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xiàn)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準備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xiàn)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難點:理解拉曼的發(fā)現(xiàn)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詞語卡片及拉曼的介紹。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初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3.理清課文脈絡,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學習第一部分。
教學準備:
1.詞語卡片。
2.拉曼簡介。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教案# #語文S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海水為什么是藍的》教案#:蘋果熟了會從樹上落下來這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而牛頓小時候卻想“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長天后,他發(fā)現(xiàn)了“地球引力”;水壺里的水開了,壺蓋會不停地跳起來,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長大后發(fā)明了蒸汽機……凡是有所作為的科學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從而不斷有了科學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有了科技的進步,有了人類的現(xiàn)代文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印度的物理學家拉曼的故事。
2.簡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應的發(fā)現(xiàn),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洲科學家。拉曼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從事研究生的培養(yǎng)工作,并將其中很多優(yōu)秀人才輸送到印度的許多重要崗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詞語,自學生字。
2.想一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4.小組交流自學情況。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⑴出示生字,檢查認讀。
字音:諱、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詞語
語塞:由于激動、氣憤或理虧等原因而一時說不出話來。
饒有興味:饒:豐富,多。非常有興趣。
愧疚:因自己錯誤而自責,慚愧不安。
頗有作為:頗:很;作為:作出成績。指作出很多成績。
閉目塞聽: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鋸埿稳輰ν饨缡挛锊宦劜粏?,脫離實際。
散射:光線通過有塵埃的空氣等介質時,部分光線向多方面改變方向。
殊榮:特殊的榮譽。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時間:1921年。
⑵地點: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輪船上。
⑶人物:拉曼與一對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這一問題,使拉曼對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原來的解釋產生疑惑,而男孩強烈的好奇心給了他啟發(fā)與警醒。
⑸經過:拉曼回國后,針對男孩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光散射效應,成為亞洲歷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⑹結果:即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要對“已知”心存好奇,善于從“已知”的“未知”中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
6.根據(jù)故事的六要素,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7.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寫男孩兒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默讀課文第l—8自然段,說說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饒有興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認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深人理解。
四、課堂小結
從男孩兒與媽媽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知道這個大海叫地中海后,還要知道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進而還想知道海水為什么是藍的。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發(fā)拉曼的興趣,并給孩子做出解釋。
五、作業(yè)設計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質疑。
2.研讀課文第二部分:為什么說是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⑴自讀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觀點。
⑵拉曼是怎樣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①男孩兒的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對自己向孩了的解釋產生了懷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BR>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大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BR> ②拉曼研究的經過和結果(第12自然段)。這一段是分三層來敘述的。
第一層:寫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jù)不足。
第二層: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
第三層: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③教師小結: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并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俺蔀橛《纫彩莵喼逇v第一個”“殊榮”充分表明了拉曼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關建的是什么?(品讀第三部分)
永遠不要放棄你對“已知”的好奇心,也許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二、總結全文
“那個有著無窮問題的男孩了的故事”實際上是男孩兒的問題喚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從而獲得新的“已知”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了一個科學家不斷追求,不斷進取的自覺性與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師:同學們還想了解有關科學家拉曼的更多情況嗎?(由老師和同學介紹一些課前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四、作業(yè)設計
1.采集詞語句子。
2.完成自測練習。
篇二
教材簡析:
課文講述了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xiàn)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 課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設計理念:本課教學根據(jù)議論性散文的特點,緊扣“好奇心”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讀中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研讀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感受拉曼的心路,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疚、液”3個會寫字,掌握“惰 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了解“好奇心”對于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
情感與價值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思考“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系,讓好奇心成為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fā)現(xiàn)給人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1、查找印度科學家拉曼的資料。
2、預習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提問引入,揭示課題
1、海水是藍色的,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板書課題: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2、印度的物理學家拉曼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的原因,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簡介拉曼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詞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諱(huì) 疚(jiù)等。
3、指名輪流朗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先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再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后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三、默讀課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讀1—8自然段,思考: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問題,感受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2)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拉曼的興趣,他給孩子做出解釋: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2、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說說男孩留給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喚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對自己向孩子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并著手進行科學探索,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fā)現(xiàn)被英國皇家學會稱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卓越的發(fā)現(xiàn)之一”。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好奇心“的看法。
我們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好奇心,讓好奇心成為我們求知的不竭動力。
四、布置作業(yè)
1、教師范寫“惰、疚”字,提醒學生注意字形,學生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拉曼受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的觸動,喚醒了科學的好奇心,經過科學的探索,終于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二、研讀課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2、小組討論。 交流匯報;
探究“男孩的問號”,了解拉曼的心路。
導言:男孩的問號與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什么關系?
