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是鳥綱的一目,它們不會在藍天中飛翔,但卻成為了世界上體型的鳥類之一。那么您知道鴕鳥的平均升高是多少米嗎,體重又是多少?關于鴕鳥的外形特征又是怎樣的。下面是分享的科普知識:世界上體型的鳥是什么鳥。歡迎閱讀!
【世界上體型的鳥是“鴕鳥”】
鴕鳥(平均高2.5米,最重可達155千克)
體積的飛鳥:柯利鳥(體長1米多,體重約18千克,生活在非洲東南部)
可能很多人認為,鴕鳥不屬于鳥類,其實按照嚴格意義上的動物分科來算,鴕鳥是屬于屬鴕形目,鳥科,絕對是鳥類。鴕鳥是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按照體型上墳,也是世界的鳥。鴕鳥一般高可達3米,體重可達155千克,全身有黑白色的羽毛,脖子長而無毛,翼短小,腿長。平時速度達80km/h,最快達90km/h,成為很多非洲地區(qū)人們外出的交通工具。
有人曾訓練鴕鳥來馱物和賽跑,但它們沒有耐力,也不容易訓練好。飼養(yǎng)的鴕鳥可以活到50歲。由于品種的不同,各種鴕鳥的體型、膚色和蛋的有差別?,F(xiàn)在主要分別在從塞內(nèi)加爾到埃塞俄比亞的非洲東部沙漠地帶和荒漠草原上。
鴕鳥的外形特征
頭小,寬而扁平,頸長而靈活,*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通常呈淡粉紅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為扁圓狀;眼(Eyes)大,繼承鳥類特征,其視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fyusfr)。中國古代郭義恭的《廣志》“安息國貢大雀。雁身駝蹄,蒼色,舉頭高七八尺,張翅丈余,食大麥,其卵如甕,其名駝鳥?!薄短茣ね禄鹆_傳》“吐火羅,永徵元年獻大鳥,高七尺,黑色,足類駱駝,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鐵,俗謂駝鳥。”
鴕鳥后肢甚粗大,只有兩趾(第Ⅲ、Ⅳ趾),與一般鳥類有三~四趾不同,是鳥類中趾數(shù)最少者,內(nèi)趾(第Ⅲ趾)較大,具有堅硬的爪,外趾則無爪。后肢強而有力,除用于疾跑外,還可向前踢用以攻擊。翼相當大,但不能飛翔,主要是因為胸骨扁平,不具龍骨突起,鎖骨退化,且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qū)及*區(qū)之分,羽毛蓬松而不發(fā)達,缺少分化,羽枝上無小鉤,因而不形成羽片。顯然,這樣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溫。
成熟的雄鳥(Adultcock)體高1.75~2.75米,體重60~160kg。雄性成鳥全身大多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為白色,且呈美麗的波浪狀;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襯托著黑色的羽毛,讓雄鳥在白天時格外顯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來求偶。
雌鳥較小,兩翼退化,翅羽的功能主要是用來平衡身體,翅羽在寒冷的季節(jié)用來覆蓋無羽毛的大腿以保持體溫及交配時用來求偶發(fā)情,成鳥也常用翅羽來保護幼鳥及穴中的蛋。雌性(Hens)毛色大致與雄鳥相似,只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鳥那么艷麗。幼鳥(Chicks)羽色棕灰斑駁,須經(jīng)數(shù)次換羽,至兩歲時才能達到成鳥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為了便于偽裝。兩性幼雛長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輕的鴕鳥也相差很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從外貌分辨雌雄,只能從性器官去區(qū)別。鴕鳥之骨盆為封閉形,左右恥骨(Pubisb.)在中線形成瘉合。值得注意的是,鴕鳥的排尿和排糞是分開的,這與其他鳥類不同。
