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打草驚蛇典故

字號:

那些干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么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下面是分享的成語故事:打草驚蛇典故。歡迎閱讀!
    【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的主人公是王魯
    打草驚蛇: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王魯的簡介:
    南唐時期,涂縣縣令
    打草驚蛇的典故:
    南唐時候,當涂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涂縣令的任上,干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干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占了當涂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涂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里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涂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于是大家聯(lián)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污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干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tài)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xù)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涂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么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睂懥T,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么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拾人牙慧】
    拾人牙慧:拾:撿取;牙慧:指別人說過的話。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
    殷浩的簡介:
    殷浩(303年―356年),字淵源(因《晉書》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故改為深源),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豫章太守、光祿勛殷羨之子,東晉時期大臣、將領。
    拾人牙慧的典故:
    殷浩有個外甥,姓韓,名康伯,聰穎健談,頗受殷浩喜愛。殷浩被流放時,康伯一直跟隨在他身邊。
    有一次,殷浩見康伯正在向別人發(fā)表言論,便仔細旁聽,結果發(fā)現他所講的,完全是套用抄襲自己的只言片語,沒有融入個人的見解,卻露出自鳴得意的樣子,便對旁人說:“康伯連我的牙慧都沒有撿到,就自以為了不起了,這真不應該?。 ?BR>    拾人牙慧的啟示:
    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而不假思索,不僅無法表明自己的觀點,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更不能融會貫通。
    所以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在參考別人的知識和觀點的同時,真正做到獨立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問題,分析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才能把問題看透徹,想透徹,把知識學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