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是唐代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描寫在江邊小亭獨坐時的感受。下面是分享的古詩五言律詩《江亭》閱讀。歡迎閱讀參考!
《江亭》版本一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
江東猶苦戰(zhàn),回首一顰眉。
《江亭》版本二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白話譯文】
舒服仰臥在暖暖的江亭里,吟誦著《野望》這首詩。
江水緩緩流動,和我的心一樣不去與世間競爭。云在天上飄動,和我的意識一樣悠閑自在。
寂靜孤單的春天將進入晚春,然而我卻悲傷憂愁,萬物興盛,在大自然里各隨其性。
江東依舊在進行艱苦的戰(zhàn)爭,我每一次回首都因為對國家的憂愁而皺眉。
【文學賞析】
這首詩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和那些山林隱士的感情沒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讀三、四兩句,區(qū)別卻是明顯的。晚春的季節(jié),天氣已經(jīng)變暖,詩人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來到郊外,舒服仰臥在江邊的亭子,吟誦著《野望》這首詩。
從表面看,“水流心不競”是說江水如此滔滔,好像為了什么事情,爭著向前奔跑;而詩人卻心情平靜,無意與流水相爭?!霸圃谝饩氵t”,是說白云在天上移動,那種舒緩悠閑,與詩人的閑適心情完全沒有兩樣。仇兆鰲說它“有淡然物外、優(yōu)游觀化意”(《杜詩詳注》)是從這方面理解的,但這只是一種表面的看法。
拿王維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歸嵩山作》)來對比,王維是本來心中寧靜,從靜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他表示歡迎、依戀之意;而杜甫這一聯(lián)則從靜中得出相反的感想?!八餍牟桓偂?,本來心里是“競”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覺得平日如此棲棲遑遑,畢竟沒有意義,心中陡然冒出“何須去競”的一種念頭來?!霸圃谝饩氵t”也一樣,本來滿腔抱負,要有所作為,而客觀情勢卻處處和詩人為難。在平時,原是極不愿意“遲遲”的,詩人看見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覺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討苦吃,應(yīng)該同白云“俱遲”才對了。
王維的詩“流水如有意”,“有意”顯出詩人的“無意”;杜甫的詩“水流心不競”,“不競”泄露了詩人平日的“競”?!罢匀舴础?,在作者卻是不自覺的。
下面第三聯(lián),更是進一步揭出詩人杜甫的本色?!凹偶糯簩⑼怼?,帶出心頭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萬物興盛而詩人獨自憂傷的悲涼。這是一種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來并不寂寞,詩人處境閑寂,移情入景,自然覺得景色也是寂寞無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爭奇斗艷,欣欣向榮,然而都與詩人無關(guān),引不起詩人心情的欣悅,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當然,這當中也不盡是他個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說明詩人的心境并非是那樣悠閑自在的。寫到這里,結(jié)合上聯(lián)的“水流”“云在”,詩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經(jīng)表露無遺了。
杜甫寫此詩時,安史之亂未平。作者雖然避亂在四川,暫時得以“坦腹江亭”,到底還是忘不了國家安危的,因此詩的最后,就不能不歸結(jié)到“江東猶苦戰(zhàn),回首一顰眉”,又陷入滿腹憂國憂民的愁緒中去了。杜甫這首詩表面上悠閑恬適,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悶。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詩人的地方。
擴展閱讀:杜甫家世背景
杜甫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yù)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居鞏縣(今屬河南)。杜甫出自杜預(yù)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yù)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鞏縣。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少年時期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shù)的熏陶,這對他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他五六歲時在河南郾城看過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后在洛陽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寵臣崔滌堂前,聽過李龜年的歌聲;在洛陽北邙山頂玄元皇帝廟里欣賞過畫圣吳道子畫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這在他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都有所反映。當時社會名流崔尚、魏啟心看到他習作的詞賦,夸獎他有班固、揚雄之風。還有李邕、王翰這樣的長輩也屈尊來訪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