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學習難度、強度、容量加大,學習負擔及壓力明顯加重,不能再依賴初中時期老師“填鴨式”的授課,“看管式”的自習,“命令式”的作業(yè),要逐步培養(yǎng)自己主動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的能力,制定學習計劃,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今天高一頻道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一語文下冊教學設計》,希望以下內(nèi)容可以幫助到您!
【篇一】
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字詞等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文理解能力。
2、結合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吸取歷史教訓。
教學重點:
1、學習重要的詞語及句子。
2、探究人物形象,揚長避短。
教學難點:探究人物形象,揚長避短。
教學方法:朗讀誘導講授討論
一、導入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鉅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敖猿链聘?,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身先士卒,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九戰(zhàn)九捷,大敗秦軍,解了鉅鹿之圍。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zhàn)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zhàn)。戰(zhàn)斗結束后,項羽召集援軍將領,他們「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tǒng)帥。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于是項王乃悲憤慷慨,自為詩曰: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笆拧保捡Y。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品評】劉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鄉(xiāng)沛縣,邀請舊日好友一起飲酒慶祝,喝到醉醺醺的時候,劉邦一面擊筑,一面唱這首《大風歌》。依據(jù)史書記載,劉邦唱此歌時,"泣下數(shù)行",可見他情緒十分激動。
二、研讀第一段,知識檢測
1、詞類活用
(1)、沛公軍霸上(2)、沛公欲王關中(3)、旦日饗士卒
2、句式
(1)、貪于財貨(2)、使人言于項羽曰(3)、此天子氣也
3、翻譯:沛公居山東時
4、思考: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對情節(jié)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jié)迅速發(fā)展。
三、朗讀第二段,知識檢測
1、通假字
(1)距關,毋內(nèi)諸侯(通“拒”“納”)
(2)要項伯(通“邀”)
(3)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2、詞類活用
(1)素善留侯張良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3)秦地可盡王也
(4)君安與項伯有故?
(5)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6)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7)籍吏民,封府庫
(8)日夜望將軍至
3、解釋紅色字詞
(1)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2)秦時與臣游……故幸來告良
(3)“孰與君少長?
(4)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5)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6)不如因善遇之
4、思考:在萬分危急的形勢下,項伯來通風報信,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此處可以看出張良有何過人之處?劉邦的為人如何?
張良的沉穩(wěn)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劉邦狡猾,善于權變
5、思考: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說明項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項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羽:優(yōu)柔寡斷,缺乏政治遠見
伯:重義而不分敵我,迂腐
四、知識拓寬: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板書:
鴻門宴
張良的沉穩(wěn)機警,處變不驚。
劉邦狡猾,善于權變
羽:優(yōu)柔寡斷,缺乏政治遠見
伯:重義而不分敵我,迂腐
【篇二】
【教材分析】
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關懷。
二、《歸去來兮辭》是魏晉文學的重要篇章,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決歸隱田園的思想引起許多文人學士的共鳴,具有超時代意義。其為守衛(wèi)自己的精神家園所做的種種努力,在現(xiàn)今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鑒意義。
【學生分析】
一、學生在初中時曾經(jīng)學過陶潛的《桃花源記》,對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可以此作為突破口。
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著“自我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力”(馬斯洛),可以據(jù)此作為解讀本文的鑰匙。
三、學生對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nèi)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利用辭的體例和押韻的特點朗讀并背誦全文,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文的語感能力。
2.在誦讀中感受陶潛的歸隱情結,體悟作者情感,并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3.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發(fā)展想象能力、思辯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五讀法:在五讀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地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讀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2.對話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良好氛圍,進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對照序言、文本和注釋資料,對本文的寫作時間進行淺層次的探究式學習。
三、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以一種“同情的理解”態(tài)度對待陶潛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本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感受陶潛的人文精神,進而砥礪自我人生修養(yǎng)。
3.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的要領、方法引導及其能力培養(yǎng)。
2.解讀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及其意義探討。
【教學難點】