鴕鳥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鴕鳥具交配器,在交配季節(jié),成熟雄鳥的睪丸(Testis)有人的拳頭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會萎縮,直到下一個繁殖季才又會膨大。卵大,顏色似鴨蛋,鴕鳥直徑蛋長15~20cm,重達1400g,是鳥蛋中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其孵化而成的幼鳥在體型上與家雞相差無幾,并且馬上就能學會行走,但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成年鴕鳥保護。雌鳥灰褐色,雄鳥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
雄鳥可以高達2.5米,體重可達155千克,雌鳥較小,兩翼退化,翅羽的功能主要是用來平衡身體,翅羽在寒冷的季節(jié)用來覆蓋無羽毛的大腿以保持體溫及交配時用來求偶發(fā)情,成鳥也常用翅羽來保護幼鳥及穴中的蛋。鴕鳥為走禽平胸鳥颣。所以有胸骨,龍骨突不發(fā)達。頭比例小,腦約重40公克,頸長約90厘米,腿長約1米,足具2趾,由第3趾和第4趾演化而成,是目前世界上的2趾鳥。雄鳥黑色,尾羽白色,是非常有價值的裝飾羽毛。
翅膀上的羽毛和別的飛行鳥類的硬翅膀有著顯著的不同,他們是絕熱的。在上面還有爪子。強壯的腿上是沒有羽毛的,用2趾站立,大的那個就像是蹄。這是鴕鳥的獨特的適應性,為了應付突來危險而快速奔跑。鴕鳥的巨大眼球,帶著濃黑的眼睫毛,是陸地生物中的眼球,只有鯨的眼球比之更大。鴕鳥視力佳,一個眼球重達60公克,可看清3至5公里遠的東西,其瞬膜(第3眼瞼)有阻擋沙礫及保護眼睛之功能。
成年雄鳥羽毛為明顯黑白色,翅羽及尾羽為純白色,頸部稀疏的細羽中*露出藍灰色或桃紅色皮膚,大多數(shù)公鳥在頸部*毛下緣還有一圈白毛,上嘴殼及雙腿前緣及兩趾背部鱗片會呈現(xiàn)桃紅色。雄鳥體形較雌鳥大,身高約200至250厘米,可達270厘米,體重約100至150公斤。成年雌鳥全身羽毛多數(shù)為灰褐色,嘴殼及雙腿無桃紅色。雌鳥體形略小,身高約175至190厘米,體重約100公斤。
幼鳥羽毛為刺狀淺黃色軟毛,毛頂端為黑色,頸部帶有黑色的斑點。在3個月大后需經(jīng)多次更換羽毛,雄鳥羽毛顏色要到11月個月大才開始顯現(xiàn)。
【鴕鳥的生活習性】
行為特點
鴕鳥是群居,日行性走禽類,適應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m,時速可達70km/h,能跳躍達3.5m。為了采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鴕鳥是相當有效率的采食者,這都要歸功于它們開闊的步伐、長而靈活的頸子以及準確的啄食。鴕鳥啄食時,先將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形成一個食球后,再緩慢地經(jīng)過頸部食道將其吞下。由于鴕鳥啄食時必須將頭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因此鴕鳥在進食或飲水時,常見至少有1只鴕鳥警戒,當其它鴕鳥抬頭時,鴕鳥才低頭飲水。同群鴕鳥一般沒有進食等級制度,只要有空間,鴕鳥之間極少表現(xiàn)出因進食而互相攻擊的行為。
鴕鳥常結成5~50只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fā)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雄鴕鳥在繁殖季節(jié)會劃分勢力范圍,當有其他雄性靠近時會利用翅膀將之驅離并大叫,它們的叫聲宏亮而低沉。
食物來源
鴕鳥的營養(yǎng)來源很廣,主食草、葉、種子、嫩枝、多汁的植物、樹根、帶莖的花、及果實等等,也吃蜥、蛇、幼鳥、小哺乳動物和一些昆蟲等小動物,屬于雜食性。公園里人工飼養(yǎng)的鴕鳥,用合成飼料喂養(yǎng)。鴕鳥在吃食的時候,總是有意把一些沙粒也吃進去,因為鴕鳥消化能力差,吃一些沙??梢詭椭ニ槭澄铮龠M消化,且不傷脾胃。
【什么是鴕鳥心態(tài)】
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入草堆里,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事實上鴕鳥的兩條腿很長,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是把頭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斃的話,是足可以躲避猛獸攻擊的。
后來,心理學家將這種消極的心態(tài)稱之為“鴕鳥心態(tài)”。