指讀課文9—11自然段,理解句子;
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學生讀句
師:拉曼回答了男孩的問題為什么會“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說明了什么?
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談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為“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一解釋是英國大科學家瑞利提出的,而且?guī)缀跛械娜艘舶ɡ颊J可這一解釋。拉曼為自己沒有像男孩兒那樣提出“為什么”而感到愧疚。 男孩兒那些源源不斷的問號使拉曼敏感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喪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識到作為一個科學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C、小結:正是由于他從男孩的問號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才使他在科學研究中有新的作為,從而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殊榮。
研讀“拉曼效應”,體會拉曼的科學研究精神。
A、讀12自然段,說說拉曼研究“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的經過和結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jù)不足。
接著,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藍色的原因是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 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B、拉曼發(fā)現(xiàn)了“拉曼效應”,為人類科學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因此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關鍵的是什么? 結合課文后一段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自覺性和探索精神。 朗讀課文后一段。
4、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么樣?
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大忌諱,會帶來閉目塞聽、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師簡介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良機的事例,讓學生進行對比,領悟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讀一讀課文中對自己有所啟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結合生活實例,談談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科學家拉曼的相關資料。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給人以啟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書設計: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男孩的問號 → 諾貝爾物理學獎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篇三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四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四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fā)現(xiàn)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師教法: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法、啟發(fā)引導法、
學生學法:
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欣賞多媒體課件:浩瀚的大海、蔚藍的海水
2、談感受。
3、啟發(fā)提問,引起思考。
海水是藍色的,這已是一個常識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呢?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自學生字、詞語。
(1)讀準下列字音:惰、忌、諱、液、稚、疚
(2)談識字方法:惰、稚、疚、液
(3)根據(jù)學生實際理解疑難詞語:萬頃、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忌諱、饒有興味、源源不斷
3、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4、理清課文思路。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他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9——13自然段)拉曼對自己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回國后立即著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現(xiàn)藍色是因為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從而發(fā)現(xiàn)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14自然段)男孩兒的故事給人們的提醒。
5、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
預設問題
(1)地中海、亞歐大陸、非洲大陸。
(2)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3)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作業(yè)
1、讀準字音,會寫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資料,了解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
3、思考: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一)學習第一部分
1、自讀課文。
2、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了解地中海、亞歐大陸、非洲大陸的大概位置。)
4、從對話中初步感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兒?
