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范文(二篇)

字號:

教學論文是教師教學經驗和教學研究成果在寫作上的表現,簡單的說,就是教師將平時教學中的一些經驗或研究進行了總結,并綜合運用綜合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討論。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范文(二篇)》,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
    二年級數學在整個小學階段占有一定重要的位置。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著眼于發(fā)展學生數學能力,通過讓學生多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備教材要“懂、透、化”
    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岸?,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盎?,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皩W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新授課,練習課更加講究方法。新授課中,我們可以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樣討論教學內容,走進小朋友的心里,使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和壓力,使“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在練習課上,利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形式完成練習??梢哉埿∨笥旬斝±蠋焷砼袛嗥渌_;或者通過比賽形式來完成。對于勝出的小組給予紅花或星星等作為獎品,這樣促進學生。
    二、設計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
    二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不算多,接觸社會的范圍也比較窄。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方向與位置”這部分時,我讓學生通過判斷學校的方向,再來判斷教室的方向,后再判斷自己的位置方向,這樣次、一層層地認識,加深對著部分知識的理解。多讓他們實踐,就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是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在小學二年級數學中,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fā)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比绻偸恰皼]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
    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yǎng)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問題、善于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jié)課堂上創(chuàng)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斑€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么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于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范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于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于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于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么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xù)學習。
    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yōu)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由于二年級的學生太小了,滋長能力比較差。所以導致教學工作有一定的難度,但我一定會努力認真的總結、反思,虛心求教,不斷學習,提高自己。
    【篇二】
    解決問題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多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多解決問題,多掌握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路,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智力的目的。
    學生的數學素質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從教學本身來看,解決問題的核心就是要引起學生去思考,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獨立提出探索性或求證性的問題情境,尋找在不同的條件下的各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個意義上,解決問題終的目的是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一、創(chuàng)設情境,獲取信息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以學生為本,能激發(fā)起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的條件和機會,這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讀統計圖表”一課時,可將書中的主題圖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課前讓學生調查本班同學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并將收集的數據以簡潔的方式記錄下來。上課時以統計圖的形式出示同學們收集的數據,引導學生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發(fā)現什么數學信息?由于是全員參與,數據又是學生自己收集的真實數據,所以學生情緒高漲,思維的參與度極強。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周圍,只要用心就會發(fā)現數學問題,從而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在應用題教學中常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不同的訓練。其實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很多,關鍵是學生能否感受到,并找到相應的知識點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教師要啟發(fā)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擺脫習慣方法的干擾;引導學生跳出原來的解題模式。
    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獲得任何知識的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深刻,也容易掌握內在規(guī)律與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空,使學生有較多的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范”。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過河”(混合運算三)時,可讓學生根據知道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如學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需要幾條船?女生需要幾條船?男、女生至少需要幾條船?在這些問題中,前面的三個問題都是已學的一步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確定“男、女生至少需要幾條船?”為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明確了學習目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四、重視變式練習
    練習在培養(yǎng)解答應用題能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練習要合理地組織,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特別是適當安排一些變式練習,對于克服簡單的機械重復,提高解題效率,培養(yǎng)靈活的解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變式練習,很多學生能夠排除應用題中非本質特征的干擾,正確地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和選擇運算方法,求得正確的答案。應用題的變式練習從低年級起就要做一些安排。例如,乘法應用題,第一個已知條件不僅有需做被乘數的,還要有需做乘數的。復合應用題,有些相鄰的兩個已知條件可以進行計算的,也要有些不可以進行計算的,使學生能在真正理解題里的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正確地選配已知數進行計算。
    五、聯系實際,增強應用意識
    用數學是學數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數學學習的終目的是如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打量世界、認識世界,主動去發(fā)現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解決意識的提高與發(fā)展。提高學生問題解決意識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
    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如根據日常購物、學校的操場、花同、教室等相關信息編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應用題,進行講解或練習。這樣的應用題,來源于學生身邊,充滿著生活情趣,學生用自己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興趣。
    如在教學“買文具”時,教師在進行鞏固如在教學“買文具”時,教師在進行鞏固練習時,創(chuàng)設了“模擬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買賣東西”。學生在模擬購物活動中識別商品,會看標價,會拿錢找錢,并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jié)約用錢,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總之,解決問題教學只有遵循兒童的思維特點和思維規(guī)律,并結合問題本身的特點,在教學中做到多實踐、多聯系實際、多形式轉化、多靈活運用、多層次要求,才能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促進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學生才能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