1.“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2.關于本文是否寫實的淺層研究性探討。
【設計思想】
1.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并在閱讀與鑒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重視誦讀”。依據(jù)以上兩點,特確定用“五讀法”帶動整個教學過程。
2.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第三條中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jù)此為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特采用對話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學任務。
3.輔助手段:幻燈片投影儀投影膠片
4.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diào);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有條件的也可網(wǎng)上查閱,制作“作者擋案”若干,課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潛的相關作品,如《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走進陶淵明
一、導入課文
我們在初中時曾背過陶潛的《桃花源記》,不知同學們是否還有印象?(師生一同背誦“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來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讀他的歸隱情結。(板書課題、作者)
現(xiàn)在先讓我們看一看同學們制作的“作者擋案”卡片,比一比誰與陶潛走得近?(師生交流,選擇好的投放)
(解說:解讀文學作品,離不開知人論世,用師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可以督促學生關注文本尤其是注釋,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謂一舉三得。)
二、走進陶淵明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文意
過程: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
①一字一詞讀,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②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教師循環(huán)指導。
③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
2.交流體會,思路提示(幻燈片1)
①第一段:歸--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門――存――樽/顏――安――關――觀――還――桓。
③第三段:游――求――憂/疇――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詩――疑。
3.學生根據(jù)思路韻腳提示,朗誦詩歌,初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二)讀:教師范讀課文,理清層次脈絡
過程:
1.朗讀指導,利用詩體“辭”的特點,幫助誦讀,注意
①詩與文不一樣,詩中每停頓一處即為一句,不管是逗號還是句號。本詩除去開頭一句“歸去來兮”獨立處理外,共有60句。兩句為一組,四句為一節(jié),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稍長停頓。(據(jù)此理清全篇層次脈絡)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讀,比如:舟/飄飄/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shù)匮娱L時間。
2.教師范讀,朗讀時節(jié)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3.交流體會,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幻燈片2)
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nèi)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情感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解說:整理“情感線索”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若學生預習充分或理解程度較好,可順勢引導;若預習不夠充分或對作者情感一時不能把握,則可將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到“悟讀課文”后順勢引出。)
4.學生根據(jù)詩體“辭”的特點及脈絡線索嘗試背誦,進一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三)讀:學生悟讀課文,領悟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⑴、指名朗讀第一段《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過程: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一,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yè),要“大濟蒼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lián)系起來的,陶潛此時卻不愿為官,那么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請依據(jù)文本作答。
(“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教師追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自責、自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3.教師追問,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關詩句證明嗎?(幻燈片3)
4.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nèi)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結?
5.小結: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歸隱情結之一。(板書)
(解說:學生在回答時,不求答案,意思對即可,下同)
⑵、涵詠(緩慢的吟誦)第二段
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二,對一個厭倦官場束縛和世俗條框的人而言,如今終于可以擺脫了,如果你處在這種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詠本段,要求通過涵詠(緩慢的吟誦)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后達到當堂成誦。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若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作如下指導。先一邊緩緩地吟誦、細細地品味,一邊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靈動的畫面——詩人的外貌、神態(tài)、言行、心理等,邊讀邊想,便能逐漸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樂同嘆,同悲同喜。對語言涵詠品味得漸熟后,便脫離書本,試著背誦,直至能當堂成誦。)
3、師生對話,學生暢談感受。
(解說:對話時要求學生依據(jù)文本作答,不能大而無邊,可隱含如下思路展開:歸途中的歸心似箭——抵家時的欣喜若狂——室內(nèi)中的舒適安逸——園中時的流連往返)
4.教師追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歸隱情結?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燈片4)
5、小結: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歸隱情結之二。(板書)
⑶、角色朗讀第三段
過程:1.男生朗讀此段,女同學注意聽,男同學的朗讀感情處理恰不恰當?
