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蒼松怪石圖題詩》

字號:

語文教學課件的應用和其他學科教學課件的應用一樣,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方式,讓教學時間優(yōu)化。優(yōu)秀的語文教學課件還能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深化語文教學的內涵。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蒼松怪石圖題詩》,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篇一】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蒼松怪石圖題詩》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創(chuàng)新素質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松是風骨的象征,它蒼勁挺拔,傲斗冰雪,頂天立地,枝干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松,贊美松,風雪洗禮松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蒼松怪石圖題詩》。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比ズ笤⒛暇┙鑸@,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讀標準音:矯(jiǎo)、闕(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諛(ē、yú)、錚(zhēng)
    3.解詞: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fā)出的響亮聲音。
    4.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疤斓乇緹o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四、探究學習: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xiàn)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訓練:
    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松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回顧反思:
    請學生談本課的收獲
    【篇二】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蒼松怪石圖題詩》
    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古詩,但詩配畫的欣賞還是在本單元初次接觸。學習中,估計學生憑借工具書和資料上的有關注釋,再聯(lián)系畫面能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但對于詩和畫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缺乏真切的感受,要引導他們深刻地去體驗。
    教學設想與目標
    古詩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停留于對詩意繁冗枯燥的解說,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語言知識的例證、情理的空洞說教之類的“教教材”行為,而應該實現(xiàn)以此詩為資源的“用教材教”。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資料再聯(lián)系畫面,理解全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2、反復誦讀詩歌、欣賞畫面,想象并體會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詩。
    教學重點:
    1、借助工具書和資料再聯(lián)系畫面,理解全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詩。
    教學難點:反復誦讀詩歌、欣賞畫面,想象并體會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賞圖對比,訓練語言。
    課件出示兩幅圖:一幅是文中“蒼松怪石圖”,另一幅是沒有怪石背景的松樹圖。請學生組織語言分別描述一下兩幅畫面。
    二、反復朗讀,品味詩句。
    師:揚州八怪”之一,清代詩畫家李方膺是這樣描述其中一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直至成誦。
    2、引導學生品味詩的語言。
    師:畫面好獨特,背景好特殊。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試著描述了畫面,作者用了66個字,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出來,贏得了眾多人的喜愛與稱贊。你們喜歡這幅圖和它的題詩嗎?為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對照談對畫面和詩句的喜愛之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
    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三、了解背景,體會情感。
    這樣有特點的一幅畫和題詩,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呢?
    請學生交流課下收集的有關資料: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比ズ笤⒛暇┙鑸@,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四、欣賞畫面,感悟“蒼”、“怪”。
    1、整體欣賞畫面。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它們之間是什么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3、小組內交流探究: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什么?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xiàn)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小學六年級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作者簡介
    李方膺(1697-1756),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江蘇南通州(今南通市)人。別署有木田、木子、抑園、仙李、成村、覺道人、嘯尊者、木頭老子、翰墨蒼頭、江左陋儒、淮南布衣、借園主人等等。是清中期的“揚州八怪”之一。曾為官,不畏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兩袖清風。
    李方膺擅梅、蘭、竹、菊、松、雜花、蟲魚等,注重師法傳統(tǒng)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揚州借圓,自號借圓主人,以賣畫為生。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后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shù)散見于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