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成語故事大集錦閱讀

字號:

許多成語的傳頌都是由故事的形式傳播下來的,以下是整理的經(jīng)典成語故事大集錦,歡迎參考閱讀!
    【一鼓作氣】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魯國的國君魯莊公動員全國的軍隊準備抵抗。魯國有一個精通兵法、很有謀略的人叫曹劌(ɡuì),他自告奮勇,請求跟魯莊公一同參戰(zhàn)。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zhàn)車,率領軍隊在魯國的長勺與齊軍作戰(zhàn)。雙方剛擺好了陣勢,魯莊公就要擊鼓進攻。曹劌說:“時機未到,不能進攻?!饼R國擊了三次鼓,發(fā)了三次進攻的命令,曹劌才對魯莊公說:“好了,現(xiàn)在可以進攻了?!庇谑?,魯軍鼓聲震天,士兵們像潮水一樣沖向齊軍,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逃命。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觀察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后說:“現(xiàn)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魯莊公問曹劌:“為什么要等齊軍擊鼓三次以后,你才讓我下令出兵呢?”曹劌答道:“打仗時主要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擊鼓的時候,大家的士氣就會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兵的勇氣就全消失了。等齊軍的三通鼓擊完,我們才擊鼓沖鋒,這時齊兵的勇氣已經(jīng)衰竭,而我方的士氣正是最旺盛的時候。因此,一鼓作氣,打敗了齊軍?!?BR>    成語“一鼓作氣”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鼓,敲戰(zhàn)鼓;作,振作。
    【嗟來之食】
    齊國大饑荒。有個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鍋粥,擺在大路邊上,救濟挨餓的人。有一個人餓得有氣沒力,跌跌撞撞地從大路那頭走過來。黔敖看見了就大聲吆喝說:“嗨,到這兒來!我讓你吃個飽!”那個人抬起頭來,瞪著眼睛對黔敖說:“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別人的人的東西,所以餓成這樣了!我才不吃你的東西哪!”黔敖才覺得自己的態(tài)度不好,趕忙道歉??墒悄莻€人怎么說也不肯吃,終于餓死了。
    “嗟來之食”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比喻用惡劣的恩賜態(tài)度給別人的東西。有人很有骨氣,拒絕接受帶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說他“不食嗟來之食”。“嗟”是吆喝的聲音,“來”是很不禮貌地呼喚別人過來。
    【水滴石穿】
    張乖崖將他喝住,上前盤問。庫吏不敢隱瞞,如實承認了。于是張乖崖下令把他捉進縣衙,命手下衙役對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庫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錢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就為這么一文錢你就打我,你還能打死我不成?”
    張乖崖聽了這話,氣憤至極,提筆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說,一天偷一文錢,看上去確實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錢;繩子雖然很鈍,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頭鋸斷;水從上往下滴雖然沒有多大力量,但時間長了,也可以把很堅硬的石頭滴穿。寫罷,他下令把這名庫吏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來的,有時也寫作“滴水穿石”,有時又直接引用原文“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合起來使用。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然不大,但天長日久積累起來,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破壞作用?,F(xiàn)在人們多從積極方面加以使用,表示雖然力量暫時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戰(zhàn)勝困難,獲得成功。
    【囫圇吞棗】
    從前,有個人買了一堆水果,有梨兒,也有棗兒,坐在路邊上吃。有個老頭兒看見了,對他說:“小伙子,梨兒可不能多吃呀。它雖然對牙齒有好處,可是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鼻嗄耆司蛦枺骸皸梼撼远嗔四??”老頭兒說:“棗兒對身體是好的,可吃多了對牙齒不好,也不能多吃?!鼻嗄耆丝戳丝蠢鎯?,又看了看棗兒,想了一會兒,說:“哈哈,我想出了個好辦法!我吃梨兒就只用牙齒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棗兒,我就把它整個兒吞下去,不用牙齒嚼?!闭f完話,他就拿起一個棗兒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沒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棗兒噎住了。
    “囫圇吞棗”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班駠鳌本褪峭暾模麄€兒的意思。有人念書只顧死記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書里所說的內容,可以說他是“囫圇吞棗”。
    【口若懸河】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年輕時的郭象,不僅好學,而且對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xiàn)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后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這使得他知識淵博,對于事情的分析也常常很獨到。因此,郭象年輕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了。
    后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并且對他們的學說有了深刻的理解。當時,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請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謝絕,每天只是埋頭研究學問,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永恒的快樂,活得充實自在。但是,又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廷中做了黃門侍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么事情他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贊揚郭象說:“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币馑际钦f,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后來,人們根據(jù)王衍的話,引申出“口若懸河”作為成語,用來形容某人能言善辯,講起話來滔滔不絕。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jīng)過化裝后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xiāng)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fā)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xiāng),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后來,曹邱生又繼續(xù)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一句許諾就價值千金。比喻說話算數(shù),講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