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寶典:《中庸》隱惡揚善,執(zhí)兩用中

字號:


    宋朝學(xué)者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xué)》合編為《四書》。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中庸》隱惡揚善,執(zhí)兩用中。歡迎閱讀參考!
    《中庸》隱惡揚善,執(zhí)兩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1),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2)!”
    【注釋】
    (1)邇言,淺近的話。邇,近。(2)其斯以為舜乎,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其,語氣詞,表示推測。斯,這。“舜”字的本義是仁義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嘆。
    【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于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讀解】
    隱惡揚善,執(zhí)兩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領(lǐng)導(dǎo)藝術(shù)。
    要真正做到,當(dāng)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難之一在于,要做到執(zhí)兩用中,不僅要有對于中庸之道的自覺意識,而且得有豐富的經(jīng)驗和過人的識見。
    困難之二在于,要做到隱惡揚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對于一般人來說,不隱你的善揚你的惡就算是謝天謝地了,豈敢奢望他隱你的惡而揚你的善!
    如此看來,僅有大智慧都還不一定做得到隱惡揚善,還得有大仁義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畢竟只有一個,不然的話,孔圣人又怎么會感嘆又感嘆呢?
    《中庸》聰明反被聰明誤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1)知。’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階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瘬窈踔杏?,而不能期月(4)守也?!?BR>    【注釋】
    (1)予:我。(2)罟(gu):捕獸的網(wǎng)。擭(huo):裝有機(jī)關(guān)的捕獸的木籠。(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qū)趕到羅網(wǎng)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BR>    【讀解】
    聰明反被聰明誤。
    自以為聰明失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羅網(wǎng)而自己卻還不知道。
    另一方面,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意義。但好勝心難以滿足,欲壑難填,結(jié)果是越走越遠(yuǎn),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樣,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住。
    賭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貪污受賄也好,這類現(xiàn)象不都是常見的嗎?
    《中庸》牢牢抓住不要放棄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BR>    【注釋】
    (1)回:指孔子的學(xué)生顏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樣子,引申為懇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譯文】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BR>    【讀解】
    這是針對前一章所說的那些不能堅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為孔門的高足,顏回經(jīng)常被老師推薦為大家學(xué)習(xí)的榜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認(rèn)定,就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
    這是顏回的作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的風(fēng)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