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詩詞《昭君怨·牡丹》原文及賞析

字號:


    《昭君怨·牡丹》是南宋詞人劉克莊所作的一首詞。詞人先贊美洛陽的牡丹,再嘆息洛陽園圃的荒蕪,最后對洛陽所在的中原淪陷地區(qū)寄予了深沉的愁思。詞人通過惜花抒發(fā)了憂國之慨,黍離之悲,以及報國無門的憤恨。全詞文字精練,含義豐富,情篤意摯。下面是分享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昭君怨·牡丹》
    宋代:劉克莊
    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若比廣陵花,太虧他。
    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君莫說中州,怕花愁。
    【賞析】
    大多數(shù)詞人寫牡丹,多贊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充滿富貴氣象。總之大都著重于一個喜字,而詞人獨辟蹊徑,寫牡丹的不幸命運,發(fā)之所未發(fā),從而寄托詞人憂國傷時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寫牡丹的身世。姚黃魏紫在當時是牡丹中的名貴品種,這里單舉姚黃,是以姚黃代名貴牡丹花種?!蔼毑健倍?,準確、簡潔地說出這些牡丹的美麗和名貴。三、四句轉寫目前。芍藥、瓊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雖經(jīng)戰(zhàn)火摧殘,但仍近朝廷,常為詞人詠歌。而牡丹命運獨苦,淪落于敵人的鐵蹄下,猶如昭君,成為朝廷孱弱的的犧牲品。這是對牡丹的同情,也是對朝廷當政者的怨憤。
    下片“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描繪了國破家亡后中州的慘象,同時也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處境。盛世繁華時姚黃魏紫,傾國傾城;山河破碎中的一片焦土,牡丹也就只剩下與荒煙衰草,荊榛狐兔相伴的命運了。詞人的憂國之心,離黍之哀,也通過這些形象的描寫,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文字極為精煉,含義極為豐富?!熬f中州,怕花愁”蘊含著詞人極為復雜而深沉的感情。怕人說中州的慘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進一層,說明愛中州之深,言明光復中州之心的迫切,也說明未能渡江驅敵的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漢空懷壯志、報國無門的南宋末年,詞人那種不平靜的心潮是不言而喻的。結句“怕花愁”,實則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詞人采用曲折寫法,不僅能表現(xiàn)出惜花的深厚情意,而且也能引讀者進入境界,仿佛與牡丹相對,見其愁態(tài),而不能無動于衷。
    全詞構思精妙,對比鮮明,感情深沉,達意委婉。雖是一首小詞,卻做到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并且結構嚴謹,層層相扣。借詠牡丹而生發(fā)出一個富有積極意義的主題來,是與詞人的一腔愛國熱情緊緊相連的。感時傷世,寄情于花,充分表現(xiàn)了對國家人民命運的時刻關注。
    擴展閱讀:劉克莊王邁戲聯(lián)軼事
    據(jù)宋周密《齊東野語》有載:宋朝蔡襄與陳亞互相友善。一日,以謔語嘲其名而出對。蔡出對:“陳亞有心終是惡。”陳應聲對云:“蔡襄無口便成衰?!庇钟袆㈩C曾經(jīng)戲謔王覿,而云:“公何故見賣?”王覿:“賣公直甚分文?!贝死H多,純屬巧謔。
    南宋時期,莆仙有二位愛國詩人。一是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后村居士。于宋淳祐六年(1246)特賜同進士出身,后兼國史院編修官。仙游王邁(1184—1248),字貫之,號臞軒,宋嘉定十年(1217)進士,官至知邵武軍。劉與王是詩友,常以詩唱酬,互為調侃。
    《齊東野語》有載:宋楊平舟(棟)以樞椽出任莆陽太守。當時劉克莊與同鄉(xiāng)劉希仁,俱以史官身份在故里定居。一日,群集莆仙諸多才子會宴。王邁以此借題出對助興。出對為:“大編修,小編修,同赴編修之會”。因楊氏與劉氏同是編修,而等級不同。劉克莊當即而道:“欲屬對不難,不可見怒”。王邁坦然表示見聞。劉應對云:“前通判,后通判,但聞通判之名”。因王邁有五次調升通判正官職未得,僅是副職。王邁又出對,是將劉克莊之名拆開戲對。對為:“十兄(克),二十年前何其壯(莊),二十年后何其不壯?”劉克莊遂即對曰:“二畫(畫),二十年前何其遇(邁),二十年后何其不遇?”聯(lián)對熨貼善謔,傳為美談。
    劉克莊好交游,曾云:"某自少壯好交游海內英雋,至老不衰。閑居無事時,四方士友委刺者必倒屣下榻,行卷者必還贄和韻,未嘗敢失禮于互鄉(xiāng)童子,人所共知。"好友林希逸曾評價劉克莊為"獨巋然為大宗工",并說"其于當世交游,先后輩皆名流杰士,姓字班班見集中,不可悉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