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說再多的漂亮話,也不如做一件實實在在的漂亮事,行動永遠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想永遠只會在原地踏步。對于考試而言亦是如此,每天進步一點點,基礎扎實一點點,通過考試就會更容易一點點。以下為“2020教師資格考試美術學科知識:敦煌莫高窟”,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1941年,一位名叫張大千的畫家,動用了七十八輛驢車將從印度運來各種礦物顏料,以及從西寧蘭州等地采買日用品運至西北的一處沙漠。此外,他還請了精于制作畫布的喇嘛,雇傭了守衛(wèi)安全的軍隊。洞窟里及時打著油燈仍然光線昏暗,反反復復多次觀看,才可以落下一筆。就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里,他把壁畫承載于紙上,作為流傳。2年間,他不僅變賣了自己的古董書畫,還欠下了五千兩黃金的巨債。張大千耗費巨大精力、傾家蕩產也要保護的中國文化瑰寶,就是敦煌的莫高窟。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原名“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開建的洞窟”。后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莫高窟代表了中國公元4至14世紀佛教藝術成就的高峰,被譽為“佛教藝術寶庫”和“中世紀的百科全書”,是全人類共享的“世界文化遺產”。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迎來了中國歷的首次興盛,石窟建造得到多國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fā)展較快。莫高窟現存于世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洞窟有39個,開鑿時間跨越了北涼、北魏、西魏和北周。石窟藝術的內容十分豐富。壁畫的內容涵蓋經變故事畫、民族傳統神話、佛陀說發(fā)圖,圖案包括佛像畫、裝飾圖案、供養(yǎng)人像等等。豐富的畫面再現了生動,再現了壯麗的佛教中的壯觀景象,被視為龐大美麗的“佛陀世界”。
懲惡揚善是佛教中最為重要的教義之一,這在《鹿王本生》這則故事中有鮮明的展現。本生故事是專門記錄釋迦摩尼還未成佛時前生故事的統稱。以《鹿王本生》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鹿王本生圖》,是莫高窟第257窟北魏時期壁畫的主要題材。
九色鹿即修凡鹿王,是佛陀轉世的化身。一次,九色鹿出于善意拯救溺水者,溺水者卻恩將仇報,為了利益將九色鹿出賣。被捕捉至國王面前的九色鹿,義正詞嚴地揭發(fā)溺水者的忘恩負義的丑惡行徑,國王深為不安。溺水者嚇得膽顫心驚,連連后退,不慎跌落深潭淹死。惡人終究得到應有的懲罰。這則故事中的情節(jié),區(qū)別于佛教經典上的說法內容,也區(qū)別于印度西域的壁畫內容,凝聚著先人藝術智慧的創(chuàng)新。20世紀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將這則故事搬上大熒幕,片名為《九色鹿》,用當代藝術形式賦予敦煌石窟藝術新的生命,歷久彌新。
莫高窟壁畫中,還出現了中國繪畫少見的巨作。在290窟的北周佛傳圖中,出現了長達25米、超過80余個主要場面的長篇連環(huán)畫。連環(huán)畫取材于《修行本起經》,敘說釋迦牟尼佛托胎、降生,乃至出家、成道之事歷,讓人目不暇接,贊嘆不已。
除卻佛教經變繪畫題材,中國傳統神話題材也出現在莫高窟的壁畫中。西王母、東王公、伏羲、女媧、龜蛇、玄武、白虎、朱雀、雷公,這些源于華夏民族的神話故事人物與佛教人物一起,在莫高窟的藝術長河中煥發(fā)出靈動的生機。不同文化背景下題材的共同出現也可印證,當時社會的儒、佛、道三家將逐步邁上融合之路。

1941年,一位名叫張大千的畫家,動用了七十八輛驢車將從印度運來各種礦物顏料,以及從西寧蘭州等地采買日用品運至西北的一處沙漠。此外,他還請了精于制作畫布的喇嘛,雇傭了守衛(wèi)安全的軍隊。洞窟里及時打著油燈仍然光線昏暗,反反復復多次觀看,才可以落下一筆。就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里,他把壁畫承載于紙上,作為流傳。2年間,他不僅變賣了自己的古董書畫,還欠下了五千兩黃金的巨債。張大千耗費巨大精力、傾家蕩產也要保護的中國文化瑰寶,就是敦煌的莫高窟。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原名“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開建的洞窟”。后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莫高窟代表了中國公元4至14世紀佛教藝術成就的高峰,被譽為“佛教藝術寶庫”和“中世紀的百科全書”,是全人類共享的“世界文化遺產”。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迎來了中國歷的首次興盛,石窟建造得到多國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fā)展較快。莫高窟現存于世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洞窟有39個,開鑿時間跨越了北涼、北魏、西魏和北周。石窟藝術的內容十分豐富。壁畫的內容涵蓋經變故事畫、民族傳統神話、佛陀說發(fā)圖,圖案包括佛像畫、裝飾圖案、供養(yǎng)人像等等。豐富的畫面再現了生動,再現了壯麗的佛教中的壯觀景象,被視為龐大美麗的“佛陀世界”。
懲惡揚善是佛教中最為重要的教義之一,這在《鹿王本生》這則故事中有鮮明的展現。本生故事是專門記錄釋迦摩尼還未成佛時前生故事的統稱。以《鹿王本生》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鹿王本生圖》,是莫高窟第257窟北魏時期壁畫的主要題材。
九色鹿即修凡鹿王,是佛陀轉世的化身。一次,九色鹿出于善意拯救溺水者,溺水者卻恩將仇報,為了利益將九色鹿出賣。被捕捉至國王面前的九色鹿,義正詞嚴地揭發(fā)溺水者的忘恩負義的丑惡行徑,國王深為不安。溺水者嚇得膽顫心驚,連連后退,不慎跌落深潭淹死。惡人終究得到應有的懲罰。這則故事中的情節(jié),區(qū)別于佛教經典上的說法內容,也區(qū)別于印度西域的壁畫內容,凝聚著先人藝術智慧的創(chuàng)新。20世紀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將這則故事搬上大熒幕,片名為《九色鹿》,用當代藝術形式賦予敦煌石窟藝術新的生命,歷久彌新。
莫高窟壁畫中,還出現了中國繪畫少見的巨作。在290窟的北周佛傳圖中,出現了長達25米、超過80余個主要場面的長篇連環(huán)畫。連環(huán)畫取材于《修行本起經》,敘說釋迦牟尼佛托胎、降生,乃至出家、成道之事歷,讓人目不暇接,贊嘆不已。
除卻佛教經變繪畫題材,中國傳統神話題材也出現在莫高窟的壁畫中。西王母、東王公、伏羲、女媧、龜蛇、玄武、白虎、朱雀、雷公,這些源于華夏民族的神話故事人物與佛教人物一起,在莫高窟的藝術長河中煥發(fā)出靈動的生機。不同文化背景下題材的共同出現也可印證,當時社會的儒、佛、道三家將逐步邁上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