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有趣的測量》教案

字號: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知識,了解了容積的內容的基礎上呈現(xiàn)的。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教學內容:
    本節(jié)內容屬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后一節(jié)的內容:有趣的測量(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知識,了解了容積的內容的基礎上呈現(xiàn)的。要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求法,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滲透了轉化的思想。
    學情分析:
    本班級學生,大部分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扎實,好學上進,部分男生活潑好動,愛思考。對于探索數(shù)學問題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著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等。對于本單元的知識,大部分學生掌握得比較扎實。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測量芒果、石頭、水瓶的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滲透轉化的思想。
    2、握不規(guī)則物體的測量方法,并能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3、踐與探索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掌握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魔方、芒果、圓柱體量杯、長方體水槽、石塊、蘋果醋若干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同學們,周末老師在整理房間的時候,從柜子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魔方,我特別喜歡。
    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講,魔方是一個什么樣的物體?(正方體)
    怎樣求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呢?(板書:V正=a3)
    它的棱長是10cm,體積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體,你還會求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板書:V長=abh)
    3、像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都能夠直接通過公式求出它們的體積,這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們叫做“規(guī)則物體”。(板書:規(guī)則物體)
    4、現(xiàn)在請同學們再觀察老師手中的魔方,它還是正方體嗎?(旋轉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狀的物體呢?
    像這樣,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說出具體形狀的一類物體,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稱它們?yōu)椤安灰?guī)則物體”。(板書:不)
    5、現(xiàn)在這個魔方的體積是多少呢?(還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書:轉化)
    【設計意圖:我用正方體魔方引入,把本節(jié)課主要用到的數(shù)學思想滲透給學生,為后面的實驗做鋪墊,同時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魔方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物體。再看,現(xiàn)在老師手中拿的這個芒果也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物體,我們能直接把它轉化成規(guī)則的物體嗎?
    那它的體積是多少,又該怎樣求呢?
    這節(jié)課,我們就通過有趣的測量,共同來研究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二、新授
    (一)測量芒果的體積
    1、你想怎樣測這個芒果的體積呢?(學生匯報)
    2、桌面上,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量杯和一個長方體容器。
    你認為選擇哪一種測量工具,能夠很快地求出芒果的體積?為什么?(選擇量杯,因為它有刻度)
    3、這樣做確實能比較快的求出芒果的體積,你來看(ppt演示)
    量杯中裝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體積)
    仔細觀察,將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水面會上升呢?那么,現(xiàn)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體積)
    現(xiàn)在,你知道芒果的體積是多少嗎?
    100是芒果的體積,它也是什么的體積?(上升的水的體積)
    4、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借助量杯完成了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了什么呢?(將芒果的體積轉化成了上升的水的體積,也可以說是將不規(guī)則的芒果轉化成了規(guī)則的圓柱體)
    5、像剛才這樣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排水法”。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實驗:用量杯和水試一試、測一測芒果的體積。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觀察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初步的明白應用轉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上升部分的水的體積,也就是測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基本方法。】
    (二)測量石頭的體積
    1、現(xiàn)在老師也想進行測量,我想測的是這塊石頭的體積。
    我應該選擇什么工具來測量呢?為什么?(選擇長方體容器,因為石頭太大了)
    2、用這個長方體容器怎樣求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呢?在小組內和你的同伴說一說。(討論后,學生匯報)
    3、在測量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強調:要從里面測量)
    出示數(shù)據(jù):長25cm,寬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將石頭放入水中,觀察水面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
    這樣放行不行(豎著)?為什么?(石頭沒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頭已經(jīng)完全浸入水中,此時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據(jù)屏幕上顯示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學生動筆計算)
    5、剛才,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測得了這塊石頭的體積。
    在這次實驗中,我們又完成了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了什么?(將石頭的體積轉化成了上升的水的體積,也可以說是將不規(guī)則的石頭轉化成了規(guī)則的長方體)
    【設計意圖:學生有了第一個實驗的基礎,教師調換實驗用品進行第二個實驗,把量杯換為長方體容器來進一步探索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學生有了第一個實驗的基礎,會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可計算的長方體的體積,從而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適時強調,測量時要把石頭完全浸入水中,才能應用轉化的思想求體積?!?BR>    6、你還有其他的方法能夠測量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運用)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其他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BR>    7、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大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就曾經(jīng)用過剛才同學們說到的方法幫助國王解決了一個難題,出示“數(shù)學萬花筒”,學生讀。
    (三)測量蘋果醋瓶的體積
    1、現(xiàn)在你們想不想親自測量一下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機會就在眼前,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蘋果醋。在大家動手之前,請你先猜猜看“這個瓶子的體積是多少?(凈含量:260mL)
    2、現(xiàn)在就動手來驗證一下吧。將記錄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中。
    【設計意圖:新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數(shù)學活動課要把握好實踐活動的時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設計的,就讓學生親自去發(fā)揮;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去動手。】
    3、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又完成了轉化,誰能來說一說?