「鴕鳥心態(tài)」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有鴕鳥心態(tài)的人,不敢面對現(xiàn)實,不敢擔當責任,平常大言不慚,遇到事情來臨就畏縮不前了。
政府官員有了鴕鳥心態(tài),就是無能;老師要學生發(fā)言,學生一個個噤若寒蟬,都是鴕鳥心態(tài)。社會上有一些人「遇食頸如鶴,遇事頭如鱉」,這就是鴕鳥心態(tài)。很多人做事,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也是鴕鳥心態(tài)。甚至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兒頂」、「眼不見為凈」,乃至「因噎廢食」,都是鴕鳥心理。
有正義感的人,嫉惡如仇,勇敢的打抱不平,仗義直言,為公義寧可自我犧牲,也要為大家伸張正義,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鴕鳥心態(tài)。所以應該受到贊揚。
在一個團體里,鴕鳥心態(tài)的人太多,這個團體的公權力一定不張;辦公室里,太多鴕鳥心態(tài)的人,辦事效率一定不好。逆境、困難,有助于激發(fā)潛能;有鴕鳥心態(tài)的人,無異扼殺自己的天分,終至自掘墳墓。
其實,現(xiàn)在動物學家已經(jīng)在為鴕鳥翻案,他們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鴕鳥的兩條腿很長,跑得快,遇到危險的時候,牠逃跑的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不致于把頭埋藏在草堆里,束手就擒,因此要還原「鴕鳥心態(tài)」的真相。
我們現(xiàn)代的人,也要為「鴕鳥心態(tài)」翻案,我們做事,此路不通,可以另覓他途,千萬不要消極的坐以待斃,也不要「因噎廢食」;我們應該以我們的能力、智能,勇往向前。人生其實就如戰(zhàn)場,不要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在前方的戰(zhàn)士,打勝戰(zhàn)固然有成就,打敗仗而能夠全身而退,也是不容易的事。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所以希望有「鴕鳥心態(tài)」的人,現(xiàn)在要跟動物學家一樣,可以為自己翻案吧!
【世界上體型的鳥是“鴕鳥”】
鴕鳥(平均高2.5米,最重可達155千克)
體積的飛鳥:柯利鳥(體長1米多,體重約18千克,生活在非洲東南部)
可能很多人認為,鴕鳥不屬于鳥類,其實按照嚴格意義上的動物分科來算,鴕鳥是屬于屬鴕形目,鳥科,絕對是鳥類。鴕鳥是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按照體型上墳,也是世界的鳥。鴕鳥一般高可達3米,體重可達155千克,全身有黑白色的羽毛,脖子長而無毛,翼短小,腿長。平時速度達80km/h,最快達90km/h,成為很多非洲地區(qū)人們外出的交通工具。
有人曾訓練鴕鳥來馱物和賽跑,但它們沒有耐力,也不容易訓練好。飼養(yǎng)的鴕鳥可以活到50歲。由于品種的不同,各種鴕鳥的體型、膚色和蛋的有差別?,F(xiàn)在主要分別在從塞內(nèi)加爾到埃塞俄比亞的非洲東部沙漠地帶和荒漠草原上。
鴕鳥的外形特征
頭小,寬而扁平,頸長而靈活,*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通常呈淡粉紅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為扁圓狀;眼(Eyes)大,繼承鳥類特征,其視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fyusfr)。中國古代郭義恭的《廣志》“安息國貢大雀。雁身駝蹄,蒼色,舉頭高七八尺,張翅丈余,食大麥,其卵如甕,其名駝鳥?!薄短茣ね禄鹆_傳》“吐火羅,永徵元年獻大鳥,高七尺,黑色,足類駱駝,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鐵,俗謂駝鳥。”
鴕鳥后肢甚粗大,只有兩趾(第Ⅲ、Ⅳ趾),與一般鳥類有三~四趾不同,是鳥類中趾數(shù)最少者,內(nèi)趾(第Ⅲ趾)較大,具有堅硬的爪,外趾則無爪。后肢強而有力,除用于疾跑外,還可向前踢用以攻擊。翼相當大,但不能飛翔,主要是因為胸骨扁平,不具龍骨突起,鎖骨退化,且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qū)及*區(qū)之分,羽毛蓬松而不發(fā)達,缺少分化,羽枝上無小鉤,因而不形成羽片。顯然,這樣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溫。
