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的詩詞《詠史》賞析

字號:

高適是初唐的邊塞詩人,也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的詩人。詩人在仕途輝煌時,曾官至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封渤??h侯,詩名遠(yuǎn)播。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高適的詩詞《詠史》,歡迎閱讀!
    《詠史》
    尚有綈袍贈,應(yīng)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賞析
    “尚有綈袍贈,應(yīng)憐范叔寒?!边@兩句歌詠歷范睢的一段故事。詩中的“尚有”,還有;“綈袍”,用一種比綢子厚實、粗糙的紡織品做成的袍子?!胺妒濉?,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稱?!妒酚洝し额〔虧闪袀鳌酚涊d:戰(zhàn)國時范睢事魏大夫須賈,因隨須賈出使齊國,齊王賜他金十金和牛酒。須賈懷疑范睢通齊,告訴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幾欲置之死地。范睢裝死得以逃到秦國,游說秦昭王獲得成功,被拜為相,封于應(yīng)(今河南省寶豐西南),稱“應(yīng)侯”。“范睢既相秦,秦號曰‘張祿’,而魏不知,以為范睢已死久矣。魏聞秦且東伐韓、魏,魏使須賈于秦。范睢聞之,為微行,敝衣間步之邸,見須賈。須賈見之而驚曰:“范叔固無恙乎!”范睢曰:‘然?!氋Z笑曰:‘范叔有說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過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說乎!’須賈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為人庸賃?!氋Z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焙箜氋Z知范睢已為秦相,前往謝罪,范睢沒有處死他,說:“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狈彭氋Z回魏國。詩中的“寒”,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寒冷,而應(yīng)有貧寒、窮困潦倒的意思;“尚有”與“應(yīng)憐”相連接,說明須賈雖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點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對故人還有一點同情、憐憫之心,這是非??少F的。也就是這樣的同情、憐憫之情,救了他的命。這說明,為人不可太勢利,太刻薄,要寬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边@兩句寫須賈并不知道范睢已貴為秦相,還把他當(dāng)成平民看待。詩人在這里是在借題發(fā)揮,意在諷刺須賈徒有憐寒之意而無識才之眼,竟然把身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真是可悲可嘆!詩中的“天下士”,即國士,杰出的人才?!安家隆?,代指平民。古時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論,這兩句議論與須賈不識范睢為宰相相銜接,有些牽強附會。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撻后,世人都以為魂歸地府了;須賈使齊,要拜見的是秦相張祿,怎么知道范睢改名換姓呢?范睢布衣往見須賈,裝作一副窮酸相,有誰會把他與威風(fēng)八面的秦相張祿聯(lián)系在一起呢?因此,說須賈不識國士,不以國士待之,是有些強人所難;而須賈在那樣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留他吃飯,贈以衣服,應(yīng)當(dāng)說是做得不錯的,說明他的人性沒有完全泯滅,這與他當(dāng)初向魏相報告范睢受齊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絲毫勸阻相比,不知要勝過多少倍。也正因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讓他回國。但是,詩人是有感而發(fā),向詩人這兩句中所說的現(xiàn)象,在當(dāng)時的社會中比比皆是,詩人少年落魄,晚年才發(fā)跡,少年時雖然沒有范睢那樣的遭受奇恥大辱,但也沒有少遭達(dá)官貴人的白眼和冷嘲熱諷,有誰在他沒有發(fā)跡的時候把他當(dāng)作人才來看呢?因此詩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這種糟蹋人才、埋沒人才的社會現(xiàn)象;同時,也間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個“天下士”,要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讓世人刮目相看。
    擴展閱讀:高適的詩詞分類
    邊塞詩
    成就。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zhàn)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yè)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邊將的驕奢*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有些贊美不義戰(zhàn)爭、歧視少數(shù)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蠻詩》等,是這類詩歌的糟粕。
    反映民生疾苦的詩
    這些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tǒng)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nóng)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zāi)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一些贊美“良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fā),提倡輕徭薄賦,在當(dāng)時也有一定的進(jìn)步作用。
    諷時傷亂詩
    大抵指斥弊政,對統(tǒng)治者的驕奢*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難二首》等。還有一些詩作于安史亂后,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登百丈峰二首》等。
    詠懷詩
    數(shù)量最多,思想內(nèi)容比較復(fù)雜。像《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jù)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贈崔二》《封丘作》等,抒寫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對現(xiàn)實有所不滿。
    擴展閱讀:詩歌風(fēng)格
    “雄渾悲壯”是高適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zhì)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游俠之氣,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jié)構(gòu)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劃凄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zhàn)士們戰(zhàn)斗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高適在語言風(fēng)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