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無盡哀思親人的時節(jié),凝重的春風、凝重的松軟的土地、茵茵的草地,都是思念親人跪拜的需要。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清明節(jié)的初一作文。歡迎閱讀!
清明節(jié)的初一作文篇一
每年的四月四日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時,每個地方都會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我的家鄉(xiāng)也不例外。
在家鄉(xiāng),每年清明節(jié)的頭幾天,人們都要忙著刻紙錢,買黃紙、香蠟。家族的族長要集合全族人開會,會上定好誰家買吃的,誰家買祭祀用的材料。定好后,大家各自行動。
一到大街上,琳瑯滿目的祭祀用品會讓你眼花繚亂,處處可見香、蠟、紙錢、大串紙……人們精挑細選,貨比三家,目的是選出物美價廉的物品。一些沒有上街的婦女可忙開了,在家準備著上山要用的食物,小孩們也來幫忙,添著自己的一份力。清明節(jié)的那一天,一些年事較高的老爺爺、壯個兒的叔叔,帶上買來的大串兒紙,到親人墳上掛紙,掛紙就是把串兒紙栓在木棍上,將木棍插在自己親人的墳頭上,意為給逝去的親人房頭上“掛花”。掛完花后要面對墓碑鞠躬磕頭,祈求平安得福,多添富貴。
在家里的人們則準備鍋、碗、瓢、盆、筷、勺,還要預備必不可少的鞭炮。清明拜祖是莊重的、嚴肅的,如果哪家哪戶少去了一個人,就是對祖先的不敬,要被族長罰跪的。清明時節(jié),很少有艷陽天,一般天上都會下著蒙蒙細雨,人們行走在上墳的路上,悲傷之情油然而生,“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正應了這句詩中所描繪的意境。
在我的家鄉(xiāng),逝去的人的墳墓大都立在林子里。人們進了林子,找一個較寬敞的地方支鍋點火。一部分人開始侍弄飯菜,一部分人則在墳前燒香點蠟、擺放貢品。所有工作都做完后,就點放鞭炮,族人按輩分依次到原始祖先那兒磕頭祈福。祈福完畢之后,便將做好的飯菜盛裝在一個盆里,八人圍坐在一起,共享美味佳肴。在家族墳地里聚餐,大概是與老祖先共餐的意思。表達的是對祖先的懷念、感激之情,同時也是想讓祖先們看看這個家族有多興旺。用完飯后,由族長將剩余的飯菜均勻地分給族里每一戶人家,帶回家去,意為族內(nèi)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群散開后,人們各自去親人墳前痛苦一場,訴說一些思念之類的話,祈求佑護等等?;丶业臅r候,還要撿幾個石頭帶回去,當是撿著元寶了,還要折幾根松樹枝,當搖錢樹,將它們放在家神面前,祈求祖先佑護。
死去的人雖然都不在了,但活著的人卻把他們放置在心里。每年的清明節(jié),家鄉(xiāng)的人們都要把對逝去親人的那份記憶拿出來晾曬晾曬,表達的是親人之間那份血濃于水的感情。
清明節(jié)的初一作文篇二
一縷陽光照入我的心田,仿佛又回到了外公在身邊的日子。
一年級,在學校里,我還不會一個人回家,不會獨自坐公交車,不會過馬路,天天都是外公騎著自行車送我上學。周末放假還會帶我去看火車。
每次坐在自行車后架上,我的腳總是頑皮地亂蹦著,以至腳經(jīng)常被車輪卷進去,一下來就抽筋。外公還蹲下來為我揉腳,這樣的舉動如天上的太陽住進了我的心。
在餐桌上,外公總是把魚啊肉啊讓給我吃,說上學要補補營養(yǎng)。外公在閑暇時還總是幫我做東西:家里燈壞了,外公會踩著梯子上去修。我看到外公辛苦的汗水從肩膀上往下流,額頭上也是,就問外公:"您累嗎?"外公露出笑容說:"不累!"就是這樣的笑啊,讓我記住了一輩子,因為它曾給我溫暖!
每次和媽媽去超市,我們都會買些核桃粉之類的東西給老人家補補身體。外公卻一臉嚴肅地對媽媽說:"那個時候我們沒有這些東西補,不是照樣身體健康嗎?花這些錢沒有必要!"外公每次都這么說,我知道他是想省點錢,讓我們過好點。外公卻從來沒有對我這樣嚴厲,這些話都是我偷偷把耳朵貼在外公的房間門上聽來的,但我們還是會買些補鈣的東西給外公。
冬天,家里也很冷,外公會從外面買些管子,支起一個烤火灶。每個冬天都是這樣,外公頭上戴著帽子,穿著件舊的軍大衣,忙碌起來。媽媽見外公這么勞累地搭火爐便說:"這么麻煩,干脆買一個電火爐好了!"外公又是嚴肅地說:"這有什么麻煩?年年冬天我們不都是這么過來的?電烤火爐多費電呀!"
