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沖刺馬原知識點之: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字號:

臨近2020考研初試,考研政治中馬原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相對來說也是一門比較難懂的科目,有很多原理要聯(lián)系實際知識點來理解,但既然我們知道了這部分內容的重要性,那么再大的困難也一定要跨過去,下面為大家整理匯總了這部分內容的重要考點解析,以供各位考生參考。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1.商品二因素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共有的屬性。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價值是商品特有的社會屬性,本質上體現(xiàn)生產者之間的一定社會關系。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決定商品交換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價值。
    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其對立性表現(xiàn)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在: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
    2.勞動二重性生產商品的勞動可區(qū)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即有用勞動。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種規(guī)定。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但不是使用價值的源泉;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是價值的源泉。
    3.商品價值量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換,就是因為它們都有價值。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此外,商品價值量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計量的。
    4.貨幣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以及貨幣形式。
    商品的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的,貨幣是在長期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有五種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貨幣的出現(xiàn)使商品世界分為商品和貨幣兩極,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就發(fā)展成為外在的商品和貨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