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實際測量》教案

字號:

《實際測量》是一節(jié)特殊的課例,是由數學老師執(zhí)教的數學作文課,是一節(jié)務實、高效的學科作文課。準備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教學重點: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P.145頁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復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據,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fā)現了什么?
    (3)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yè)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篇二
    教學內容:
    根據測量的有關內容,自行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 學會步測、目測等測量方法,了解光側、影測、繩測等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2、 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4、 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 提出問題
    師: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們大概的長度,那么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實際測量。在進行測量前,我們要了解哪些測量知識呢?例如:測量工具、測量單位、測量對象、測量方法等等。
    (學生提到了進行測量的時候,要使用尺子,記錄測量結果的時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
    二、活動程序
    1、 準備活動:展示人們測量一些建筑物的課件。
    2、 布置活動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的相關知識,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實際生活,選擇一個你想測量的對象,選用適當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測量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測量。
    (2)每小組要在活動卡片上做好記錄。
    3、提供給學生“實際測量活動”卡片。
    卡片上記錄了關于測量內容和測量方法的一些建議,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選擇的測量對象和測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動開始
    每個小組選擇1—2個測量對象進行實際測量,小組內進行歸納總結,并分析不同測量方法的優(yōu)缺點。
    全班交流總結:首先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對測量結果進行匯報。其次每個小組發(fā)言之后,其他小組進行評議。鼓勵學生指出發(fā)言小組的不足與錯誤,并給予補充或更正。后,教師針對全班的匯報結果進行總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測量的方法,我們要注意這些方法的實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實際測量問題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測量方法,簡單、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
    篇三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例1、22頁做一做及練習五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fā)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并反饋。
    2、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畫出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厘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qū)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滿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匯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米不是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