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課件:《莊子》

字號:

語文課件對大家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我們掌握所學的重點內容,這樣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整理分享的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課件:《莊子》,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生初步了解鯤、鵬是什么樣的動物,了解課文表現(xiàn)了鯤鵬什么樣的情景,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3、學生能夠初步了解“逍遙”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識到要志存高遠。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了解莊子的世間萬物的活動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和束縛。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莊周夢蝶》的寓言故事導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鞓罚迫蛔缘?,不知道自己是莊周。突然夢醒了,卻是僵臥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定有區(qū)別,這就是所說的化為物(指大道時而化為莊周,時而化為蝴蝶)。
    莊周就是這樣的浪漫,這樣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莊周:
    Ppt:莊子名周,戰(zhàn)國宋人。他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稱“老莊”。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今天,我們來學習莊子的《北冥有魚》,《北冥有魚》選自《逍遙游》,介紹逍遙游。
    Ppt:《逍遙游》是《莊子》中的第一篇,在全書中占有特殊地位?!板羞b”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1、學生結合注釋朗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兩遍,然后抽一學生朗讀,教師指正讀音。
    3、全班同學齊讀。
    4、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并提出疑問。
    Ppt:
    句子翻譯: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彩。
    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著旋風環(huán)旋而上幾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BR>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
    學生再讀課文。
    1.文章標題為北冥有魚,后來怎么又寫鳥了?
    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積有幾千里,變成鳥后,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里。說明莊子想像力豐富。
    2.鳥為什么要遷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鳥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種精神的自由。
    3.鯤鵬由北海飛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條件?
    “海運則將徙于南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賞析:“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BR>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fā)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皳簟薄皳弧钡茸謧魃瘛⑸鷦?,讓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和聯(lián)想。
    介紹《莊子》:《莊子》,道家經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對后世文學的發(fā)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5.奔騰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飄揚?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書:萬物有所待——鵬鳥奮飛必須憑借海運和強大的風力。
    水霧塵埃要靠氣息相吹。
    6.在莊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說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動活潑,頗具詩意,寓意雋永,感染力強。
    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什么道理?
    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那么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沒有局限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翻譯:天色深青,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它是高曠遼遠而沒有邊際嗎?說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認識有局限,那龐大而神奇的鵬鳥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狈g: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這個樣子而已。
    莊子給出確定的結論,鵬鳥和人們一樣,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鵬鳥認識也是有局限的啊。
    莊子名言積累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
    節(jié)飲食以養(yǎng)胃,多讀書以養(yǎng)膽。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篇二

     (一)導入
    同學們,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濱,有一對好友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的辯論,這兩個人是——?(莊子和惠子)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書課題)。
     (二)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人物簡介
    (回顧所學)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與孟子同時。戰(zhàn)國時代宋國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說今山東東明縣人),曾任漆園吏。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jù)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惠子(約前370年-前310年),名施,華夏族,戰(zhàn)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家、哲學家,是名家學派的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菔┦呛峡v抗秦的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議齊、魏互尊為王。     
     一詞多義 2. 
     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代詞,它) 其翼若垂天之云(的) ①之
     子固非魚也(副詞,本來) 固不知子矣(連詞,固然、自然) ②固
     3.特殊句式
     (1)判斷句
     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也”表示判斷)
     (2)倒裝句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莊子與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三)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也是如此,他來到濠水之濱,“從容出游”感到快樂,于是感覺“出游從容”的魚兒也快樂。 1.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流露出他怎樣的心境?
     2.根據(jù)文意,說說你對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差異的理解。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tài)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tài)度,將主觀的情意發(fā)揮到外物上。
     你認為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 3. 
     【示例1】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占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點,借偷換概念,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fā)難化解了。
    【示例2】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莊子故意曲解惠子的本意,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guī)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通篇采用對話形式,兩人一句接著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1.精彩的論辯藝術。 (四)品味語言,感受魅力 
    2.指出下面兩個疑問句的語氣的強弱特點和表達效果。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1)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2)
      (1)句是惠子針對莊子知“魚之樂”而發(fā)起的疑問,語氣較輕;
    (2)句是莊子針對惠子的問話的回答,用的是反問的語氣,語氣較強。這句話不從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從反面相對,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