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經(jīng)典詩詞《獨秀峰》賞析

字號:

《獨秀峰》詩的前六句描摹獨秀峰的孤立狀態(tài),平淡無奇,突然筆鋒一轉(zhuǎn)由山峰說到做人:為人正直有時可能會被孤立,這也同獨秀峰一樣,有獨秀之美,不必為此煩惱。下面就和一起來欣賞下這首詩詞,歡迎閱讀!
    《獨秀峰》
    清代•袁枚
    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水來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賞析】
    這首詩題名為“獨秀峰”,所寫是桂林山水,是袁枚晚年重游桂林時的作品。
    桂林山水是中國十大風(fēng)景名勝之一,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譽。桂林山與水相輔相成,山奇形怪狀,主要的山景有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九馬畫山等;水清澈透明,主要水景有漓江、兩江四湖等。詩人在這首詩里所寫的為桂林之山——獨秀峰。對于獨秀峰的描寫,詩人并未平鋪直敘,而是下筆突兀,首聯(lián)橫空劈來,語言夸張,表現(xiàn)了桂林山的雄奇與不凡。一個“插”字,逼真地寫出詩人與獨秀峰不期而遇時敏銳而又獨特的審美感受,顯示了獨秀峰的動態(tài)之美,生動地突現(xiàn)出獨秀峰孤峰橫插、直沖云霄的不凡氣勢。頷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對獨秀峰的贊美。頸聯(lián)寫作者俯視天下,見一城煙水浩渺無邊,并由此壯觀之景而生出豪邁蕩漾之情。前三聯(lián)蓄足情勢,尾聯(lián)便水到渠成。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兩句,是作者由獨秀峰而發(fā)出的對人生的感慨。獨秀峰高峻筆直,像琴弦一樣;它突兀參天,又好似一把插入青天的利劍;它凌寒而立,不與世間俗物同流,表現(xiàn)了一種孤高自守的情操特征。作者不禁被獨秀峰的高岸峭拔所折服,由山而想到了做人。為人正直有時可能會孤立而無援,獨行而無友,可是,恰恰是因為這樣,他才也就擁有了一枝獨秀之美,清高耿正之氣。這就如同獨秀峰一樣,雖然孤立,卻偉岸而不朽,這是作者一生之中所不懈追求的,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這首詩化靜為動,化無形為有形,賦予靜態(tài)的獨秀峰以動感的形象,將獨秀峰直沖云天的形象生動地體現(xiàn)了出來。
    擴展閱讀:袁枚的人物生平
    乾隆四年(1739),24歲的袁枚參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書)尹繼善,相助,得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調(diào)做官,曾任沭陽(1743年-1745年)、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quán)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乾隆十四年(1749),父親去世,袁枚辭官養(yǎng)母,在江寧(今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筑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詔求遺書,將所藏書傳抄罕見者皆獻于清廷,并作有《散書記》以紀。藏書印有“道素之門”、“百石山房”、“華里神仙”、“錢塘蘇小是鄉(xiāng)親”、“此間樂”、“子才一閱”、“隨園珍藏圖書”、“小倉山房藏書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歲的袁枚,受沭陽知名人士呂嶧亭的邀請,又到沭陽作客,沭陽各界,一部分人曾趨前30里迎接。袁枚面對如此擁戴他的民眾,寫下了情意真摯的《重到沭陽圖記》。袁枚在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說:“視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則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惫賽勖?,民愛官,此真不失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擴展閱讀:袁枚的主要作品
    文集:《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隨園食單》、散文、尺牘等30余種;
    筆記小說:《子不語》(又名《新齊諧》)24卷及《續(xù)子不語》10卷;
    散文:《祭妹文》、《峽江寺飛泉亭記》、《黃生借書說》、《所好軒記》等;
    駢文:《與蔣苕生書》、《重修于忠肅廟碑》等;
    手札:《致尤蔭手札》;書法靈動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閑適,正合于袁枚“性靈”之主張。雖法度稍欠,然才情橫溢,亦為佳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