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情節(jié)高度凝練的故事中得到揭示。下面是分享的兒童精彩寓言故事文字版。歡迎閱讀參考!
【三件禮物】
從前,在白查萊城里住著一個寬厚仁慈的王子,他深受臣民的尊重和愛戴。
有十不名一文的窮光蛋起勁地反對這個王子。他鼓起如簧之舌低毀王子。
王子完全清楚,但一直忍著。
最后,王子想起這個人。在一個冬天的夜里,王子的仆人來到這個人的門前,給他帶來一麻袋面粉,一口袋肥皂和一堆糖。
仆人說:“王子送你這些禮物作為紀念?!?BR> 那人洋洋得意。他想這是王子向他表示的敬意,便自傲地去見主教,告訴他王子的行為,他說:“你看不到王子是多么希望與我親善嗎?”
但是主教告訴他說:“??!你是多么孤陋寡聞,他這是打的暗語。面粉是填你空空的肚皮;肥皂是擦洗你骯臟的臉皮;糖是去掉你苦澀的舌頭上的臭味?!?BR> 自那天以后,那人自慚形*。他更恨王子了。但對揭露了王子意圖的主教恨得更厲害。
不過,他從此乖乖地閉上了嘴。
【奉公守法】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立下顯赫的功勛。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
有一次,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田稅,誰知道趙勝的管家蠻橫不講理,就是不肯繳納田稅。趙奢根據(jù)當時的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趙勝手下九個參與鬧事的人。趙勝知道后,大發(fā)脾氣,揚言要殺趙奢。趙奢知道趙勝要殺自己,不但沒有躲避,反而找到趙勝,對他說:“您是趙國王族的貴公子,卻放縱管家違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國家必然衰弱。國家一旦衰弱,其他國家就會來侵犯我們,甚至把我們滅掉。到那個時候,您還能保持現(xiàn)在這樣的富貴嗎?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wěn)定,國家也就強盛起來了。您身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視國家的法令呢?”
趙勝聽了這一番話,知道趙奢是個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趙惠文王面前建議提拔趙奢。趙惠文王聽從了趙勝的建議,任命趙奢為統(tǒng)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從此,趙國的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國庫得到了充實。
【燈草與石頭】
從前,有一戶人家,家里有兄弟倆,哥哥是前娘養(yǎng)的,弟弟是后娘生的。前娘早已去世多年,家里的一切都歸后娘掌管。
不用說,后娘很偏心。她安排哥哥每天到石場挑一擔石頭回來,弟弟呢,每天到草場挑一擔燈草回來。草場與石場比鄰而居,哥哥的辛苦可想而知。剛開始挑擔的時候,弟弟挑上燈草健步如飛,很快就回到家里;哥哥呢,一擔石頭壓到肩上,幾乎將他壓倒,他只能踉踉蹌蹌地往前走,走上幾步,就要放下?lián)有恍]過多久,肩膀就變得又紅又腫,只能換肩再挑……待他筋疲力盡地挑著擔子走進家門時,往往已是深夜了。弟弟呢,早已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連著幾天下來,哥哥的肩膀潰爛化膿,擔子一上肩,疼得鉆心,可只能咬牙忍著,否則,不把擔子挑回家,他連飯都吃不到。
就這樣熬了一段時間后,哥哥的雙肩結(jié)了厚厚的一層繭子,擔子壓上來,不再沉重如山了;他的腳步,也變得從容不迫了。挑上擔子,他甚至可以和弟弟一起往前走了……
有一年夏天,兄弟倆挑著擔子走到大河邊時,忽然狂風大作,天昏地暗,無數(shù)的樹木被狂風連根拔起??蓱z的弟弟,肩上的燈草早已被狂風席卷而去,就連他自己,也立不住腳,踉踉蹌蹌地隨著狂風亂轉(zhuǎn),最終跌進河水淹死了。而哥哥呢,肩上的一擔石頭使他穩(wěn)如泰山,狂風絲毫也奈何不了他。他像平時一樣,挑著擔子一步步地走著,平安地回到了家里……
這是流傳在我家鄉(xiāng)的一個故事。從小到大,我聽過無數(shù)次。年少的時候,每次聽完故事,講故事的人都會點評一番:“你看看后娘不安好心,結(jié)果呢,把自己的兒子給害死了。報應(yīng)啊!”聽故事的小孩子,緊跟著說:“活該!”那時候,我一直覺得這是個因果報應(yīng)的故事,后娘不安好心,自然就不得好報。
成長的歲月里,我一直咀嚼著這個故事,漸漸地,咀嚼出不同的滋味來:故事里的“燈草”與“石頭”分明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生。燈草是輕松的,安逸的,挑在肩上,根本就沒有什么分量,走起路來,自然一路輕松。石頭呢?是沉重的、艱辛的,挑一擔石頭,簡直就像挑一座山,走在路上,自然是步履維艱。但挑著燈草上路,一個人雖說輕松,但雙肩始終也不會有什么力量。也就是說,他的能力始終沒有什么提高。相反,挑著石頭上路,一個人雖說舉步維艱,但在天長日久的磨礪之下,他的力氣會不斷增長,也就是說,他的能力在不斷提高。尋常的生活里,挑燈草的人當然活得輕松,可當災(zāi)難猝然降臨后,他卻不堪一擊;挑石頭的人,平時固然活得沉重,卻能在災(zāi)難里進退自如,最終平安度過。
蕓蕓眾生,盡管生活方式千差萬別,但說到底,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不外乎“燈草”或“石頭”這兩種。在故事里,“燈草”與“石頭”是后娘分配的;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燈草”與“石頭”卻是個人的選擇。有人貪圖安逸,就想挑著“燈草”過一生;有人不畏艱辛,挑起“石頭”上了路。不同的選擇,帶給他們的自然是不同的人生。
而我,一個聽著故事長大的女子,愿意挑擔“石頭”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