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三年級下冊《“計算機之父”的童年故事》課文及教學設計

字號:

阿蘭•圖靈成為計算機理論的奠基人與他小時侯勤于動腦、勇于實踐是分不開。以下是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課文】
    1915年夏天,在英國倫敦(dūn)一家花園的草坪上,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兒正汗流滿面地用小鐵鏟在地上挖土,旁邊放著幾只木制的小胳膊小腿。他認真地把一個小胳膊埋進土里,然后歪著腦袋想了想,又將已埋進土里的小胳膊拉了一點兒露在外面。他的母親輕輕走過來,彎下腰和藹(ǎi)地問道:“阿蘭,在干什么呢?”
    “媽媽,我玩具船上的水手壞了,我要把他們埋進土里,像栽蘋果樹那樣結出好多好多的小水手來?!?BR>    “傻孩子,這些木頭胳膊腿和樹苗可不一樣,它是不會長出小水手的?!?BR>    “不一樣?”小男孩兒仰起頭,臉上充滿了疑惑的神情。這個思維奇特的小男孩兒,就是后來被世人稱為“計算機之父”的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
    在許多人眼里,小阿蘭有些“怪”,因為他經常干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例如,地下室里放著他的一些瓶瓶罐罐,里面裝滿了用花草制成的汁液和粉末。母親問他:“這些瓶子里裝的是什么?”“這一瓶是我為爸爸做的飲(yǐn)料,那一瓶是我發(fā)明的染臺階(jiē)的臺階粉。”他發(fā)明的飲料自然誰也不敢喝,至于有沒有人需要臺階粉,那可不是小阿蘭考慮(lǜ)的問題。
    八歲那年,阿蘭寫了一部世界上薄的書——《關于一種顯微鏡》。這本書開頭的一句話是:“首先,你必須知道光是直的?!?BR>    阿蘭是個特別的學生,他的思維經常是跳躍的,學習成績(jì)也不穩(wěn)定。只有家里人知道,他之所以有時候成績不太好,是因為他用了大量時間去研究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理論。
    阿蘭還經常做些盡可能不違犯(fàn)校規(guī)的小實驗,例如在樓梯的墻上掛根繩子,吊一個重錘,并讓它擺動起來;在宿舍的窗臺上點兩支蠟燭,然后用來煮混合物,使之產生發(fā)出炫(xuàn)目光彩的氣體……
    正是帶著這種充滿想象力的思維,阿蘭成年后與其他科學家一起,在計算機理論的領域里拓荒(tuòhuānɡ)耕耘(yún),成為計算機理論的奠基(diànjī)人之一,被人們譽(yù)為“計算機之父”。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學習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3、知道阿蘭•圖靈成為計算機理論的奠基人與他小時侯勤于動腦、勇于實踐是分不開。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培養(yǎng)自學能力。
    2、理解小阿蘭童年的“怪”與長大成為“計算機之父”有沒有關系。
    三、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喜歡上哪門課?大家非常愛上計算機課,那你們知道是哪位科學家早提出利用機器模擬人類的各種計算的嗎?他叫阿蘭·圖靈,是計算機理論的奠基人,被人們譽為“計算機之父”。
    (二)自讀課文,提出問題。
    1.自讀課文,提出問題。
    2.檢查讀書,全班質疑。(他的童年和一般人的童年有什么不同?從哪看出他“怪”?他的童年和長大成為“計算機之父”有關系嗎?)
    3.默讀課文,自己解疑。
    (三)小組交流,檢查自學。
    1.輪流讀文,讀準字音。
    2.提出疑問,討論解決。
    (四)全班討論,檢查自學。
    1.輪流讀書,了解全文。
    2.討論問題,解決疑問。
    師:通過自學,小組討論,誰愿意代表小組發(fā)言,幫同學解決難題?
    (1)表現阿蘭“怪”的語句。
    (從埋木頭水手,用花草制飲料、臺階粉,寫書,研究愛因斯坦的理論,做小實驗這五件事,讓學生抓住描寫小阿蘭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來交流。)
    問:小阿蘭這么怪,你們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愛鉆研,肯動腦,喜歡動手操作的好孩子。)
    (2)他童年的“怪”和長大成為“計算機之父”有關系嗎?
    (①想象力豐富,獨立思考,有創(chuàng)新精神,使他長大能夠提出有關計算機理論。②童年對科學的興趣和勇于實踐的態(tài)度,使他長大能敢于提出別人沒有提過的設想,并加以實踐。)
    問:阿蘭•圖靈長大成為“計算機之父”,除了剛才同學們分析的兩種情況,還有哪些原因?
    (他堅持不懈,不斷開拓;家長的理解和認可等。學生說的合乎情理,師應加以肯定。)
    (五)總結升華,知識拓展。
    1.生談收獲體會。
    2.交流課外資料。
    (六)作業(yè)。
    摘錄自己認為好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