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說理。通過講述故事來達到說理的最終目的,故事情節(jié)設(shè)置的好壞關(guān)系到寓言的未來。下面是分享的簡短成語寓言故事三篇。歡迎閱讀參考!
【鷸蚌相爭的故事】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zhàn)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jīng)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瘍烧哒l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毖嘹w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囫圇吞棗的故事】
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瓜田李下的成語故事】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quán)忠良耿直,能言善諫,官職是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現(xiàn)在的陜西郵縣)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
皇帝就以這件事來問柳公權(quán):“郭寧是太皇太后的繼父,官封大將軍,當官以來沒有什么過失,現(xiàn)在只讓他當郵寧這個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權(quán)說:“議論的人都以為郭寧是因為進獻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個官職的?!碧莆淖谡f:“郭寧的兩個女兒是進宮陪太后的,并不是獻給朕的。”柳公權(quán)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們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從古樂府《君子行》中的詩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引申來的。這里柳公權(quán)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懷疑。
出處:《北史·袁翻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BR> 典故: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