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原則和策略

字號:

學習古詩詞需要掌握正確的步驟和方法。鑒賞古詩詞要注意作者的寫作手法和主題思想。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原則和策略,歡迎閱讀!
    學習古詩詞方法
    一、結(jié)合注釋,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
    如楊萬里的《初入淮河四絕句》。如果沒有詩下的注釋,我們只認為這是一首寫景的詩。但加上注釋,我們可以判斷出這首詩表面句句在寫景,實則是通過寫景表達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和無奈,對國家統(tǒng)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愿望。
    二、了解詩人的生平。
    如李彌遜的《春日即事》。從字面上看,作者描寫的春日環(huán)境是幽靜凄清的,情緒是低沉的。但問題答到這個層面上還不夠。我們結(jié)合一下詩人的生平可以知道,李彌遜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從中我們獲得的信息是:他政治上從位高權(quán)重到大權(quán)旁落,人情上從門前的車馬喧鬧到門可羅雀。那么這種低沉的情緒即是他政治上失意的落寞和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嘆。
    三、明確意象的象征意義。
    古典詩歌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義,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節(jié)操;牡丹象征富貴;柳象征送別、留戀等。詩人在用到這些意象時,一般都和自身聯(lián)系起來托物言志,這樣,在其固有的象征意義基礎(chǔ)上,再結(jié)合具體的詩作,主旨就不難理解了。
    四、善于發(fā)現(xiàn)“詩眼”。
    一首詩里,詩眼往往體現(xiàn)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顯示全詩的思想。它是詩中能體現(xiàn)事物精神、表現(xiàn)詩人感懷、概括力強的語匯。品詩眼就是抓詩句中精煉傳神的詞語來品味,看它在拓展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的作用。
    五、利用詩歌的結(jié)構(gòu)來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觸景生情的詩,往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的詩,一般是先情后景。了解了詩歌的結(jié)構(gòu),能讓我們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內(nèi)容。
    古詩詞四個原則
    (一)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在“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一段明確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顯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這就表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為主,強調(diào)要有一個對古詩詞記誦的“過程”。有人總結(jié)出誦讀“三感”。第一,讀出語感。第二,讀出情感。第三,讀出美感。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古詩詞教學必須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由扶到放的方式進行。如果不予幫扶,由于字詞、句子以及時代背景、寫作境遇的障礙,反而影響學生閱讀記誦的效率。淡化講解不等于一點都不講,適度的“講”還是必要的。
    (三)注重朗讀指導的原則
    在由扶到放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的是教師的指導。而指導中重要的,就是朗讀的指導。首先,注意重音。其次,注意語調(diào)。第三,注意節(jié)奏。
    “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敝挥型ㄟ^大量的誦讀,細細的體會古詩詞語言的精妙,獨特的韻味,意境的深遠,才能引領(lǐng)學生“品”出古詩詞這一民族獨特文化的“味”。
    (四)借助歷史,還原現(xiàn)場的原則
    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詞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chǎn)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際遇的一種感慨。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還原詩人寫作的場景,要在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后,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lǐng)悟。
    教師要有課程意識,能不斷超越教材,恰如其分地補充、介紹一些與詩歌有關(guān)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消除一些由時代造成的隔閡,讓學生知道在學習古詩時,是有歷史的“東風”可借的。
    古詩詞五條策略
    (一)以情感做引領(lǐng),架起通往文學圣殿的橋梁
    情感是詩的生命,詩歌是以抒發(fā)真實的,帶有普遍性情感為主要特征的文學活動。詩人描寫人、事、物、景時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張。我們要想感受它的思鄉(xiāng)懷人,離愁別緒,憂國傷時,寄情山水等感情。
    要抓詩中的重要字詞句和重要章節(jié),以此為詩眼,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通過“整合同一詩人作品”,讓學生感受詩人借助不同作品抒發(fā)不同情感的魅力。一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二)淡化詩意講解,倡導自主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新課標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lǐng)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自已的情感體驗和思考”,這就要求老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求學生結(jié)合自已過去的生活經(jīng)驗對古詩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在鑒賞過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領(lǐng)悟、體驗和思考。面對不同的古詩詞,學生可以不求甚解,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但首要的還是要誦讀到位。語感是讀出來的。不讀,永遠不能觸及心靈的深處。
    (三)渲染意境,讓學生徜徉在情境交融中
    所謂意境,就是指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而形成的藝術(shù)境界,簡而言之,就是情與景的和諧統(tǒng)一。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要讓學生領(lǐng)悟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我國古典詩詞講究“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求自我在與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蕩而生的某種“情趣”,“神韻”,這就是詩詞的意境美。俗話說“情由境生”,要讓學生跨越時代、民俗、社會和情感的障礙,根據(jù)詩詞的文字信息,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與詩人一起進入意境獲得審美體驗,就要靠教師通過語言、教具、利用多媒體等創(chuàng)設(shè)情境了。
    有些詩詞在表達時作了內(nèi)容上的簡省,形成了“辭斷而意屬”的特點。這些詩歌在意象上往往有跳躍的特點,欣賞這樣的作品時,就應該以想象來連接和補充作品在表面上所形成的空白,使作者感情的線索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
    在品味詩歌時,應抓住詩的留白處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設(shè)意境,將詩中的意象羅列組合成一幅色彩鮮明、形象可感的畫面。以描寫自然景物為主的詩詞,可以抓住詩的色彩、動靜、虛實來聯(lián)想和想象,尤其是色彩在古典詩中是很普遍的,其冷暖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
    (四)強化語言積累,著力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古詩詞積累,強調(diào)閱讀記誦的過程,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xiàn)“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zhì)”的提升。
    (五)加強教師自身修養(yǎng),讓古詩詞學習生活化。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必須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必須練先好內(nèi)功,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要經(jīng)常閱讀古詩詞,增強國學文化素養(yǎng)。從小學教材和《課標》推薦的古詩詞入手,由作者、主題、體裁向廣度延伸,構(gòu)建自己的古詩詞文化板塊。感受古詩詞的文化魅力,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智慧,從而自覺地加強古詩詞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