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的古詩《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傳統(tǒng)節(jié)日素來與傳統(tǒng)文化相輔相成,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數(shù),在數(shù)中最尊貴,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jié)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歷代詩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下面是無憂考分享的重陽的古詩《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文】
    重陽節(jié)登高眺望家鄉(xiāng),異鄉(xiāng)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
    心中已經(jīng)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又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注釋】
    九月九日:指重陽節(jié)。
    望鄉(xiāng)臺: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鄉(xiāng)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臺,眺望家鄉(xiāng),這種臺稱為望鄉(xiāng)臺。
    他席:別人的酒席。這里指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鄉(xiāng):異鄉(xiāng)。
    南中:南方,這里指四川一帶。
    那:為何。
    北地:北方。
    【賞析】
    這首詩前二句以“望鄉(xiāng)臺”、“送客杯”作對仗,用他鄉(xiāng)送客來襯托詩中人思鄉(xiāng)的情懷;后二句用呼告語作詠嘆,從北雁南飛著想,反襯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鄉(xiāng)的苦悶。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xiāng)思,卻將鄉(xiāng)愁抒發(fā)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
    詩歌開頭就承題,“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點明了時間是重陽節(jié),地點是玄武山,此處將玄武山比作望鄉(xiāng)臺,以此來表達鄉(xiāng)愁,思鄉(xiāng)之情倍增?!八l(xiāng)送客杯”,點明了詩人當時是在異鄉(xiāng)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倍感凄涼。詩歌的前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個易讓人傷感的環(huán)境,正逢重陽佳節(jié),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濃郁的鄉(xiāng)愁。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北毖隳巷w本是自然現(xiàn)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托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xiāng)的情緒推向了高潮。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前人在評價這兩句詩時說:“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钡拇_,這一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xiāng)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這首詩的抒情手法亦變化多端,語言簡潔亦是這首詩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xiāng)”,“那從北地來”,顯得淺近親切,這也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時絕句發(fā)展緩慢,其表現(xiàn)方式大體上沿襲漢魏和南朝傳統(tǒng)。而王勃的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xiāng)思,卻將鄉(xiāng)愁抒發(fā)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詩人在詩中還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調(diào),以虛詞遞進的句式做結(jié)語,對絕句的發(fā)展起著重大作用。
    擴展閱讀:王勃主要成就之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沉幾浮,但最終難以割舍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遠,勇于進??;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擴展閱讀:王勃軼事典故之滕王閣序
    《唐摭言》載: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輿新修滕王閣成,重陽節(jié)時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zhuǎn)入帳后,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么。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夸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最為動人的故事。[12]王勃寫下《滕王閣序》的故事,在很多文獻典籍中都有記載。唐代《中元傳》記載:“勃引紙,方書兩句,一吏入報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峨蹰w序》中引用典故眾多,明楊慎《丹鉛錄》評論道:王勃“以十四歲之童子,胸中萬卷,千載之下,宿儒猶不能知其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