(二)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找出相關句子。
2、小組討論: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引導學生分兩步理解)
(1)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①齊讀第10、11、12自然段。
②引導學生學習重點句體會拉曼的情感變化及其原因。
a、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大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指導品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細致的工作方法,不迷信權威、不自以為是,不斷探索的精神品質。
(三)學習第三部分
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在文中找出來,反復品讀。
2、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權威、不斷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二、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列舉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進一步體會科學發(fā)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產生好奇心,進而創(chuàng)立萬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壺水沸騰,產生好奇,進而發(fā)明蒸汽機。)
2、用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好奇心的培養(yǎng)對學習的重要意義。
3、談學習本文后的感受。
學習資料補充
拉曼效應:當單色光定向地通過透明物質時,會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譜,除了含有原來波長的一些光以外,還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長與原來光的波長相差一個恒定的數(shù)量。這種單色光被介質分子散射后頻率發(fā)生改變的現(xiàn)象,稱為并合散射效應,又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fā)現(xiàn),很快就得到了公認。英國皇家學會正式稱之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卓越的三四個發(fā)現(xiàn)之一”。
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顏色,是海水對太陽反射光的顏色。海水的顏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即海水對太陽光線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復合而成,七色光波長長短不一,從紅光到紫光,波長由長漸短,其中紅光、橙光、黃光穿透能力強,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純凈海水時,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視而不見,而對藍光比較敏感。于是,我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xiàn)出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則海水和普通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
其實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藍色的,而是有紅、黃、白、黑等等,五彩繽紛。因為海水顏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響外,還會受到海水中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云層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我國的黃海,看上去一片黃綠,這是因為古代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將海水“染黃”了。雖然現(xiàn)在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黃海北部有寬闊的渤海海峽與之相通,加之它還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淺黃色。亞非兩洲之間的紅海,因其水溫很高,海里生長著一種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紅褐色,將海水染成紅色。紅海由此而得名。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頓河、第聶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層密度很小,深層受地中海高鹽度海水影響,密度很大。這樣,上層密度小,下層密度大,且差異很大,上下層水體難以交換。黑海與地中海之間也僅有一又窄又淺的土耳其海峽相通,使得它們之間海水也難以大量交換。這樣,黑海下層海水長期處于缺氧環(huán)境,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物和各種動植物死亡后沉到深處腐爛發(fā)臭,大量污泥濁水,使海水變黑了。北冰洋深入俄羅斯北部的白海,則是因為它的緯度較高,終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機物含量少,海水呈現(xiàn)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作業(yè)
1、搜集相關格言、警句及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到采集本上。
2、閱讀科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從他們的事跡中受到教育。
3、閱讀本文后,寫一篇讀后感。
篇一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xiàn)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難點:理解拉曼的發(fā)現(xiàn)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詞語卡片及拉曼的介紹。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初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3.理清課文脈絡,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學習第一部分。
教學準備:
1.詞語卡片。
2.拉曼簡介。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教案# #語文S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海水為什么是藍的》教案#:蘋果熟了會從樹上落下來這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而牛頓小時候卻想“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長天后,他發(fā)現(xiàn)了“地球引力”;水壺里的水開了,壺蓋會不停地跳起來,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長大后發(fā)明了蒸汽機……凡是有所作為的科學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從而不斷有了科學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有了科技的進步,有了人類的現(xiàn)代文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印度的物理學家拉曼的故事。
2.簡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應的發(fā)現(xiàn),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洲科學家。拉曼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從事研究生的培養(yǎng)工作,并將其中很多優(yōu)秀人才輸送到印度的許多重要崗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詞語,自學生字。
2.想一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4.小組交流自學情況。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⑴出示生字,檢查認讀。
字音:諱、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詞語
語塞:由于激動、氣憤或理虧等原因而一時說不出話來。
饒有興味:饒:豐富,多。非常有興趣。
愧疚:因自己錯誤而自責,慚愧不安。
頗有作為:頗:很;作為:作出成績。指作出很多成績。
閉目塞聽: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鋸埿稳輰ν饨缡挛锊宦劜粏?,脫離實際。
散射:光線通過有塵埃的空氣等介質時,部分光線向多方面改變方向。
殊榮:特殊的榮譽。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時間:1921年。
⑵地點: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輪船上。
⑶人物:拉曼與一對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這一問題,使拉曼對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原來的解釋產生疑惑,而男孩強烈的好奇心給了他啟發(fā)與警醒。
⑸經過:拉曼回國后,針對男孩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光散射效應,成為亞洲歷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⑹結果:即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要對“已知”心存好奇,善于從“已知”的“未知”中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
6.根據(jù)故事的六要素,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7.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寫男孩兒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默讀課文第l—8自然段,說說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饒有興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認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深人理解。