成熟的雄鳥(Adultcock)體高1.75~2.75米,體重60~160kg。雄性成鳥全身大多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為白色,且呈美麗的波浪狀;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襯托著黑色的羽毛,讓雄鳥在白天時格外顯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來求偶。
雌鳥較小,兩翼退化,翅羽的功能主要是用來平衡身體,翅羽在寒冷的季節(jié)用來覆蓋無羽毛的大腿以保持體溫及交配時用來求偶發(fā)情,成鳥也常用翅羽來保護幼鳥及穴中的蛋。雌性(Hens)毛色大致與雄鳥相似,只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鳥那么艷麗。幼鳥(Chicks)羽色棕灰斑駁,須經(jīng)數(shù)次換羽,至兩歲時才能達到成鳥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為了便于偽裝。兩性幼雛長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輕的鴕鳥也相差很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從外貌分辨雌雄,只能從性器官去區(qū)別。鴕鳥之骨盆為封閉形,左右恥骨(Pubisb.)在中線形成瘉合。值得注意的是,鴕鳥的排尿和排糞是分開的,這與其他鳥類不同。
鴕鳥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鴕鳥具交配器,在交配季節(jié),成熟雄鳥的睪丸(Testis)有人的拳頭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會萎縮,直到下一個繁殖季才又會膨大。卵大,顏色似鴨蛋,鴕鳥直徑蛋長15~20cm,重達1400g,是鳥蛋中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其孵化而成的幼鳥在體型上與家雞相差無幾,并且馬上就能學會行走,但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成年鴕鳥保護。雌鳥灰褐色,雄鳥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
雄鳥可以高達2.5米,體重可達155千克,雌鳥較小,兩翼退化,翅羽的功能主要是用來平衡身體,翅羽在寒冷的季節(jié)用來覆蓋無羽毛的大腿以保持體溫及交配時用來求偶發(fā)情,成鳥也常用翅羽來保護幼鳥及穴中的蛋。鴕鳥為走禽平胸鳥颣。所以有胸骨,龍骨突不發(fā)達。頭比例小,腦約重40公克,頸長約90厘米,腿長約1米,足具2趾,由第3趾和第4趾演化而成,是目前世界上的2趾鳥。雄鳥黑色,尾羽白色,是非常有價值的裝飾羽毛。
翅膀上的羽毛和別的飛行鳥類的硬翅膀有著顯著的不同,他們是絕熱的。在上面還有爪子。強壯的腿上是沒有羽毛的,用2趾站立,大的那個就像是蹄。這是鴕鳥的獨特的適應性,為了應付突來危險而快速奔跑。鴕鳥的巨大眼球,帶著濃黑的眼睫毛,是陸地生物中的眼球,只有鯨的眼球比之更大。鴕鳥視力佳,一個眼球重達60公克,可看清3至5公里遠的東西,其瞬膜(第3眼瞼)有阻擋沙礫及保護眼睛之功能。
成年雄鳥羽毛為明顯黑白色,翅羽及尾羽為純白色,頸部稀疏的細羽中*露出藍灰色或桃紅色皮膚,大多數(shù)公鳥在頸部*毛下緣還有一圈白毛,上嘴殼及雙腿前緣及兩趾背部鱗片會呈現(xiàn)桃紅色。雄鳥體形較雌鳥大,身高約200至250厘米,可達270厘米,體重約100至150公斤。成年雌鳥全身羽毛多數(shù)為灰褐色,嘴殼及雙腿無桃紅色。雌鳥體形略小,身高約175至190厘米,體重約100公斤。
幼鳥羽毛為刺狀淺黃色軟毛,毛頂端為黑色,頸部帶有黑色的斑點。在3個月大后需經(jīng)多次更換羽毛,雄鳥羽毛顏色要到11月個月大才開始顯現(xiàn)。
【鴕鳥的生活習性】
行為特點
