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可以提高幼兒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擴大視野、增長知識、豐富詞匯。一個好的成語故事,語言規(guī)范,簡潔明了,會使嬰幼兒在聽故事中學到大量的新詞和優(yōu)美的語句,積累豐富的語言“養(yǎng)料”,整理了相關內(nèi)容,快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助到你~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掩耳盜鈴
從前有個盜賊,他發(fā)現(xiàn)范氏家的門外有一口古鐘,心想把它背走一定能買不少錢!可是這口鐘太大、太重了,他用盡渾身力氣也背不動。怎么辦呢?
盜賊急的圍著這口大鐘轉來轉去抓耳撓腮,終于他想到用大鐵錘把鐘敲碎,再一塊塊地背走就好了,反正碎銅也能賣不少錢呢!
于是在夜半時分,他找了一把大鐵錘,剛一碰大鐘,大鐘立刻低沉地響了起來,盜賊嚇了一跳,趕緊停下來,這么洪亮的鐘聲讓范家的人聽見了,那還得了?
他坐在地上想了好久,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如果我把耳朵給掩上,聽不見聲音不就沒事了嗎?我在這么近的地方都聽不見,別人肯定也聽不到了。
于是盜賊就把自己的耳朵掩得嚴嚴實實,然后用力的掄起鐵錘,朝大鐘砸去。范氏家的人聽到鐘聲都跑了過來,把他團團圍住,按倒在地。
這時,這個盜賊趴在地上,還在愚蠢地說:“我都聽不見鐘聲了,你們怎么還能聽見呢?”范氏家里的人剛才還在為盜賊偷鐘而生氣,聽了盜賊的蠢話后都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因為古時候的鐘和鈴都是樂器,所以掩耳盜鐘后來逐漸變成了掩耳盜鈴。后人用掩耳盜鈴這一成語,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是掩蓋不住的事情,卻偏要想辦法掩蓋!
掩耳盜鈴:[yǎn ěr dào líng]
[釋義]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jù)揜(yǎn)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BR> [例句]學習應該循序漸進,如果急于求成,揠苗助長會得不償失的。
拓展:成語意義
語出:《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
寓意: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解讀:各位小朋友要盡可能理性客觀地去看待事物,可不能想當然地下結論哦。就像故事里的小偷一樣,他以為自己捂住耳朵就沒人聽到了,可其實呀,是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了。
還有啊,可不能做壞事哦,做了壞事還想掩飾,這樣自欺欺人的做法,騙得了自己,卻騙不了別人,不管怎樣掩飾總是徒勞的,最后呀總是會暴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