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讀后感600字3篇

字號:

書是美景,讀書是飽覽美景。足不出戶,你可以遍游于千山萬水,徜詳于長江黃河之間,看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春江勝景,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雪景,更有那魚水之樂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歡迎閱讀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讀后感600字3篇”!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篇一】
    第讀納蘭詞在何時,現(xiàn)在已經(jīng)記不大清楚了.但是,第被容若的詞深深感染我卻是記得頗清楚地.那是在有些遙遠的日子里:收拾妥當,喬遷之際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百般無聊,隨手拿來一本書,信手翻看,無意之中看到納蘭性德的那首《木蘭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霄華,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悻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當時的年歲是頗有些“矯情兮兮”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便捧著他的詞,在初秋的院子里邊踱邊吟;在昏黃的燈光下,小心翼翼的謄寫,輕聲低吟,便感覺自己真的受了詞中的悲歡離合,愛恨癡纏。那個時候覺得自己真是詩意的女子。來到了這里,再也聽不見舊友的低低呼喚了,眼前時陌生的環(huán)境,全新的認知和此曾相識的人群。于是有一種傷感之情兀自充滿了我小小的心靈,至于納蘭是誰,這首詞好在哪里,卻是被我拋到了九霄云外了。
    現(xiàn)在想來,這些做法少不了有些孩子氣了。然而“喜歡”,究竟是難以言說的。詩詞有事舍棄了文學和生活的表象的,像一把利劍直指人的內(nèi)心和魂靈,與我們的內(nèi)心微妙之處相互牽扯。我們每個的內(nèi)心其實常常都會有一種既朦朧又清晰的韻律,如清波之渺渺,似荷香之淡淡,若楊柳之依依。這種韻律看似相互矛盾,實則不然。當我們讀到某一首詩詞之時,內(nèi)心的這種韻律便會涌出,與詩詞中的韻律產(chǎn)生一種奇特的共鳴,每當這時,我們便會被一首詩詞打動了。盡管它們有時并不高明。仔細來說,詩人本來的風流韻事,愛恨癡纏反而更能打動我們。這其實也是一種心靈之間的聯(lián)系,情感之間的拉扯,靈魂之間的交談,就像我們喜歡某個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動了我們,于納蘭而言,尤是如此。
    正是這種無名的喜歡中,我買來了納蘭詞,開始逐字逐句地閱讀,六月就要過去了,詞也按著譯文摸索了個大概??墒俏倚闹械募{蘭反而模糊起來了:這位公子究竟在何處呢?是在他魂牽夢縈的江南尋他那位沈氏才女?之時在轱轤金井處,于那伊人相遇?或是在身秋的黃昏里,蕭瑟的秋風中,懷揣一卷詩詞····不管納蘭身在何處,就是喜歡。就像前兩天在網(wǎng)易云音樂上看到的評論:喜歡就甘愿。
    相遇總是太美。三百年后,我與納蘭相遇,隔著一條悠久的歷史長河。我與納蘭結(jié)緣······私有低低的沉吟在我耳邊盤旋:人生若只如初見。我粲然一笑,提筆寫來:不負如來不負卿。
    【篇二】
    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令我感觸頗深。
    這篇文章是當時的印第安人的酋長西雅圖寫給當時美國“華盛頓特區(qū)”的白人領(lǐng)袖的一封信。當時,白人想收購這片土地,印第安人的酋長——西雅圖在信中提出了對白人們的要求:要愛護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松針,每一只昆蟲。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大自然的熱愛,把大自然視為自己的母親。這篇文章充分的體現(xiàn)了印第安人很喜愛這片土地,非常不舍得轉(zhuǎn)讓給美國白人領(lǐng)袖。
    我們應(yīng)該學習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文章中提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河水是我們的兄弟,也是你們的兄弟。你們應(yīng)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边@句話是說印第安人很愛自己的河水,把河水視為自己祖先的血液。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在我們祖輩的辛勤呵護和不懈努力下,水源才不至于被污染,所以印第安人把河水比喻成是祖先的血液。是的,誰也沒有權(quán)力,誰也不能任憑自己的喜好來對待神圣的大地。因為大地擁有讓生命成長的物質(zhì),使人類的生命不斷地得以延續(xù)。我們以后也要像印地安人善待他們自己的土地那樣,善待我們的土地!
    再看看我們對保護環(huán)境的認識,看看經(jīng)我們“保護”的家園——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資源、能源短缺,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這些環(huán)境問題已經(jīng)讓我們的家園遍體鱗傷,大地是人類的家園,人類在大地母親的懷抱里成長。如果家園受到破壞,而我們卻不知道醒悟,不知道及時補救,那么任何對大地的影響和傷害都將會演變成對人類的自身傷害。所以我們一定要愛護環(huán)境,保護我們的家園,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我們要像印第安人那樣熱愛它。為了子孫后代,讓我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吧!
    【篇三】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少年毛澤東》。少年毛澤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為什么他長大后會成為這么偉大的革命領(lǐng)袖呢?我?guī)е@個問題,翻開了這本書。
    可是,看完整本書,我沒有找到期待的答案。少年毛澤東并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有許多奇特的經(jīng)歷,或是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就和許許多多舊社會的孩子一樣。
    媽媽對我說:“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一個偉人,他不可能是憑空造就的。你用心多讀幾遍,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我又把整本書看了好幾遍,少年時代的毛澤東形象,在我的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
    他從小就有強烈的反抗和斗爭精神。先生打他板子,他就逃到山谷中走了三天;父親與他發(fā)生沖突,他以死相逼。結(jié)果每次抗爭,他都取得了勝利。這讓他明白:要用公開的反抗來保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他還特別喜歡看關(guān)于造反的書。我覺得正是這種從骨子里透出來的反抗精神,才使他日后能帶領(lǐng)中國人民反抗剝削,反抗壓迫,建立新中國。
    他從小就有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少年時代,他的思想上已經(jīng)開始革命。他的頭腦里“開始有了某種程度的政治意識”,開始明了“大家都有救國的責任。”從此,他走上了救國的道路。
    他從小就同情勞苦大眾。鬧饑荒時,他把家里的米施舍給窮人。災民被慘殺時,他覺得有切膚之痛。他把老百姓看成是自己的鄰里兄弟,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媽媽說得對,“任何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泵珴蓶|長大后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偉大領(lǐng)袖,我想,我已經(jīng)找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