2.男同學朗讀,女同學評價。評價要點,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糾正,并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
3.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三,細讀該段,你讀出了什么?請用“從……中我讀出了……”句式回答。
4.師生對話。
5.小結,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琴書詩酒的歸隱情結之三。(板書)
⑷、默讀第四段
過程:1.默讀本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四,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nèi)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2.學生討論交流,允許互相質(zhì)疑。
(解說:此題的設置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辯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圓其說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據(jù)文本作答,若學生能夠聯(lián)系陶潛的其他作品,則更應肯定。因有一定的難度,故而采用默讀的方式,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3.小結: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是他質(zhì)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陶潛順應自然,樂天安命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是他痛苦訣擇后為守衛(wèi)自己的精神家園所獲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歸隱情結之四。(板書)
(四)讀:學生分組競賽朗讀,體會感悟詩人的形象。
過程:1.學生分組競賽按序朗讀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組讀的好。評比標準
①讀準字音句讀,讀出一定的語氣、語調(diào)和語頓,不能讀破句。
②聲音要整齊清脆響亮,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③情緒飽滿,讀出一定的情感、氣勢。
2.順勢引導,梳理詩人形象的結構層次:呼喚歸去——閑適生活——隱逸情懷——抒懷言志(板書)
(五)讀:學生齊讀全篇,要求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三、課堂小結
陶潛,入仕為官、大濟蒼生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歸隱田園是他的覺醒,淡泊明志、閑適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的努力實踐,詩酒琴書是他的生活情趣,樂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歸隱情結,了解中國文人精神文化的一個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業(yè):提供兩個探究性題目,以供參考
1.參照序言(以講義形式印發(fā))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2000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2.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提綱式的發(fā)言稿。
第二課時走出陶淵明
一、導入過渡:上一節(jié)我們以“五讀”的形式走進陶淵明的心靈,今天再讓我們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潛們。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同學們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學習交流(一):參照序言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00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1.學生研究成果分類、展示。
(解說:這一過程“分類”是關鍵,教師可在課前先調(diào)查了解,以掌握課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對話中的無序狀態(tài)。)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為使此題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師要收集盡量多的資料,以備對話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BR> ②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BR> ③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飏”至“亦崎嶇而經(jīng)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jīng)?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
3.小結:陶潛此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于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釋①的改動體現(xiàn)了編者精益求精、科學理性的精神,就這點而言不也正是我們探究此題的又一收獲嗎?
(解說:若學生有不同見解,能自圓其說,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學習交流(二):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發(fā)言稿。
1.激情引讀: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一篇美文吧,初讀的時候,也許我們讀到的只是陶潛,我們再來讀,展開來讀,細細讀,用心讀,還可以讀到什么?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學生可能會找屈原、李白、蘇軾等文人學士素材;也可能從李樂薇、霍金等現(xiàn)、當代知名人士甚至學生自身入手。教師也要準備好相關材料,尤其是對學生思想狀況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溫經(jīng)典,溫故知新:表情朗讀全篇,讓審美愉悅在讀聲中升華。
四、課堂小結
對本文,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和思想感情能喚起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強烈共鳴。他的灑脫恬淡、質(zhì)樸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實踐,他對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獨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后人筑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陶淵明是超越時代的,他永遠是人們守衛(wèi)心靈凈土的一盞明燈。
五、布置情感性作業(yè)
1.一詩一文一世界,就讓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永遠留在我們心底吧,做到?jīng)]有錯字、別字、漏字、多字。
2.在這堂課中,是否有什么觸動了你的心弦?那么趕緊記下來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庫”中去。
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字詞等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文理解能力。
2、結合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吸取歷史教訓。
教學重點:
1、學習重要的詞語及句子。
2、探究人物形象,揚長避短。
教學難點:探究人物形象,揚長避短。
教學方法:朗讀誘導講授討論
一、導入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鉅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敖猿链聘?,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身先士卒,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九戰(zhàn)九捷,大敗秦軍,解了鉅鹿之圍。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zhàn)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zhàn)。戰(zhàn)斗結束后,項羽召集援軍將領,他們「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tǒng)帥。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于是項王乃悲憤慷慨,自為詩曰: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笆拧保捡Y。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品評】劉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鄉(xiāng)沛縣,邀請舊日好友一起飲酒慶祝,喝到醉醺醺的時候,劉邦一面擊筑,一面唱這首《大風歌》。依據(jù)史書記載,劉邦唱此歌時,"泣下數(shù)行",可見他情緒十分激動。
二、研讀第一段,知識檢測
1、詞類活用
(1)、沛公軍霸上(2)、沛公欲王關中(3)、旦日饗士卒
2、句式
(1)、貪于財貨(2)、使人言于項羽曰(3)、此天子氣也
3、翻譯:沛公居山東時
4、思考: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對情節(jié)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jié)迅速發(fā)展。
三、朗讀第二段,知識檢測
1、通假字
(1)距關,毋內(nèi)諸侯(通“拒”“納”)
(2)要項伯(通“邀”)
(3)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2、詞類活用
(1)素善留侯張良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3)秦地可盡王也
(4)君安與項伯有故?
(5)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6)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7)籍吏民,封府庫
(8)日夜望將軍至
3、解釋紅色字詞
(1)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2)秦時與臣游……故幸來告良
(3)“孰與君少長?
(4)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5)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6)不如因善遇之
4、思考:在萬分危急的形勢下,項伯來通風報信,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此處可以看出張良有何過人之處?劉邦的為人如何?
