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寶典:《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字號:

《中庸》是儒家經(jīng)典的《四書》之一。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作者現(xiàn)學(xué)術(shù)界普遍認(rèn)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可能是由儒家學(xué)者在戰(zhàn)國寫成。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歡迎閱讀參考!
    《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無忌憚(4)也。…
    【注釋】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钡囊馑?。(3)小人之中庸也:應(yīng)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憚:顧忌和畏懼。
    【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yàn)榫与S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yàn)樾∪怂翢o忌憚,專走極端?!?BR>    【讀解】
    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曾經(jīng)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弊迂晢枺骸澳敲词亲訌堎t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保ā墩撜Z·先進(jìn)》)
    這一段話是對“君子而時中”的生動說明。也就是說,過分與不夠貌似不同,其實(shí)質(zhì)卻都是一樣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處,如宋玉筆下的大美人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登徒子好色賦》)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處。
    《中庸》 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1)!”
    【注釋】
    ①鮮:少,不多。
    【譯文】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jīng)很久了!”
    【讀解】
    正因?yàn)樗堑牡滦校牡赖聵?biāo)準(zhǔn),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實(shí)行它。這正如我們要求“大公無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三兼顧”,就比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進(jìn)入共產(chǎn)主義”難以做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shí)現(xiàn)“小康”,這就比較容易做到了。
    這樣說來,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為一種理想的道德規(guī)范而加以提倡呢?
    《中庸》誰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注釋】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與愚者相對,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與賢者相對,指不賢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shí)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rèn)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yáng)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BR>    【讀解】
    還是過與不及的問題。正因?yàn)橐刺^,要么不及,所以,總是不能做得恰到好處。而無論是過還是不及,無論是智還是愚,或者說,無論是賢還是不肖,都是因?yàn)槿狈Α暗馈钡淖杂X性,正如人們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卻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樣,人們雖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事,但由于自覺性不高,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是做得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夠,難以達(dá)到“中和”的恰到好處。所以,提高自覺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