這樣的嚴肅也是我內(nèi)心的溫暖。
這東西放這里又不收拾!外婆天天這樣嘮叨,我聽得都快煩死了。
外公每次都會說外婆:"好了好了,下次就知道了!"
外婆說:"你就這樣寵她,長大了還得了?!"
外公說:"都一把老骨頭了,還在勾心斗角我寵誰!哈哈,難道我還寵你?我也要慣慣小孫女吧!"
清明節(jié)的初一作文篇三
清明節(jié),人們以各種方式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在我的家鄉(xiāng)最常見的紀念方式就是做清明粿。今年清明節(jié),我們一家人又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做清明粿。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清明粿,它的制作過程可一點也不含糊。爺爺奶奶一大早就從地里割來了一大筐艾青葉,然后把它們洗凈煮熟瀝干水,再揉成糊狀。爸爸媽媽也上陣了。媽媽把一大盆米粉倒進木桶里,兌上一些水,就叫老爸來揉面團。老爸呼哧呼哧地使勁和著面,時不時地還往面團里摻進艾青糊,不一會兒,墨綠色的粉團就出現(xiàn)在大伙面前。奶奶端來了調(diào)制好的餡,有咸菜肉末筍丁,有豆沙,還有芝麻,香噴噴的,真是讓人垂涎欲滴!
一切準備就緒,大家就圍坐在一起做起了清明粿。媽媽手腳麻利,干凈利落地把面團一個個分開,再用搟面杖把小團子揉成了薄薄的面皮。大人們把不同口味的餡包進面皮里,做成不同樣式的清明粿,有餅狀帶花的,有帶花邊的餃子,多像一件件藝術(shù)品啊!我看了也忍不住學著大人樣做了起來。我先把餡包進皮子里,然后把皮的兩邊捏在一起,做成了一個圓頭圓腦的餃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做好了清明粿就要放進蒸籠里燒了。奶奶說只要等20分鐘就可以出籠了,可我等呀等,感覺過了好幾個小時似的,清明粿卻還是沒熟,我簡直就要望眼欲穿了!好不容易等到清明粿出籠啦!一陣清香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個粿就往嘴里塞,哇,好燙!我咬下一小口,黏黏的,糯糯的,還很有嚼勁呢,真是太好吃了!不一會兒,一個粿就被我消滅了,艾草和米粉的清香卻一直留在我的嘴里。
我舔舔嘴唇,感覺舌尖好痛,原來是被剛燒好的清明粿燙到了,哎,誰叫我這么貪吃呢!但是這么好吃的清明粿,又有誰會愿意錯過呢!
清明節(jié)的初一作文篇一
每年的四月四日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時,每個地方都會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我的家鄉(xiāng)也不例外。
在家鄉(xiāng),每年清明節(jié)的頭幾天,人們都要忙著刻紙錢,買黃紙、香蠟。家族的族長要集合全族人開會,會上定好誰家買吃的,誰家買祭祀用的材料。定好后,大家各自行動。
一到大街上,琳瑯滿目的祭祀用品會讓你眼花繚亂,處處可見香、蠟、紙錢、大串紙……人們精挑細選,貨比三家,目的是選出物美價廉的物品。一些沒有上街的婦女可忙開了,在家準備著上山要用的食物,小孩們也來幫忙,添著自己的一份力。清明節(jié)的那一天,一些年事較高的老爺爺、壯個兒的叔叔,帶上買來的大串兒紙,到親人墳上掛紙,掛紙就是把串兒紙栓在木棍上,將木棍插在自己親人的墳頭上,意為給逝去的親人房頭上“掛花”。掛完花后要面對墓碑鞠躬磕頭,祈求平安得福,多添富貴。
在家里的人們則準備鍋、碗、瓢、盆、筷、勺,還要預備必不可少的鞭炮。清明拜祖是莊重的、嚴肅的,如果哪家哪戶少去了一個人,就是對祖先的不敬,要被族長罰跪的。清明時節(jié),很少有艷陽天,一般天上都會下著蒙蒙細雨,人們行走在上墳的路上,悲傷之情油然而生,“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正應了這句詩中所描繪的意境。
在我的家鄉(xiāng),逝去的人的墳墓大都立在林子里。人們進了林子,找一個較寬敞的地方支鍋點火。一部分人開始侍弄飯菜,一部分人則在墳前燒香點蠟、擺放貢品。所有工作都做完后,就點放鞭炮,族人按輩分依次到原始祖先那兒磕頭祈福。祈福完畢之后,便將做好的飯菜盛裝在一個盆里,八人圍坐在一起,共享美味佳肴。在家族墳地里聚餐,大概是與老祖先共餐的意思。表達的是對祖先的懷念、感激之情,同時也是想讓祖先們看看這個家族有多興旺。用完飯后,由族長將剩余的飯菜均勻地分給族里每一戶人家,帶回家去,意為族內(nèi)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群散開后,人們各自去親人墳前痛苦一場,訴說一些思念之類的話,祈求佑護等等?;丶业臅r候,還要撿幾個石頭帶回去,當是撿著元寶了,還要折幾根松樹枝,當搖錢樹,將它們放在家神面前,祈求祖先佑護。
死去的人雖然都不在了,但活著的人卻把他們放置在心里。每年的清明節(jié),家鄉(xiāng)的人們都要把對逝去親人的那份記憶拿出來晾曬晾曬,表達的是親人之間那份血濃于水的感情。
清明節(jié)的初一作文篇二
一縷陽光照入我的心田,仿佛又回到了外公在身邊的日子。
一年級,在學校里,我還不會一個人回家,不會獨自坐公交車,不會過馬路,天天都是外公騎著自行車送我上學。周末放假還會帶我去看火車。
每次坐在自行車后架上,我的腳總是頑皮地亂蹦著,以至腳經(jīng)常被車輪卷進去,一下來就抽筋。外公還蹲下來為我揉腳,這樣的舉動如天上的太陽住進了我的心。
在餐桌上,外公總是把魚啊肉啊讓給我吃,說上學要補補營養(yǎng)。外公在閑暇時還總是幫我做東西:家里燈壞了,外公會踩著梯子上去修。我看到外公辛苦的汗水從肩膀上往下流,額頭上也是,就問外公:"您累嗎?"外公露出笑容說:"不累!"就是這樣的笑啊,讓我記住了一輩子,因為它曾給我溫暖!