張良的沉穩(wěn)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劉邦狡猾,善于權變
5、思考: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說明項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項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羽:優(yōu)柔寡斷,缺乏政治遠見
伯:重義而不分敵我,迂腐
四、知識拓寬: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板書:
鴻門宴
張良的沉穩(wěn)機警,處變不驚。
劉邦狡猾,善于權變
羽:優(yōu)柔寡斷,缺乏政治遠見
伯:重義而不分敵我,迂腐
【教材分析】
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關懷。
二、《歸去來兮辭》是魏晉文學的重要篇章,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決歸隱田園的思想引起許多文人學士的共鳴,具有超時代意義。其為守衛(wèi)自己的精神家園所做的種種努力,在現(xiàn)今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鑒意義。
【學生分析】
一、學生在初中時曾經(jīng)學過陶潛的《桃花源記》,對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可以此作為突破口。
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著“自我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力”(馬斯洛),可以據(jù)此作為解讀本文的鑰匙。
三、學生對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nèi)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利用辭的體例和押韻的特點朗讀并背誦全文,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文的語感能力。
2.在誦讀中感受陶潛的歸隱情結,體悟作者情感,并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3.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發(fā)展想象能力、思辯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五讀法:在五讀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地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讀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2.對話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良好氛圍,進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對照序言、文本和注釋資料,對本文的寫作時間進行淺層次的探究式學習。
三、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以一種“同情的理解”態(tài)度對待陶潛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本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感受陶潛的人文精神,進而砥礪自我人生修養(yǎng)。
3.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的要領、方法引導及其能力培養(yǎng)。
2.解讀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及其意義探討。
【教學難點】
1.“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2.關于本文是否寫實的淺層研究性探討。
【設計思想】
1.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并在閱讀與鑒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重視誦讀”。依據(jù)以上兩點,特確定用“五讀法”帶動整個教學過程。
2.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第三條中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jù)此為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特采用對話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學任務。
3.輔助手段:幻燈片投影儀投影膠片
4.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diào);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有條件的也可網(wǎng)上查閱,制作“作者擋案”若干,課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潛的相關作品,如《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走進陶淵明
一、導入課文
我們在初中時曾背過陶潛的《桃花源記》,不知同學們是否還有印象?(師生一同背誦“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來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讀他的歸隱情結。(板書課題、作者)
現(xiàn)在先讓我們看一看同學們制作的“作者擋案”卡片,比一比誰與陶潛走得近?(師生交流,選擇好的投放)
(解說:解讀文學作品,離不開知人論世,用師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可以督促學生關注文本尤其是注釋,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謂一舉三得。)
二、走進陶淵明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文意
過程: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
①一字一詞讀,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②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教師循環(huán)指導。
③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
2.交流體會,思路提示(幻燈片1)
①第一段:歸--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門――存――樽/顏――安――關――觀――還――桓。
③第三段:游――求――憂/疇――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詩――疑。
3.學生根據(jù)思路韻腳提示,朗誦詩歌,初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二)讀:教師范讀課文,理清層次脈絡
過程:
1.朗讀指導,利用詩體“辭”的特點,幫助誦讀,注意
①詩與文不一樣,詩中每停頓一處即為一句,不管是逗號還是句號。本詩除去開頭一句“歸去來兮”獨立處理外,共有60句。兩句為一組,四句為一節(jié),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稍長停頓。(據(jù)此理清全篇層次脈絡)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讀,比如:舟/飄飄/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shù)匮娱L時間。
2.教師范讀,朗讀時節(jié)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3.交流體會,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幻燈片2)
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nèi)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情感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解說:整理“情感線索”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若學生預習充分或理解程度較好,可順勢引導;若預習不夠充分或對作者情感一時不能把握,則可將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到“悟讀課文”后順勢引出。)
4.學生根據(jù)詩體“辭”的特點及脈絡線索嘗試背誦,進一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三)讀:學生悟讀課文,領悟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⑴、指名朗讀第一段《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過程: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一,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yè),要“大濟蒼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lián)系起來的,陶潛此時卻不愿為官,那么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請依據(jù)文本作答。
(“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教師追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自責、自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3.教師追問,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關詩句證明嗎?(幻燈片3)
4.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nèi)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結?
