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柳•贈歌者》是北宋詞人晏殊的作品。這首詞作于晏殊知永興軍任上,此時晏殊年過六十。被貶官多年,心中不平之氣,難以抑制,假借歌者之名一吐心中的抑郁之情。下面就和一起欣賞下晏殊的詩詞《山亭柳•贈歌者》,歡迎閱讀!
《山亭柳•贈歌者》
宋•晏殊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斗尖新。偶學念奴聲調(diào),有時高遏行云。蜀錦纏頭無數(shù),不負辛勤。
數(shù)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謾消魂。衷腸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賞析】
這首詞寫了一個昔日風光無限,而如今因年老色衰而遭遺棄的歌女。全詞寫得激昂感慨,與晏殊平時珠圓玉潤的詞風不大一樣。上片主要寫歌女年輕時受人追捧的盛況:她“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靠著自己的一身本領,敢與任何人競爭。她的技藝出類拔萃,“花柳上,斗尖新”,不但才藝比任何人都好,并且比別人高超,新穎獨創(chuàng),絕不流俗。她偶爾一唱當年念奴嬌唱過的歌,能讓天上的行云停住。“有時高遏行云”之“高遏行云”,語出《列子•湯問》,說古有歌者秦青“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她的歌聲十分美妙,自然博得無數(shù)賞賜,“蜀錦纏頭無數(shù),不負辛勤”。
上闋情調(diào)是漸漸高揚的,而下闋則漸漸變得低沉?!皵?shù)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漫消魂”,描寫的是女子受人冷落后的生活。古代女子沒有地位,必須依附男子才可安身立命,因此,她感慨“衷腸事,托何人?”甚至說,“若有知音見采,不辭徧唱陽春”,假如有一個知我心的人能夠理解我,那么我將唱盡高雅美好的《陽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都奉獻給他。如今想起過往之事,不禁“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在中國舊倫理中,君臣的關系和夫妻的關系是相近的。所以,此詞雖寫一個歌女的遭遇,其實也與作者的經(jīng)歷有密切聯(lián)系。從詞里的“西秦”、“咸京道”地點上看,這首詞當是晏殊由宰相而被貶知永興時,慨嘆自己的不平境遇而寫的。前面說歌女技藝如何好,暗指詞人滿腹才華,曾受重用;后面說歌女被棄,生活艱辛,暗指晏殊被貶,心中抑郁不平?!叭粲兄粢姴?,不辭徧唱陽春”中的“知音”,并不局限于音樂方面的知音,而是指一個真正了解自己、欣賞自己,在別人誤解你時卻認識到你優(yōu)點的人。這里是說有一個人以國士待我,我一定把我一生的東西都報答于他,一生無憾,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而這里說“若有知音見采”,實際上就是悲嘆沒有知音,縱然“徧唱陽春”又有何用呢?
擴展閱讀:晏殊的文學成就
晏殊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而以詞最為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chuàng)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的詞語言清麗,聲調(diào)和諧,如其閑雅之情調(diào)、曠達之懷抱,及其寫富貴而不鄙俗、寫艷情而不纖佻,寫景重其精神,賦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將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敘寫中,在傷春怨別之情緒內(nèi),表現(xiàn)出一種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銳感之中,透露出一種圓融曠達之理性的觀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他既是導宋詞先路的一代詞宗、江西詞派的領袖,還是中國詩的一位多產(chǎn)詩人。有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行于世。
《山亭柳•贈歌者》
宋•晏殊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斗尖新。偶學念奴聲調(diào),有時高遏行云。蜀錦纏頭無數(shù),不負辛勤。
數(shù)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謾消魂。衷腸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賞析】
這首詞寫了一個昔日風光無限,而如今因年老色衰而遭遺棄的歌女。全詞寫得激昂感慨,與晏殊平時珠圓玉潤的詞風不大一樣。上片主要寫歌女年輕時受人追捧的盛況:她“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靠著自己的一身本領,敢與任何人競爭。她的技藝出類拔萃,“花柳上,斗尖新”,不但才藝比任何人都好,并且比別人高超,新穎獨創(chuàng),絕不流俗。她偶爾一唱當年念奴嬌唱過的歌,能讓天上的行云停住。“有時高遏行云”之“高遏行云”,語出《列子•湯問》,說古有歌者秦青“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她的歌聲十分美妙,自然博得無數(shù)賞賜,“蜀錦纏頭無數(shù),不負辛勤”。
上闋情調(diào)是漸漸高揚的,而下闋則漸漸變得低沉?!皵?shù)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漫消魂”,描寫的是女子受人冷落后的生活。古代女子沒有地位,必須依附男子才可安身立命,因此,她感慨“衷腸事,托何人?”甚至說,“若有知音見采,不辭徧唱陽春”,假如有一個知我心的人能夠理解我,那么我將唱盡高雅美好的《陽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都奉獻給他。如今想起過往之事,不禁“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在中國舊倫理中,君臣的關系和夫妻的關系是相近的。所以,此詞雖寫一個歌女的遭遇,其實也與作者的經(jīng)歷有密切聯(lián)系。從詞里的“西秦”、“咸京道”地點上看,這首詞當是晏殊由宰相而被貶知永興時,慨嘆自己的不平境遇而寫的。前面說歌女技藝如何好,暗指詞人滿腹才華,曾受重用;后面說歌女被棄,生活艱辛,暗指晏殊被貶,心中抑郁不平?!叭粲兄粢姴?,不辭徧唱陽春”中的“知音”,并不局限于音樂方面的知音,而是指一個真正了解自己、欣賞自己,在別人誤解你時卻認識到你優(yōu)點的人。這里是說有一個人以國士待我,我一定把我一生的東西都報答于他,一生無憾,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而這里說“若有知音見采”,實際上就是悲嘆沒有知音,縱然“徧唱陽春”又有何用呢?
擴展閱讀:晏殊的文學成就
晏殊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而以詞最為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chuàng)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的詞語言清麗,聲調(diào)和諧,如其閑雅之情調(diào)、曠達之懷抱,及其寫富貴而不鄙俗、寫艷情而不纖佻,寫景重其精神,賦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將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敘寫中,在傷春怨別之情緒內(nèi),表現(xiàn)出一種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銳感之中,透露出一種圓融曠達之理性的觀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他既是導宋詞先路的一代詞宗、江西詞派的領袖,還是中國詩的一位多產(chǎn)詩人。有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行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