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播出的《開學第一課》依然對中小學生起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讓我難忘的一幕是每個上臺嘉賓自身故事的述說,對于生活的不屈不撓,對于夢想的永不放棄。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范文精選
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職業(yè)不同,性別不同……但夢想相同——都在為編織“中國夢”而不懈奮斗,這次《開學第一課》的國旗故事,格外感人。感觸深的便是要時刻銘記他們的付出,學會感恩,并懂得奉獻。
當95歲高齡的郭德賢奶奶講1949年在重慶白公館制作五星紅旗的故事時,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紅巖》中江姐,她在渣滓洞受盡了折磨,面對毒刑,她守口如瓶,視死如歸;面對敵人,她橫眉冷對,不屈不撓,為的是那一方紅旗,正如郭德賢奶奶所說:“想起我們多少同志流血犧牲,就是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紅旗能夠永遠飄揚……”而這樣的英雄有太多太多,李大釗、孫中山、*、張學良、梁啟超、*……每一個名字都讓人肅然起敬并刻骨銘心,我想說:“謝謝你們,如果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
戳人淚點的是那位叫嚴冬的爸爸,名字聽起來很寒冷,卻溫暖著十四億人。他有一個家,叫做“中華神盾”,入列14年來,海口艦“身披”五星紅旗走過34萬海里,足跡遍布亞洲、非洲和美洲,多次擊退武裝海盜。2018年,中宣部授予??谂灐皶r代楷模”的稱號。這位“時代楷?!痹谙蜃约旱呐畠壕炊Y時,我不禁潸然淚下,五年間,嚴冬爸爸與妻子兒女相見竟只有十二次,而我們天天可以跟父母待在一起,沒有人不想跟家人團聚,而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和榮光是一種責任。想起那五星紅旗飄揚在萬里之外的海上時,我內心由衷地自豪。還有那些在巍巍昆侖挺拔屹立,在遠海礁島堅持榮譽,在邊防哨所寫就壯志的戰(zhàn)士們,你們的奉獻值得每個人的感恩。
郭德賢奶奶,嚴冬爸爸,是一個代表,是一個縮影,在這背后,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為紅旗貢獻自己,犧牲自己的英雄。而我們作為新生一代,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那些為了我們美好生活做出貢獻的英雄,也要懂得奉獻,當國家、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一定義不容辭!
附:國旗確立過程
1949年7月4日,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第六小組決定發(fā)出征集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的啟事。經過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修改審定的《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為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7]于7月15日到26日間在《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進步日報》和《天津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xù)刊登。[8]該啟事中列出了國旗圖案的注意事項:
中國特征(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
政權特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形式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
色彩以紅色為主,可用其他配色。(草案中曾使用“以赤色為主”,周恩來后來將它改成了“以紅色為主”)
征集國旗圖案的啟事發(fā)出后,當時在上海工作的曾聯(lián)松希望設計一幅國旗圖案來表達他對新國家的愛國熱情。時值七月中旬,他在自家的閣樓上開始了國旗圖案的設計。他想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以五角星作為自己的標志的,而且中國共產黨又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進而決定用五角星來象征它。而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則指出當時人民由四個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因此他決定用四顆小五角星來象征由四個社會階級組成的人民。在確定了五顆金星的位置和大小后(他曾設想在旗面的中心置放五顆金星,但因其在視覺上過于局促、凝滯而放棄),他于八月中旬將自己的設計“紅底五星旗”寄給了籌備會。
1949年8月20日,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共收到了2992幅(一說為3012幅)國旗圖案,郭沫若、陳嘉庚等籌備會成員也提交了他們設計的樣稿。這些應征圖案在臨時選閱室內進行了展示,評選委員會從中精選出38份草圖,并將之匯編入《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交給新成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討論。曾聯(lián)松的方案初并未入選,后來在田漢的主張下才被收為“復字32號”“紅底五星旗”,并根據小組討論的意見去除了類似蘇聯(lián)國旗的錘子鐮刀的標志。
1949年9月23日,政協(xié)全體會議代表分組討論了國旗方案,但并未形成定論;會中有代表覺得32號方案中的四顆小五角星提法不妥,認為不應提到資產階級。毛澤東和大多數代表起初都贊成一顆星一條橫杠的4號圖案,但張治中后來向毛澤東表達了他的反對意愿,認為一條橫杠有分裂國土、分裂革命之嫌,而且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孫悟空的金箍棒。1949年9月23日當晚,彭光涵向周恩來推薦了32號圖案,而周對該設計感到滿意,并要求彭繪制較大的圖樣。此外,陳嘉庚也曾向毛澤東和周恩來提出建議,認為政權特征比地理特征更為重要,因此無需堅持使用象征黃河的橫杠。兩天后,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開了座談會,說明了他贊成紅底五星旗的理由,并在與會代表間取得了共識。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xx屆全體會議正式決定采納紅底五星旗的方案,并將其改名為“五星紅旗”。1949年9月29日,《人民日報》上第xx屆政治協(xié)商會議通過有關國旗的規(guī)定刊發(fā)了新國旗的圖樣和制法說明,提供給社會各界制作使用。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上,五星紅旗首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第一面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旗由女縫紉工趙文瑞縫制,她在9月30日下午1時完成了這項工作。(另外有國旗、國歌、國徽評選委員會的秘書彭光涵,北平市國營永茂公司的宋樹信等兩種說法)曾聯(lián)松初并不敢確信五星紅旗是他設計的,因為在公布的圖案中,大五角星上沒有鐮刀和錘子。然而,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后來給他寄送了公函,正式告知他就是國旗的設計者,并隨信附帶了五百元人民幣作為酬謝。
