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字號:

我們中國人喜歡成語故事不但因為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更主要是能從中學到人生經驗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做事。下面是分享的古代經典四字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古代經典四字成語故事篇一:【一身是膽】
    三國時期,魏國與蜀國為爭奪漢中而打仗,劉備和諸葛亮統(tǒng)率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十分惱火,就親自統(tǒng)率四十萬大軍到了漢水,準備和劉備決一死戰(zhàn)。
    劉備和諸葛亮便商議退敵之計,諸葛亮說:“現在曹操由于糧草沒有準備好,所以還不敢輕易進兵。此時如果派一支部隊去攻打曹營,把曹軍的糧草燒掉,便能大大挫傷曹軍銳氣?!?BR>    老將黃忠再三請求出戰(zhàn),諸葛亮便派他和趙云(字子龍)一同領兵前往。
    黃忠爭打頭陣,但曹軍早有準備,與黃忠廝殺起來。黃忠前后受敵,被圍困未能取勝脫身。趙云便帶領幾十名輕騎兵殺人重圍救出他們。
    曹操親自帶兵追趕趙云。趙云寡不敵眾,退回漢中營地。部將們勸趙云閉門防守拒敵:不料趙云反而下令打開營門,叫一部分士兵埋伏起來,然后放倒軍旗,停止擊鼓,自己單槍匹馬挺立在營寨門外,準備迎敵。
    天快黑的時候,曹軍趕到。曹操見蜀軍營中毫無動靜,又見趙云單槍匹馬挺立營寨門外,威風凜凜、毫無懼色,懷疑有伏兵,恐怕中了趙云的計謀,不敢冒然進攻,便收兵回營。趙云領兵緊緊追擊,殺聲震天,金鼓齊鳴。曹軍因昏暗難辨,摸不清趙云到底有多少兵馬,嚇得丟盔棄甲,爭相逃命,死傷無數;潰不成軍,趙云以少勝多,反敗為勝。
    戰(zhàn)后劉備親臨軍營慰勞將士,封趙云為虎威將軍,贊譽他“一身是膽”。
    古代經典四字成語故事篇二:【三顧茅廬】
    公元201年,在曹操迫下,劉備逃往荊州投靠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劉備憑著漢朝宗室后裔的身份,使得荊州一帶的豪杰名士紛紛歸附于他,有了落腳之地的劉備就開始圖謀更大的發(fā)展,四處尋訪能輔佐自己建功立業(yè)的賢才。
    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tǒng),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一天,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他說:我朋友諸葛亮,人稱臥龍,是罕見的人才,將軍不想見他嗎?于是劉備表示希望見見諸葛亮,并希望徐庶帶諸葛亮來。徐庶則說: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只能您去見他,不能隨便召他來見您!
    本來,劉備認為徐庶已是個難得的人才,想不到徐庶如此推崇諸葛亮,方知諸葛亮更是人才,于是劉備帶了關羽、張飛,準備一份厚禮,到隆中臥龍崗去拜見諸葛亮,欲請他出山,幫助他治理國家。不巧的是,那天諸葛亮那天不有家,劉備白走了一趟。
    劉備并不灰心,過了些時候再次前去造訪。這時正值隆冬時節(jié),半路上忽然風雪交加。劉備一行人頂著風雪艱難地跋涉著,沒想到千辛萬苦地趕到后,卻被告知諸葛亮和朋友一起出門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一連碰了兩次壁,劉備仍沒有灰心,過了一段時間,他決定第三次登門拜訪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諸葛亮家時,他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在臺階下站到諸葛亮醒來。
    諸葛亮醒來后,劉備恭恭敬敬地請諸葛亮出山共謀大業(yè)。諸葛亮見劉備胸有大志,求賢誠懇,便與他暢談天下形勢,他說:目前曹操不僅兵力逾百萬,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的軍閥,不能與曹操爭鋒;孫權占有江東,已經三代,而且江東地勢險要,可以聯合孫權作為外援;雖然劉表占據荊州,但他懦弱無能,是奪取荊州的良機;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但是其統(tǒng)治者劉障昏庸。因此,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荊州后即取益州,然后與西南少數民族修好,再和孫權結成聯盟,內修明政,等待時機北伐,興復漢室。
    劉備聽了諸葛亮透徹的分析后,極為敬佩,于是極力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大業(yè)。諸葛亮見劉備禮賢下士,心胸開闊,抱負遠大,正是自己想要輔佐的人,于是就答應劉備的請求。
    “三顧茅廬”的典故就是由此而來,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古代經典四字成語故事篇三:【愛屋及烏】
    商朝末年,商紂王的統(tǒng)治十分殘暴,民心盡失。周武王就率兵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建國后,武王對如何處理商朝留下的官員很傷腦筋,他問姜太公:“周朝建立了,對商朝的官員到底應該怎樣處置?”姜太公說:“我聽說愛其人者,也愛其屋上的烏鴉(注:烏鴉常被人認為是不吉利的鳥)。還是把他們全部殺了為好。”
    聽了姜太公的意見,武王不大贊同。于是,他又召見召公,問了同樣的問題。召公回答說:“我曾聽人說:貪官污吏跟商紂王一起壓榨老百姓,一定要把他們處死;而對老百姓公正、廉潔的好官員,就應該讓他們活著。我們必須把有罪的和無罪的,好的和壞的區(qū)分開來。壞的處以死刑,一個也不留?!?BR>    周武王聽了還是不滿意,最后他向周公詢問這個問題。周公說:“我認為應當讓這些官員們全部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自食其力。然后,再通過施行仁政來感化全國的老百姓,天下必然太平?!?BR>    武王聽后十分高興,就照周公的辦法去治理國家,結果,天下很快就安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