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抒寫的詩詞大全

字號:

左丘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shù)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左丘明抒寫的詩詞,歡迎閱讀!
    左丘明抒寫的詩詞篇一
    曹劌論戰(zhàn)
    作者:左丘明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保◤掏罕?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    曹劌論戰(zhàn)寫作特點:
    1、中心突出,詳略得當。
    這是一篇記敘戰(zhàn)爭的短文,但重點不是記敘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而是著重寫曹劌的“論戰(zhàn)”,凡是與表現(xiàn)主題無關(guān)的枝節(jié)就盡量省略。如第一段寫曹劌謁見莊公,進見的細節(jié)一概省略了,劈頭就問“何以戰(zhàn)”;第二段對戰(zhàn)場的復雜情況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寫,留待后面補敘,就更能突出“論戰(zhàn)”的見解;第三段只用“公問其故”代替了魯莊公一系列問話。但文章對戰(zhàn)前戰(zhàn)后反映曹劌戰(zhàn)略見解的談話,則詳加敘述,因為戰(zhàn)前是分析有無克敵制勝的條件,戰(zhàn)后是總結(jié)以弱勝強的原因,這些都是圍繞主題寫的,全文自始至終突出了“論”字,使人對長勺之戰(zhàn)的勝敗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結(jié)構(gòu)嚴謹,前后照應。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戰(zhàn)爭的開始、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記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寫戰(zhàn)前準備,第二段寫戰(zhàn)時經(jīng)過,第三段寫戰(zhàn)后總結(jié),事態(tài)發(fā)展清晰,文章脈絡分明。段與段之間的過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結(jié)尾“戰(zhàn)則請從”與第二段的“公與之乘”銜接,第二段的結(jié)尾“遂逐齊師”與第三段的“既克”銜接,三個段落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此外,文章前后的照應也十分緊密。以第二段與第三段為例,“三而竭”與上段“齊人三鼓”相照應;“吾視其轍亂”與“下視其轍”相照應;“望其旗靡”與“登軾而望之”相照應;“故克之”與“齊師敗績”相照應;“故逐之”與“遂逐齊師”相照應。第二段只寫“其然”,第三段補寫“所以然”,一記一議、一實一虛,前后照應,相輔相成。
    3、用對話交代情節(jié)和刻畫人物。
    曹劌與其鄉(xiāng)人的對話,說明了曹劌是一個關(guān)心國事而有遠謀的人物。在交代戰(zhàn)前準備時,詳細地寫了曹劌與魯莊公的三次對話,通過對話揭示出魯莊公昏庸無知,曹劌深謀遠慮。寫戰(zhàn)役經(jīng)過,作者雖只寫了曹劌兩次說的“未可”、“可矣”的簡單話語,但卻形象地表現(xiàn)了曹劌成竹在胸、待機而動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問其故”又引出曹劌對戰(zhàn)爭的一大段議論,表現(xiàn)出曹劌的可貴的軍事見解。
    左丘明抒寫的詩詞篇二
    鄭伯克段于鄢
    作者:左丘明
    原文: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闭埦咕又?,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BR>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惫唬骸盁o庸,將自及?!贝笫逵质召E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惫唬骸安涣x,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倍尾坏埽什谎缘?;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奔榷谥?。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彼鞛槟缸尤绯?。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涫侵^乎!”
    鄭伯克段于鄢賞析:
    《鄭伯克段于鄢》是編年體史書《左傳》的一個片段,卻儼然一篇完整而優(yōu)美的記事散文。文章把發(fā)生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這一歷史事件,具體可感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使我們仿佛真的進入了時間隧道,面對面地聆聽歷史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一事件的緣起、發(fā)生、發(fā)展和最后結(jié)局。從而,不僅讓我們明了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相關(guā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進而感悟到鄭國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奪權(quán)斗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
    《鄭伯克段于鄢》能有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記敘得法。此文并不平鋪直敘地記述事件的發(fā)展過程,而是緊緊抓住相關(guān)人物性格的發(fā)展邏輯及其言行展開記述。這樣,不僅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正是相關(guān)人物的固有個性決定著事件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同時又使我們在事件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關(guān)人物的固有個性。
    通過《鄭伯克段于鄢》,我們還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傳》的一種總體行文特點,即不著一褒字,也不著一貶字,而褒貶自在其中。這種手法,也正是《春秋》一書所用的手法。即后來常說的“春秋筆法”。即如我們所說的鄭莊公陰險狡詐、姜氏偏心溺愛、共叔段貪得無厭,并非作者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通過他們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好的敘事體作品,作者的傾向是在真實而客觀地敘述和描寫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的。
    左丘明抒寫的詩詞篇三
    石碏諫寵州吁
    作者:左丘明
    原文:
    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于陳,曰厲媯。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
    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qū)櫠或?,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通“事”]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
    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腹?,乃老。
    石碏諫寵州吁譯文:
    衛(wèi)莊公娶了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叫莊姜,容貌很漂亮,卻沒有兒子。衛(wèi)國人做了一首名為《碩人》的詩就是描寫她的美貌的。莊公又從陳國娶了一個妻子,叫厲媯,生了兒子孝伯,早死。跟她陪嫁來的妹妹戴媯,生了桓公,莊姜就把他作為自己的兒子。
    公子州吁,是莊公愛妾生的兒子,衛(wèi)莊公十分寵愛他,又喜歡軍事,但莊公不禁止,莊姜很厭惡他。
    石碏規(guī)勸莊公道:“我聽說一個人愛自己的兒子,一定要以正確的禮法來教導約束他,這樣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驕傲、奢侈、*蕩、逸樂,就是走向邪路的開端。這四個方面的產(chǎn)生,都是寵愛和賞賜太過的緣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應該定下來;要是還沒有,這樣就會引導他造成禍害。受寵愛而不驕傲,驕傲了而能受壓制,受了壓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說卑賤的妨害高貴的,年少的欺負年長的,疏遠的離間親近的,新的挑撥舊的,地位低的壓著地位高的,*亂的破壞有禮義的,這是人們常說的六種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適宜,臣子服從命令,父親慈愛兒子,兒子孝順父親,哥哥愛護弟弟,弟弟敬重哥哥,這是人們常說的六種順禮的事。不做順應禮義的事去做違背禮的事,就會招致禍害。做君主的應盡力除掉禍害,現(xiàn)在卻反而招致禍害的到來,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莊公不聽。
    石碏的兒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他,但是州吁不允,從而放棄。到了桓公即位,石碏于是告老還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