巨著?!洞呵镒笫蟼鳌范嘁允穼嵔忉尅洞呵铩罚鹱贼旊[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jīng)典,又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xué)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一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歷史、文學(xué)、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xué)家和文人所推崇?!蹲髠鳌酚浭孪喈?dāng)詳細(xì),對歷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此外,《左傳》還吸收了其他史體的長處,把其他史體的史料按年代順序組織進去,使編年體史書達(dá)到基本成熟的程度。所以,《左傳》是中國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實的編年體歷史著作。不僅如此,在歷史編纂上,《左傳》還擴大了編年體史書的容量:它在編年記事總的格局中,富于變化,有時著意寫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時集中寫一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和活動。這不僅拓展了編年體史書在寫人、記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彌補一件史事被相關(guān)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點。另外,在編纂學(xué)上,《左傳》首創(chuàng)“君子曰”一欄?!熬釉弧币宰h論形式升華史事,為史書作者發(fā)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園地,成為一種優(yōu)良的史學(xué)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