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霖(1818年—1868年),字鹿潭,江蘇江陰人,寄籍大興,晚清詞人。下面是分享的古詩詞:蔣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來》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卜算子·燕子不曾來》
清代:蔣春霖
燕子不曾來,小院陰陰雨。一角闌干聚落花,此是春歸處。
彈淚別東風(fēng),把酒澆飛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譯文】
在小小庭院中,燕子沒有來,只是陰雨連綿,一片幽暗。院中一個角落的欄桿處,聚集著一堆落花;落花飄飄零零,標(biāo)志著春天已經(jīng)遲暮。
揮淚告別東風(fēng),用酒來祭紛紛揚揚的飛絮。傳說柳絮楊花飛入池塘,便化作浮萍,所以不要飛向天涯去。
【注釋】
《卜算子》: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shù)字取名,人稱“卜算子”。此調(diào)始于蘇軾。雙調(diào),四十四字,仄韻。
陰陰:形容陰暗的樣子。
闌(lán)干:欄桿。
落華:即落花。
彈淚:掉淚,流著眼淚。
東風(fēng):春風(fēng)。這里借指春天。
飛絮(xù):飛舞的柳絮。
化了浮萍(fúpíng):古人以為柳絮落水化為浮萍。
莫:不如。
【賞析】
詞的上片,前兩句寫春歸后的凄涼景象,后兩句則回答了“春歸何處”的疑問。作者以心中想念的“燕子”和眼前望見的“小院”、“闌干”、“陰雨”、“落華”組成春已歸去的詞境,托出黯淡哀怨的詞情。這里展現(xiàn)的不是透露淡淡閑愁的歐陽修《采桑子》詞所寫的“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或晏幾道《l臨江仙》詞所寫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之景。其寫燕子,是“不曾來”的燕子;寫雨,是“小院”中的“陰陰雨”;寫落花,不是尚在空中飄舞之飛花,是被風(fēng)吹聚到闌干一角的早已委落在地之花,而這一堆落花,在作者心目中竟是“春歸處”。劉鉉《蝶戀花·送春》詞中“只道送春無送處,山花落得紅成路”兩句,似已指出春歸之處,實則只說春是沿著花落之路而歸去的;這“闌干”兩句則把落花聚集之處看作春的最后歸宿,看作春的埋葬之所,從而進一步、深一層地揭示了春之悲劇。廣而言之,豈止春光之易逝如此、春歸之可悲如此,世上一切美好事物也往往迅即消失,轉(zhuǎn)眼成空,如白居易在《簡簡吟》中所說,“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這本是無可奈何的人間憾事。這兩句詞實有其人事的象征意義,有其深廣的哲理內(nèi)涵。
在詞的下片中,作者把自我的身世之恨與春的悲劇下場融合為一。前兩句寫告別“東風(fēng)”的悲苦之懷、系心“飛絮”的眷戀之意。而對“東風(fēng)”、對“飛絮”之如此情深者,究竟是歸去之春的心,還是送春之人的情?這在作者的筆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后面“浮萍”兩句緊承“飛絮”句,用楊花入水成浮萍的傳說,把詞意、詞情轉(zhuǎn)進一層。詞是送春,寫春之歸去,但作者卻并不寫到春去而止,更從春的本身寫到春的化身,從春的今生寫到春的來生,再從化身寫到化身的化身,從來生寫到來生的來生,以見春的身世之倍加可憐、春的命運之倍加可哀。春魂之化作天涯絮,而飛絮又落水化作浮萍,這來世楊花轉(zhuǎn)來世萍的三生命運,使辭別人間的春魂注定了要生生世世飄蕩下去,其苦恨深愁是無窮無盡的??v然作者在詞的結(jié)拍處希冀其“莫向天涯去”,而其終必流落天涯,是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結(jié)局。這下片的詞意,似從前引萬俟詠詞“念遠情懷,分付楊花”兩句和貫云石曲“東君何處天涯”、“隨柳絮吹歸那答”兩問,以及辛棄疾《摸魚兒》詞“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的意境化出,但其辭則更苦,其情則更悲。
擴展閱讀:蔣春霖文學(xué)創(chuàng)作
蔣春霖早歲工詩,風(fēng)格近李商隱。中年,將詩稿悉行焚毀,專力填詞。據(jù)說他由于喜好納蘭性德的《飲水詞》和項鴻祚的《憶云詞》,因自署水云樓,并用以名其詞集,這個說法因為沒有蔣春霖留下的文獻證據(jù),受到一些研究者懷疑。他重視詞的內(nèi)容和作用,認為:“詞祖樂府,與詩同源。偎薄破碎,失風(fēng)雅之旨。情至韻會,溯寫風(fēng)流,極溫深怨慕之意。”所作詞如〔臺城路〕《易州寄高寄泉》、〔卜算子〕“燕子不曾來”等,多抒寫仕途坎坷、窮愁潦倒的身世之感,悲惻抑郁。其詠時事之作,如〔臺城路〕“驚飛燕子魂無定”、〔渡江云〕《燕臺游蹤,阻隔十年,感事懷人,書寄王午橋、李閏生諸友》等,雖被譽為“倚聲家老杜”,但內(nèi)容大都抒寫太平軍掃蕩江南時,士大夫流離之感以及對風(fēng)雨飄搖的清王朝的哀嘆。
在藝術(shù)上,蔣春霖目無南唐兩宋,更不囿于當(dāng)代浙派和常州派的樊籬。他的詞講究律度,又工造境,注意煉字煉句,在清末頗受稱譽。譚獻稱其“流別甚正,家數(shù)頗大,與成容若、項蓮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
《水云樓詞》,蔣春霖生前刻于東臺,后收入杜文瀾《曼陀羅閣叢書》中。蔣卒后,他的好友于漢卿搜集未刻之詞,與宗源翰所藏,合刻《補遺》1卷。繆荃孫也重刻過他的詞集。1933年出版的《詞學(xué)季刊》創(chuàng)刊號,又發(fā)表其未刻詞9首。總計蔣春霖詞今存170首。詩作今存94首,由金武祥刻入《粟香室叢書》,題為《水云樓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