鴕鳥是群居,日行性走禽類,適應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m,時速可達70km/h,能跳躍達3.5m。為了采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鴕鳥是相當有效率的采食者,這都要歸功于它們開闊的步伐、長而靈活的頸子以及準確的啄食。鴕鳥啄食時,先將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形成一個食球后,再緩慢地經(jīng)過頸部食道將其吞下。由于鴕鳥啄食時必須將頭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因此鴕鳥在進食或飲水時,常見至少有1只鴕鳥警戒,當其它鴕鳥抬頭時,鴕鳥才低頭飲水。同群鴕鳥一般沒有進食等級制度,只要有空間,鴕鳥之間極少表現(xiàn)出因進食而互相攻擊的行為。
鴕鳥常結成5~50只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fā)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雄鴕鳥在繁殖季節(jié)會劃分勢力范圍,當有其他雄性靠近時會利用翅膀將之驅離并大叫,它們的叫聲宏亮而低沉。
食物來源
鴕鳥的營養(yǎng)來源很廣,主食草、葉、種子、嫩枝、多汁的植物、樹根、帶莖的花、及果實等等,也吃蜥、蛇、幼鳥、小哺乳動物和一些昆蟲等小動物,屬于雜食性。公園里人工飼養(yǎng)的鴕鳥,用合成飼料喂養(yǎng)。鴕鳥在吃食的時候,總是有意把一些沙粒也吃進去,因為鴕鳥消化能力差,吃一些沙??梢詭椭ニ槭澄铮龠M消化,且不傷脾胃。
【什么是鴕鳥心態(tài)】
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入草堆里,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事實上鴕鳥的兩條腿很長,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是把頭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斃的話,是足可以躲避猛獸攻擊的。
后來,心理學家將這種消極的心態(tài)稱之為“鴕鳥心態(tài)”。
「鴕鳥心態(tài)」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有鴕鳥心態(tài)的人,不敢面對現(xiàn)實,不敢擔當責任,平常大言不慚,遇到事情來臨就畏縮不前了。
政府官員有了鴕鳥心態(tài),就是無能;老師要學生發(fā)言,學生一個個噤若寒蟬,都是鴕鳥心態(tài)。社會上有一些人「遇食頸如鶴,遇事頭如鱉」,這就是鴕鳥心態(tài)。很多人做事,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也是鴕鳥心態(tài)。甚至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兒頂」、「眼不見為凈」,乃至「因噎廢食」,都是鴕鳥心理。
有正義感的人,嫉惡如仇,勇敢的打抱不平,仗義直言,為公義寧可自我犧牲,也要為大家伸張正義,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鴕鳥心態(tài)。所以應該受到贊揚。
在一個團體里,鴕鳥心態(tài)的人太多,這個團體的公權力一定不張;辦公室里,太多鴕鳥心態(tài)的人,辦事效率一定不好。逆境、困難,有助于激發(fā)潛能;有鴕鳥心態(tài)的人,無異扼殺自己的天分,終至自掘墳墓。
其實,現(xiàn)在動物學家已經(jīng)在為鴕鳥翻案,他們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鴕鳥的兩條腿很長,跑得快,遇到危險的時候,牠逃跑的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不致于把頭埋藏在草堆里,束手就擒,因此要還原「鴕鳥心態(tài)」的真相。
我們現(xiàn)代的人,也要為「鴕鳥心態(tài)」翻案,我們做事,此路不通,可以另覓他途,千萬不要消極的坐以待斃,也不要「因噎廢食」;我們應該以我們的能力、智能,勇往向前。人生其實就如戰(zhàn)場,不要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在前方的戰(zhàn)士,打勝戰(zhàn)固然有成就,打敗仗而能夠全身而退,也是不容易的事。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所以希望有「鴕鳥心態(tài)」的人,現(xiàn)在要跟動物學家一樣,可以為自己翻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