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愛情的詩詞《賦得自君之出矣》鑒賞

字號:

《賦得自君之出矣》是唐代宰相張九齡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絕。此詩描寫了妻子在家中的孤單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詩人用月亮表達含蓄、婉轉(zhuǎn)的思念,形象生動,充滿生活氣息。下面就和一起來欣賞下描寫愛情的詩詞《賦得自君之出矣》,歡迎閱讀!
    《賦得自君之出矣》
    唐·張九齡
    自君之出矣,不復(fù)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賞析】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這兩句用月亮漸漸殘缺比喻因思念而慢慢消瘦,比喻新奇,形象生動。滿月即圓月,皎潔美好,象征著女子純潔忠貞。然而自從夫君走后,因為思念心切,沒有心思織布,連容顏都漸漸消瘦了。這里用月亮作比,一則把容顏瘦削的程度直觀地描摹出來;二則也由月亮殘缺后月光變暗,體現(xiàn)出女子容光不再,即年華老去,青春易逝。含蓄婉轉(zhuǎn),真摯動人,令人唏噓。
    擴展閱讀:張九齡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初唐以來,文學(xué)變革的主要力量來自一群社會地位不高的文人。但不可否認,他們的成功同某些具有遠見的權(quán)勢人物的支持有一定關(guān)系。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舉薦楊炯為崇文館學(xué)士。楊以“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變”(《王勃集序》)之語,稱頌薛氏對他們的文學(xué)事業(yè)所起的作用,四杰因此能在一時間造成很大勢頭。四杰、陳子昂之后,到了中宗神龍、景龍年間,應(yīng)制之風(fēng)大盛,詩壇有故態(tài)復(fù)萌的趨勢。在開元前期,身兼執(zhí)宰大臣和作家雙重身份的張說、張九齡對扭轉(zhuǎn)這一趨勢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的詩,雖因地位關(guān)系不免常常作出努力報效君主的表述,但內(nèi)中同時也包涵了積極求取自我人生價值的熱情,因而能脫出徒為虛飾的宮廷文學(xué)陳習(xí),具有感人的生氣。他們作出的表率和對眾多優(yōu)秀詩人的獎拔,使得唐詩的變革和發(fā)展得到有力的延續(xù)和推進。
    張九齡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后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lián),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另外,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如:《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可以說,他是張說之后又一個既有權(quán)位又受人欽慕的文壇宗匠。
    但是,和張說的詩歌重在謳歌功業(yè)抱負不同,張九齡的詩歌更多地表現(xiàn)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擠罷相后,這種態(tài)度尤其鮮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會政治,追求經(jīng)國之大業(yè)和不朽之盛舉,另一方面又力圖持超越態(tài)度,把“仕”和“隱”這一對矛盾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不愿為追求功業(yè)而屈己媚世。這種進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當(dāng)時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動姿態(tài)設(shè)計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而功名事業(yè)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詩的兩條主要軌跡。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張九齡的詩歌不像張說那樣直抒胸臆,而是以興寄為主,顯得委婉蘊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寫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這些詩篇受楚辭的影響較多,但情辭委婉,在古典傳統(tǒng)上,可以說是兼有“風(fēng)”、“騷”的情韻。
    擴展閱讀:人物評價
    總評
    張九齡是一位詩文俱佳、才華橫溢的文學(xué)家,尤以詩歌藝術(shù)成就為高。在唐代詩壇上,他是繼陳子昂之后,力排齊梁頹風(fēng),追蹤漢魏風(fēng)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梢哉f,他以其詩歌創(chuàng)作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fā)展。嶺南豪邁亢直的民風(fēng),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雄厲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勁健風(fēng)格,又別具一種“雅正沖淡”的盛唐氣度。以下這首《望月懷遠》可窺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天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代,嶺南尚在開化之中,張九齡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對嶺南詩派的開創(chuàng)、形成和發(fā)展壯大,起了啟迪作用。后起廣東詩人,如宋代余靖、元末南園五子、明代南園后五子、明末清初的嶺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簡、宋湘,在他們的詩歌中,都可以有形無形地見到張九齡的影響,逐步形成嶺南詩派的獨特風(fēng)貌。清人屈大均在論及嶺南詩歌的兩大流派時,曾說:“粵人以詩為詩,自曲江始;以道為詩,自白沙始。”這是很中肯的。張九齡文集《曲江集》仍留傳后世。
    歷代評價
    《舊唐書》:九齡文學(xué)政事,咸有所稱,一時之選也。
    贊曰:開元之代,多士盈庭。日用無守,嘉貞近名。嵩、齡、適、挺,各有度程。大位俱極,半慚德馨。
    《新唐書》:人之立事,無不銳始而工于初,至其半則稍怠,卒而漫澶不振也。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憚,故姚元崇、宋璟言聽計行,力不難而功已成。及太平久,左右大臣皆帝自識擢,狎而易之,志滿意驕,而張九齡爭愈切,言益不聽。夫志滿則忽其所謀,意驕則樂軟熟、憎鯁切,較力雖多,課所效不及姚、宋遠矣。終之胡雛亂華,身播邊陬,非曰天運,亦人事有致而然。若知古等皆宰相選,使當(dāng)天寶時,庸能有救哉!
    王方慶:此子必能致遠。
    李林甫:九齡文吏,拘古義,失大體。
    李隆基:正大廈者柱石之力,昌帝業(yè)者輔相之臣。生則保其榮名,歿乃稱其盛德,節(jié)終未允于人望,加贈實存乎國章。故中書令張九齡,維岳降神,濟川作相,開元之際,寅亮成功。讜言定其社稷,先覺合于蓍策,永懷賢弼,可謂大臣。竹帛猶存,樵蘇必禁,爰從八命之秩,更進三臺之位??少浰就剑郧彩咕蜕刂葜录?。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颋、韓休、張九齡則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鋪陳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張說、蘇颋、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林同:連理庭中木,叢生坐側(cè)芝。未嘗聞孝感,一一有茲奇。
    司馬光: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
    吳中復(fù):明皇初任姚崇、宋璟、張九齡為宰相,遂致太平。乃李林甫用事,紀綱大壞,治亂于此分矣。
    徐鈞:祿山必兆邊陲禍,林甫終貽廟社憂。二事眼前君不悟,何須金鑒錄千秋。
    歸有光:萬鈞之重不為懾,雷霆之威不為怵。諤諤乎無所隱也,蹇蹇乎無所避也,侃侃乎無所撓也,亹亹乎必致之也。人主為之改容,*萌為之弭息,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闥、折檻、引裾、壞麻之類,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蕭望之、李固、宋璟、張九齡、陸贄、李沆、范仲淹、李綱之徒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