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鴻祚的詩詞 《減字木蘭花?春夜聞隔墻歌吹聲》

字號:

項鴻祚(1798—1835),字蓮生,浙江杭州人,家世巨富而為詞清婉。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有《憶云詞》甲乙丙丁稿。譚獻以之與納蘭性德、蔣春霖三家鼎足,為詞人的代表。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項鴻祚的詩詞,歡迎閱讀!
    《減字木蘭花•春夜聞隔墻歌吹聲》
    清•項鴻祚
    闌珊心緒,醉倚綠琴相伴住。一枕新愁,殘夜花香月滿樓。
    繁笙脆管,吹得錦屏春夢遠。只有垂楊,不放秋千影過墻。
    【賞析】
    項鴻祚生在富貴之家,天生就是一個情種,富有才華,經(jīng)心書院的主講即章太炎的老師譚獻將他與納蘭性德、蔣春霖論為三大家,稱“二百年中,分鼎三足”,為清詞人的代表。這首詞抒寫了一種深深的春愁和感傷。
    “一枕新愁,殘夜花香月滿樓”,殘夜花香,月滿西樓,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然而又透露出深深的凄涼和失意,渲染了詞人內(nèi)心的憂傷和哀愁,照應了詞首的“闌珊心緒”。詞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新愁爬滿了心頭,攪得人難以寧靜。夜已深,人未寐,只有一縷縷花香飄來,想必月光已經(jīng)溢滿了人間。塵世間的笙歌聲還沒有消停,遠遠地傳來,擾亂了詞人的清夢。末句“只有垂楊,不放秋千影過墻”,運用了擬人的藝術手法,寓情于景,流露出對韶光的珍惜之情。這首詞文字細膩,輕柔委婉,情景交融,抒發(fā)了內(nèi)心深沉真摯的愁苦。
    擴展閱讀:項鴻祚的簡介
    項鴻祚(1798~1835),清代詞人。原名繼章,后改名廷紀,字蓮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兩應進士試不第,窮愁而卒,年僅三十八歲。家世業(yè)鹽筴,巨富,至君漸落。鴻祚一生,大似納蘭性德。他與龔自珍同時為“西湖雙杰”。其詞多表現(xiàn)抑郁、感傷之情,著有《憶云詞甲乙丙丁稿》4卷,《補遺》1卷,有光緒癸巳錢塘榆園叢刻本。
    項鴻祚論詞認為:“夫詞者,意內(nèi)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聲,聲分調,亦猶春庚秋蟋,氣至則鳴,不自知其然也?!?《憶云詞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說:“幼有愁癖”,從他的寫作實踐看,他多寫傷心之詞,愁苦之音。如“黃葉聲多,紅塵夢斷,中有檀欒徑??彰鞣e水,詩愁浩蕩千頃”(《湘月》)、“更更更鼓凄涼,翠綃彈淚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幾時流到錢塘”(〔清平樂〕《元夜》),可見一斑。他的詞出入于五代、兩宋之間,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艷、婉轉幽深的特色,與納蘭性德、蔣春霖的詞風較近。譚獻《篋中詞》評為“蕩氣回腸,一波三折”,“幽艷哀斷”。缺點在于題材狹窄,且囿于言愁說恨,風格不夠多樣。朱孝臧《彊村語業(yè)》評:“無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傷心成結習,不辭累德為閑情,茲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說出了項詞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局限所在。
    擴展閱讀:項鴻祚的代表詞作
    【減字木蘭花·春夜聞隔墻歌吹聲】
    闌珊心緒,醉依綠琴相伴祝。一枕新愁,殘夜花香月滿樓。
    繁笙脆管,吹得錦屏春夢遠。只有垂楊,不放秋千影過墻。
    【阮郎歸·吳門寄家書】
    闔閭城下漏聲殘,別愁千萬端。蜀箋書字報平安,燭花和淚彈。
    無一語,只加餐,病時須自寬。早梅庭院夜深寒,月中休倚闌。
    【清平樂·池上納涼】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太常引·客中聞歌】
    杏花開了燕飛忙,正是好春光。偏是好春光,者幾日、風凄雨涼。
    楊枝飄泊,桃根嬌小,獨自個思量。剛待不思量,吹一片、簫聲過墻。
    【水龍吟·秋聲】
    西風已是難聽,如何又著芭蕉雨?泠泠暗起,澌澌漸緊,蕭蕭忽住。
    候館疏碪,高城斷鼓,和成凄楚。想亭皋木落,洞庭波遠,渾不見,愁來處。
    此際頻驚倦旅,夜初長,歸程夢阻。砌蛩自嘆,邊鴻自唳,剪燈誰語?
    莫更傷心,可憐秋到,無聲更苦。滿寒江剩有,黃蘆萬頃,卷離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