四、課堂小結
從男孩兒與媽媽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知道這個大海叫地中海后,還要知道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進而還想知道海水為什么是藍的。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發(fā)拉曼的興趣,并給孩子做出解釋。
五、作業(yè)設計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質疑。
2.研讀課文第二部分:為什么說是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⑴自讀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觀點。
⑵拉曼是怎樣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①男孩兒的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對自己向孩了的解釋產生了懷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BR>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大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BR> ②拉曼研究的經過和結果(第12自然段)。這一段是分三層來敘述的。
第一層:寫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jù)不足。
第二層: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
第三層: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③教師小結: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并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俺蔀橛《纫彩莵喼逇v第一個”“殊榮”充分表明了拉曼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關建的是什么?(品讀第三部分)
永遠不要放棄你對“已知”的好奇心,也許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二、總結全文
“那個有著無窮問題的男孩了的故事”實際上是男孩兒的問題喚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從而獲得新的“已知”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了一個科學家不斷追求,不斷進取的自覺性與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師:同學們還想了解有關科學家拉曼的更多情況嗎?(由老師和同學介紹一些課前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四、作業(yè)設計
1.采集詞語句子。
2.完成自測練習。
篇二
教材簡析:
課文講述了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xiàn)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 課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設計理念:本課教學根據(jù)議論性散文的特點,緊扣“好奇心”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讀中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研讀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感受拉曼的心路,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疚、液”3個會寫字,掌握“惰 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了解“好奇心”對于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
情感與價值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思考“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系,讓好奇心成為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fā)現(xiàn)給人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1、查找印度科學家拉曼的資料。
2、預習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提問引入,揭示課題
1、海水是藍色的,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板書課題: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2、印度的物理學家拉曼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的原因,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簡介拉曼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詞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諱(huì) 疚(jiù)等。
3、指名輪流朗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先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再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后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三、默讀課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讀1—8自然段,思考: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問題,感受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2)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拉曼的興趣,他給孩子做出解釋: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2、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說說男孩留給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喚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對自己向孩子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并著手進行科學探索,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fā)現(xiàn)被英國皇家學會稱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卓越的發(fā)現(xiàn)之一”。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好奇心“的看法。
我們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好奇心,讓好奇心成為我們求知的不竭動力。
四、布置作業(yè)
1、教師范寫“惰、疚”字,提醒學生注意字形,學生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拉曼受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的觸動,喚醒了科學的好奇心,經過科學的探索,終于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二、研讀課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2、小組討論。 交流匯報;
探究“男孩的問號”,了解拉曼的心路。
導言:男孩的問號與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什么關系?
指讀課文9—11自然段,理解句子;
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學生讀句
師:拉曼回答了男孩的問題為什么會“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說明了什么?
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談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為“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一解釋是英國大科學家瑞利提出的,而且?guī)缀跛械娜艘舶ɡ颊J可這一解釋。拉曼為自己沒有像男孩兒那樣提出“為什么”而感到愧疚。 男孩兒那些源源不斷的問號使拉曼敏感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喪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識到作為一個科學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C、小結:正是由于他從男孩的問號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才使他在科學研究中有新的作為,從而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殊榮。
研讀“拉曼效應”,體會拉曼的科學研究精神。
A、讀12自然段,說說拉曼研究“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的經過和結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jù)不足。
接著,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藍色的原因是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 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B、拉曼發(fā)現(xiàn)了“拉曼效應”,為人類科學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因此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關鍵的是什么? 結合課文后一段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自覺性和探索精神。 朗讀課文后一段。
4、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么樣?