1954年9月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后至今,五星紅旗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定國旗。
范文精選
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職業(yè)不同,性別不同……但夢想相同——都在為編織“中國夢”而不懈奮斗,這次《開學第一課》的國旗故事,格外感人。感觸深的便是要時刻銘記他們的付出,學會感恩,并懂得奉獻。
當95歲高齡的郭德賢奶奶講1949年在重慶白公館制作五星紅旗的故事時,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紅巖》中江姐,她在渣滓洞受盡了折磨,面對毒刑,她守口如瓶,視死如歸;面對敵人,她橫眉冷對,不屈不撓,為的是那一方紅旗,正如郭德賢奶奶所說:“想起我們多少同志流血犧牲,就是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紅旗能夠永遠飄揚……”而這樣的英雄有太多太多,李大釗、孫中山、*、張學良、梁啟超、*……每一個名字都讓人肅然起敬并刻骨銘心,我想說:“謝謝你們,如果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
戳人淚點的是那位叫嚴冬的爸爸,名字聽起來很寒冷,卻溫暖著十四億人。他有一個家,叫做“中華神盾”,入列14年來,海口艦“身披”五星紅旗走過34萬海里,足跡遍布亞洲、非洲和美洲,多次擊退武裝海盜。2018年,中宣部授予??谂灐皶r代楷模”的稱號。這位“時代楷?!痹谙蜃约旱呐畠壕炊Y時,我不禁潸然淚下,五年間,嚴冬爸爸與妻子兒女相見竟只有十二次,而我們天天可以跟父母待在一起,沒有人不想跟家人團聚,而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和榮光是一種責任。想起那五星紅旗飄揚在萬里之外的海上時,我內心由衷地自豪。還有那些在巍巍昆侖挺拔屹立,在遠海礁島堅持榮譽,在邊防哨所寫就壯志的戰(zhàn)士們,你們的奉獻值得每個人的感恩。
郭德賢奶奶,嚴冬爸爸,是一個代表,是一個縮影,在這背后,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為紅旗貢獻自己,犧牲自己的英雄。而我們作為新生一代,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那些為了我們美好生活做出貢獻的英雄,也要懂得奉獻,當國家、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一定義不容辭!
附:國旗確立過程
1949年7月4日,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第六小組決定發(fā)出征集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的啟事。經過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修改審定的《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為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7]于7月15日到26日間在《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進步日報》和《天津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xù)刊登。[8]該啟事中列出了國旗圖案的注意事項:
中國特征(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
政權特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形式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
色彩以紅色為主,可用其他配色。(草案中曾使用“以赤色為主”,周恩來后來將它改成了“以紅色為主”)
征集國旗圖案的啟事發(fā)出后,當時在上海工作的曾聯(lián)松希望設計一幅國旗圖案來表達他對新國家的愛國熱情。時值七月中旬,他在自家的閣樓上開始了國旗圖案的設計。他想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以五角星作為自己的標志的,而且中國共產黨又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進而決定用五角星來象征它。而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則指出當時人民由四個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因此他決定用四顆小五角星來象征由四個社會階級組成的人民。在確定了五顆金星的位置和大小后(他曾設想在旗面的中心置放五顆金星,但因其在視覺上過于局促、凝滯而放棄),他于八月中旬將自己的設計“紅底五星旗”寄給了籌備會。
1949年8月20日,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共收到了2992幅(一說為3012幅)國旗圖案,郭沫若、陳嘉庚等籌備會成員也提交了他們設計的樣稿。這些應征圖案在臨時選閱室內進行了展示,評選委員會從中精選出38份草圖,并將之匯編入《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交給新成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討論。曾聯(lián)松的方案初并未入選,后來在田漢的主張下才被收為“復字32號”“紅底五星旗”,并根據小組討論的意見去除了類似蘇聯(lián)國旗的錘子鐮刀的標志。
1949年9月23日,政協(xié)全體會議代表分組討論了國旗方案,但并未形成定論;會中有代表覺得32號方案中的四顆小五角星提法不妥,認為不應提到資產階級。毛澤東和大多數代表起初都贊成一顆星一條橫杠的4號圖案,但張治中后來向毛澤東表達了他的反對意愿,認為一條橫杠有分裂國土、分裂革命之嫌,而且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孫悟空的金箍棒。1949年9月23日當晚,彭光涵向周恩來推薦了32號圖案,而周對該設計感到滿意,并要求彭繪制較大的圖樣。此外,陳嘉庚也曾向毛澤東和周恩來提出建議,認為政權特征比地理特征更為重要,因此無需堅持使用象征黃河的橫杠。兩天后,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開了座談會,說明了他贊成紅底五星旗的理由,并在與會代表間取得了共識。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xx屆全體會議正式決定采納紅底五星旗的方案,并將其改名為“五星紅旗”。1949年9月29日,《人民日報》上第xx屆政治協(xié)商會議通過有關國旗的規(guī)定刊發(fā)了新國旗的圖樣和制法說明,提供給社會各界制作使用。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上,五星紅旗首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第一面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旗由女縫紉工趙文瑞縫制,她在9月30日下午1時完成了這項工作。(另外有國旗、國歌、國徽評選委員會的秘書彭光涵,北平市國營永茂公司的宋樹信等兩種說法)曾聯(lián)松初并不敢確信五星紅旗是他設計的,因為在公布的圖案中,大五角星上沒有鐮刀和錘子。然而,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后來給他寄送了公函,正式告知他就是國旗的設計者,并隨信附帶了五百元人民幣作為酬謝。
1954年9月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后至今,五星紅旗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定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