    (四)總結
    通過這幾次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不管是“排水法”還是“溢出法”,實際上都是在完成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什么呢?(將不規(guī)則物體轉化成規(guī)則物體)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轉化”思想的實質。】
    三、質疑
    看書 頁,對于今天我們學習的知識,你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課堂練習
    (一)填空
    1、一個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個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這個零件的體積是( )。
    2、一個長方體容器裝滿水,底面長8dm,寬5dm,高3dm,放入一個不規(guī)則物體后,溢出30升的水,這個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是( )。
    3、一個長方體容器,從里面量長3分米,寬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裝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塊小長方體放入水中,小長方體的長是10厘米,寬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體積是( )。
    【練習目的:強化“轉化”思想的實質?!?BR>    (二)解決問題
    第一組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4dm,寬2dm,放入一個石塊后水面上升了0.5dm,這個石塊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個正方體的容器,棱長20厘米,現(xiàn)裝有深度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個物體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練習目的:通過對比練習,由直觀到抽象,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效益?!?BR>    第二組
    1、一個長方體容器,長20厘米,寬15厘米,高10厘米。將一塊鐵塊放入容器中,裝滿水,再將鐵塊取出,這時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這塊鐵塊的體積有多大?★★
    2、一個正方體容器裝滿水,當放入一個長方體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長方體長8分米,寬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铩铩?BR>    3、一個棱長為15厘米的正方體容器內水深8厘米,浸入一個不規(guī)則的鋼塊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處,這個鋼塊的體積是多少? ★★★★★
    【練習目的: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全過程,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BR>    五、全課小結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匯報)
    2、生活中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物體,我們可以把它們轉化成規(guī)則的物體來計算出體積。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時候,往往需要我們用一種變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練習:那么,你能想辦法測出一粒黃豆的體積嗎?(學生匯報)
    一粒黃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們很難看出水面的升高情況,也就很難算出它的體積。我們可以先測量出一定數(shù)量的黃豆的體積,再除以黃豆的數(shù)量,就能得出一粒黃豆的體積了。
    板書設計:
    轉化
    有趣的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V正=a3 芒果的體積 上升的水的體積
    V長=abh 石頭 下降
    瓶子 溢出
    篇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 能力目標:經(jīng)歷探究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jīng)驗和具體方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 情感目標:感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長(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和容積單位的換算。
    2、聽故事,曹沖稱象(大象的質量轉換為石塊的質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體積轉換成水的體積)。故事對于我們的這節(jié)課學習是不是會有所幫助,有所啟發(fā)呢?
    3、觀察(石塊\土豆)的形狀,與長方體或正方體比較引出不規(guī)則物體(并板書)。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規(guī)則物體嗎?
    石塊和土豆再比較,哪個物體更不規(guī)則,指出今天我們就來測量石塊的體積。(板書)
    二、實驗操作,測量石塊體積。
    1. 拿出桌子下面的測量工具,根據(jù)給出的測量工具,各小組想好測量方案,該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協(xié)作:
    方案一 ,取水,測量底面的長和寬,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塊后再測量水面到達的高度,用底面積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塊的體積。(注意點:水的量應適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剛好能讓石塊浸沒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jié)M水,然后把石塊慢慢放入水中,再將溢出的水倒進量杯中量出水的體積
    2. 小組匯報各自做法,老師邊聽學生匯報邊板書。(適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體積相當于石塊的體積)(加滿的水:溢出的水的體積相當于石塊的體積。)
    真不錯,大家測出了石塊的體積,請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組交換一下測量工具,重新測量石塊的體積,來驗證一下測量的結果是否大致相同。
    3. 除了上面的兩種方案,還有其他的測量方案嗎?說說看, 我們班是不是會出現(xiàn)曹沖第二呢?
    預設一:小物體---直接有量杯測出體積。
    預設二:把石塊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過石塊,測量水的高度,把石塊撈出,再次測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積乘兩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
    預設三:當裝的水過高時,我們可以把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加水溢出的水的體積也能求出石塊的體積。
    預設四:有稱重的辦法求石塊的體積,把我們量出的石塊稱一稱,看重多少,再根據(jù)這對數(shù)據(jù)求出任意大小石塊的體積。
    預設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塊放入長方體空器,往容器內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滿為止,取出石塊,再塞入橡皮泥(壓平,測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積乘容器高度與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BR>    三、鞏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現(xiàn)真不錯,有些方案老師也沒能想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我們來看看小黑板的題目怎么做。
    1. 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分米,寬1.5分米,放入一個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生獨立完成。)
    2. 測量一顆跳珠的體積。
    數(shù)25粒跳珠,放入一個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據(jù)水面升高的情況測量出水的體積,再算出一顆跳珠的體積。(學生實驗并計算出體積)
    四、總結提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我學會了求石塊的體積,我學會了怎樣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我學會了把一個物體轉換成另一個物體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篇三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jīng)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與探究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活動:
    一、創(chuàng)設情況,引入新知
    1.出示石塊
    問: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什么是石塊的體積?
    極書課題。
    2.以小組為單位,先討論、制定測量方案。
    問:能直接用公式嗎?不能怎么辦?
    3.小組派代表介紹測量方案。
    學生觀察石塊
    想一想,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制定測量方案
    學生的測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個正方體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塊沉入水中,再量出水面的高度。這時計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幾厘米,用“底面積×高”計算出升高的水的體積,也就是石塊的體積了,也可以分別計算放入石塊前的水的體積與放入石塊后的總體積之差。
    方案二:是將石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并將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讀出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方案三:可以用細沙代替水,方法類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制定測量方案。
    引導學生探索與體會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
    二、進行實驗
    讓學生按各自小組制定的方案小組合作進行測算。
    小組代表領取所需測量工具,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測量,并且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使學生明白把不規(guī)則的石塊體積轉化成了測量計算水的體積的方法不只一種。
    三、試一試
    1.在一個正方體容器里,測量一個蘋果的體積。
    2.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
    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測算
    3.小結。
    師:通過實驗,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請幾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運用在操索活動中得到的測量方法去測量其它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四、數(shù)學萬花筒
    課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學生聽老師講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