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大忌諱,會帶來閉目塞聽、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師簡介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良機的事例,讓學生進行對比,領悟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讀一讀課文中對自己有所啟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結合生活實例,談談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科學家拉曼的相關資料。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給人以啟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書設計: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男孩的問號 → 諾貝爾物理學獎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篇三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四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四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fā)現(xiàn)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師教法: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法、啟發(fā)引導法、
學生學法:
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欣賞多媒體課件:浩瀚的大海、蔚藍的海水
2、談感受。
3、啟發(fā)提問,引起思考。
海水是藍色的,這已是一個常識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呢?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自學生字、詞語。
(1)讀準下列字音:惰、忌、諱、液、稚、疚
(2)談識字方法:惰、稚、疚、液
(3)根據(jù)學生實際理解疑難詞語:萬頃、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忌諱、饒有興味、源源不斷
3、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4、理清課文思路。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他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9——13自然段)拉曼對自己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回國后立即著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現(xiàn)藍色是因為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從而發(fā)現(xiàn)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14自然段)男孩兒的故事給人們的提醒。
5、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
預設問題
(1)地中海、亞歐大陸、非洲大陸。
(2)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3)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作業(yè)
1、讀準字音,會寫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資料,了解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
3、思考: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一)學習第一部分
1、自讀課文。
2、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了解地中海、亞歐大陸、非洲大陸的大概位置。)
4、從對話中初步感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兒?
(二)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找出相關句子。
2、小組討論: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引導學生分兩步理解)
(1)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①齊讀第10、11、12自然段。
②引導學生學習重點句體會拉曼的情感變化及其原因。
a、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大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指導品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細致的工作方法,不迷信權威、不自以為是,不斷探索的精神品質。
(三)學習第三部分
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在文中找出來,反復品讀。
2、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權威、不斷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二、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列舉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進一步體會科學發(fā)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產生好奇心,進而創(chuàng)立萬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壺水沸騰,產生好奇,進而發(fā)明蒸汽機。)
2、用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好奇心的培養(yǎng)對學習的重要意義。
3、談學習本文后的感受。
學習資料補充
拉曼效應:當單色光定向地通過透明物質時,會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譜,除了含有原來波長的一些光以外,還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長與原來光的波長相差一個恒定的數(shù)量。這種單色光被介質分子散射后頻率發(fā)生改變的現(xiàn)象,稱為并合散射效應,又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fā)現(xiàn),很快就得到了公認。英國皇家學會正式稱之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卓越的三四個發(fā)現(xiàn)之一”。
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顏色,是海水對太陽反射光的顏色。海水的顏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即海水對太陽光線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復合而成,七色光波長長短不一,從紅光到紫光,波長由長漸短,其中紅光、橙光、黃光穿透能力強,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純凈海水時,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視而不見,而對藍光比較敏感。于是,我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xiàn)出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則海水和普通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
其實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藍色的,而是有紅、黃、白、黑等等,五彩繽紛。因為海水顏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響外,還會受到海水中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云層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我國的黃海,看上去一片黃綠,這是因為古代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將海水“染黃”了。雖然現(xiàn)在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黃海北部有寬闊的渤海海峽與之相通,加之它還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淺黃色。亞非兩洲之間的紅海,因其水溫很高,海里生長著一種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紅褐色,將海水染成紅色。紅海由此而得名。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頓河、第聶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層密度很小,深層受地中海高鹽度海水影響,密度很大。這樣,上層密度小,下層密度大,且差異很大,上下層水體難以交換。黑海與地中海之間也僅有一又窄又淺的土耳其海峽相通,使得它們之間海水也難以大量交換。這樣,黑海下層海水長期處于缺氧環(huán)境,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物和各種動植物死亡后沉到深處腐爛發(fā)臭,大量污泥濁水,使海水變黑了。北冰洋深入俄羅斯北部的白海,則是因為它的緯度較高,終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機物含量少,海水呈現(xiàn)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作業(yè)
1、搜集相關格言、警句及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到采集本上。
2、閱讀科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從他們的事跡中受到教育。
3、閱讀本文后,寫一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