每次和媽媽去超市,我們都會買些核桃粉之類的東西給老人家補補身體。外公卻一臉嚴肅地對媽媽說:"那個時候我們沒有這些東西補,不是照樣身體健康嗎?花這些錢沒有必要!"外公每次都這么說,我知道他是想省點錢,讓我們過好點。外公卻從來沒有對我這樣嚴厲,這些話都是我偷偷把耳朵貼在外公的房間門上聽來的,但我們還是會買些補鈣的東西給外公。
冬天,家里也很冷,外公會從外面買些管子,支起一個烤火灶。每個冬天都是這樣,外公頭上戴著帽子,穿著件舊的軍大衣,忙碌起來。媽媽見外公這么勞累地搭火爐便說:"這么麻煩,干脆買一個電火爐好了!"外公又是嚴肅地說:"這有什么麻煩?年年冬天我們不都是這么過來的?電烤火爐多費電呀!"
這樣的嚴肅也是我內(nèi)心的溫暖。
這東西放這里又不收拾!外婆天天這樣嘮叨,我聽得都快煩死了。
外公每次都會說外婆:"好了好了,下次就知道了!"
外婆說:"你就這樣寵她,長大了還得了?!"
外公說:"都一把老骨頭了,還在勾心斗角我寵誰!哈哈,難道我還寵你?我也要慣慣小孫女吧!"
清明節(jié)的初一作文篇三
清明節(jié),人們以各種方式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在我的家鄉(xiāng)最常見的紀念方式就是做清明粿。今年清明節(jié),我們一家人又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做清明粿。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清明粿,它的制作過程可一點也不含糊。爺爺奶奶一大早就從地里割來了一大筐艾青葉,然后把它們洗凈煮熟瀝干水,再揉成糊狀。爸爸媽媽也上陣了。媽媽把一大盆米粉倒進木桶里,兌上一些水,就叫老爸來揉面團。老爸呼哧呼哧地使勁和著面,時不時地還往面團里摻進艾青糊,不一會兒,墨綠色的粉團就出現(xiàn)在大伙面前。奶奶端來了調(diào)制好的餡,有咸菜肉末筍丁,有豆沙,還有芝麻,香噴噴的,真是讓人垂涎欲滴!
一切準備就緒,大家就圍坐在一起做起了清明粿。媽媽手腳麻利,干凈利落地把面團一個個分開,再用搟面杖把小團子揉成了薄薄的面皮。大人們把不同口味的餡包進面皮里,做成不同樣式的清明粿,有餅狀帶花的,有帶花邊的餃子,多像一件件藝術(shù)品啊!我看了也忍不住學著大人樣做了起來。我先把餡包進皮子里,然后把皮的兩邊捏在一起,做成了一個圓頭圓腦的餃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做好了清明粿就要放進蒸籠里燒了。奶奶說只要等20分鐘就可以出籠了,可我等呀等,感覺過了好幾個小時似的,清明粿卻還是沒熟,我簡直就要望眼欲穿了!好不容易等到清明粿出籠啦!一陣清香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個粿就往嘴里塞,哇,好燙!我咬下一小口,黏黏的,糯糯的,還很有嚼勁呢,真是太好吃了!不一會兒,一個粿就被我消滅了,艾草和米粉的清香卻一直留在我的嘴里。
我舔舔嘴唇,感覺舌尖好痛,原來是被剛燒好的清明粿燙到了,哎,誰叫我這么貪吃呢!但是這么好吃的清明粿,又有誰會愿意錯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