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及譯文注釋

字號: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jié),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jié)”。下面是整理發(fā)布的《關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及譯文注釋》,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篇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一作:何時;又恐一作:惟/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一作:偏向)
    譯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jié),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里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可又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篇二
    宋代: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節(jié),羈旅,孤寂
    譯文
    月光下梧桐樹影隨著時間推移,不知不覺的移動著,在這團圓夜仍是獨自面對著角落。
    月宮中的嫦娥現(xiàn)在也未嘗不感遺憾吧,陪伴她的,畢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宮和孤寂桂樹。
    注釋
    羈人:旅人。
    隅:角落。
    素娥:指嫦娥。
    玉蟾:月亮的別稱。
     篇三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代: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小學古詩,中秋節(jié),桂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到現(xiàn)在也不知道天上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注釋
    天竺寺:今稱法鏡寺,位于靈隱山(飛來峰)山麓。
    桂子:特指為桂花,本質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露華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嫦娥:多種說法,有說中國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