5.小結: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歸隱情結之一。(板書)
(解說:學生在回答時,不求答案,意思對即可,下同)
⑵、涵詠(緩慢的吟誦)第二段
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二,對一個厭倦官場束縛和世俗條框的人而言,如今終于可以擺脫了,如果你處在這種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詠本段,要求通過涵詠(緩慢的吟誦)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后達到當堂成誦。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若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作如下指導。先一邊緩緩地吟誦、細細地品味,一邊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靈動的畫面——詩人的外貌、神態(tài)、言行、心理等,邊讀邊想,便能逐漸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樂同嘆,同悲同喜。對語言涵詠品味得漸熟后,便脫離書本,試著背誦,直至能當堂成誦。)
3、師生對話,學生暢談感受。
(解說:對話時要求學生依據(jù)文本作答,不能大而無邊,可隱含如下思路展開:歸途中的歸心似箭——抵家時的欣喜若狂——室內(nèi)中的舒適安逸——園中時的流連往返)
4.教師追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歸隱情結?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燈片4)
5、小結: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歸隱情結之二。(板書)
⑶、角色朗讀第三段
過程:1.男生朗讀此段,女同學注意聽,男同學的朗讀感情處理恰不恰當?
2.男同學朗讀,女同學評價。評價要點,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糾正,并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
3.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三,細讀該段,你讀出了什么?請用“從……中我讀出了……”句式回答。
4.師生對話。
5.小結,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琴書詩酒的歸隱情結之三。(板書)
⑷、默讀第四段
過程:1.默讀本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四,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nèi)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2.學生討論交流,允許互相質(zhì)疑。
(解說:此題的設置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辯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圓其說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據(jù)文本作答,若學生能夠聯(lián)系陶潛的其他作品,則更應肯定。因有一定的難度,故而采用默讀的方式,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3.小結: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是他質(zhì)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陶潛順應自然,樂天安命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是他痛苦訣擇后為守衛(wèi)自己的精神家園所獲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歸隱情結之四。(板書)
(四)讀:學生分組競賽朗讀,體會感悟詩人的形象。
過程:1.學生分組競賽按序朗讀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組讀的好。評比標準
①讀準字音句讀,讀出一定的語氣、語調(diào)和語頓,不能讀破句。
②聲音要整齊清脆響亮,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③情緒飽滿,讀出一定的情感、氣勢。
2.順勢引導,梳理詩人形象的結構層次:呼喚歸去——閑適生活——隱逸情懷——抒懷言志(板書)
(五)讀:學生齊讀全篇,要求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三、課堂小結
陶潛,入仕為官、大濟蒼生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歸隱田園是他的覺醒,淡泊明志、閑適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的努力實踐,詩酒琴書是他的生活情趣,樂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歸隱情結,了解中國文人精神文化的一個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業(yè):提供兩個探究性題目,以供參考
1.參照序言(以講義形式印發(fā))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2000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2.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提綱式的發(fā)言稿。
第二課時走出陶淵明
一、導入過渡:上一節(jié)我們以“五讀”的形式走進陶淵明的心靈,今天再讓我們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潛們。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同學們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學習交流(一):參照序言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00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1.學生研究成果分類、展示。
(解說:這一過程“分類”是關鍵,教師可在課前先調(diào)查了解,以掌握課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對話中的無序狀態(tài)。)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為使此題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師要收集盡量多的資料,以備對話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BR> ②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BR> ③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飏”至“亦崎嶇而經(jīng)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jīng)?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
3.小結:陶潛此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于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釋①的改動體現(xiàn)了編者精益求精、科學理性的精神,就這點而言不也正是我們探究此題的又一收獲嗎?
(解說:若學生有不同見解,能自圓其說,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學習交流(二):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發(fā)言稿。
1.激情引讀: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一篇美文吧,初讀的時候,也許我們讀到的只是陶潛,我們再來讀,展開來讀,細細讀,用心讀,還可以讀到什么?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學生可能會找屈原、李白、蘇軾等文人學士素材;也可能從李樂薇、霍金等現(xiàn)、當代知名人士甚至學生自身入手。教師也要準備好相關材料,尤其是對學生思想狀況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溫經(jīng)典,溫故知新:表情朗讀全篇,讓審美愉悅在讀聲中升華。
四、課堂小結
對本文,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和思想感情能喚起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強烈共鳴。他的灑脫恬淡、質(zhì)樸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實踐,他對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獨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后人筑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陶淵明是超越時代的,他永遠是人們守衛(wèi)心靈凈土的一盞明燈。
五、布置情感性作業(yè)
1.一詩一文一世界,就讓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永遠留在我們心底吧,做到?jīng)]有錯字、別字、漏字、多字。
2.在這堂課中,是否有什么觸動了你的心弦?那么趕緊記下來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庫”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