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么之花卉為什么愛把葉片伸出窗外

字號:

如果你家中種有觀賞花卉,將它們放在靠近窗戶的地方,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它們的葉片都會朝向窗戶方向生長,仿佛充滿了伸出窗外的渴望。下面是分享的十萬個為什么之花卉為什么愛把葉片伸出窗外。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仙人掌放在計算機旁真能防輻射嗎】
    不少人聽說過仙人掌放在計算機旁邊可以防輻射的說法,這種說法靠譜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計算機輻射。打開計算機機箱,你會發(fā)現(xiàn)里面布滿了主板、CPU、硬盤等各種零件,這些部件都需要通上電才能工作。計算機工作的時候,里面各個部分都有電流通過,還在計算機的周圍產(chǎn)生看不見摸不著的電磁場。這些電磁場向外傳播時就產(chǎn)生了計算機輻射。這些計算機輻射對人體會不會有傷害呢?
    其一,同手機輻射類似,計算機輻射主要是“非電離性輻射”,這類電磁輻射與核電站產(chǎn)生的輻射和能致癌的大劑量X射線輻射不同,它的振動頻率不足以破壞人體細胞內(nèi)的“化學鍵”,不會造成基因變異和癌變。
    其二,計算機輻射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像微波爐一樣的“加熱效應”,但是計算機輻射的強度很低,不及微波爐輻射強度幾十萬分之一,沒有能力給人的身體“加熱”。
    其三,計算機輻射只有在使用的時候會有,計算機關閉之后就會立刻消失,不會有“殘留微?!?。另外,對于計算機輻射值,國內(nèi)國際都有一些相應安全標準,大多數(shù)家用計算機的輻射值遠遠在這些限制以下,即使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我們也大可放心地使用計算機。
    既然計算機輻射對人體來說是比較安全的,包括仙人掌在內(nèi)的各種防護措施也就是多此一舉了。既然坐在計算機旁不需防護措施了,那仙人掌到底有沒有防輻射的功能呢?
    仙人掌雖然外形獨特,其實并沒有任何能力降低輻射或防輻射。計算機的電磁輻射是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場”,不像空氣中飄揚的灰塵。如街邊的樹木能吸收灰塵,卻不能吸收電磁場。輻射在哪個位置強,哪個位置弱,是由輻射源頭決定的,仙人掌從計算機那里接收到的輻射與人體從計算機那里接收到的輻射并沒有多大關系,仙人掌沒辦法幫你分擔、吸走或者屏蔽輻射量。
    對于手機、計算機和其他各種電器,降低輻射的一個辦法就是保持距離。因為輻射的強度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遞減,離計算機50厘米的位置受到的輻射量只有距離10厘米位置的1/25。因此,只要不離計算機太近,就完全不用擔心輻射的問題了。
    在計算機旁擺放一盆仙人掌,綠化環(huán)境,增添情趣,讓人心曠神怡,緩解一下工作疲勞是有好處的,但是防輻射就實在是“強仙人掌所難”了。
    【為什么牽?;ㄉL總是右旋而上】
    牽牛花又叫喇叭花,是一種大家都很熟悉的植物。它有一根又細又長的莖,看上去非常瘦弱,必須依靠纏繞在其他物體上才能向上生長。如果你能仔細觀察的話,看看它纏繞在竹竿上的細莖,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牽?;ǘ际茄刂槙r針方向(右旋)向上攀爬的,而另一種纏繞植物蛇麻藤則恰恰相反,它是以逆時針方向(左旋)朝上生長的。這是為什么?這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卻很難回答。
    雖然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已經(jīng)有科學家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假設。科學家推測說,我們地球上纏繞植物的祖先,一類生長在北半球,另一類生長在南半球,植物為了獲取更多的陽光而跟蹤東升西落的太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兩種相反的旋轉(zhuǎn)方式。如果這種說法正確的話,一些起源于赤道附近的纏繞植物,就不可能有固定的纏繞方向。后來,科學家真的發(fā)現(xiàn)了左右都能旋轉(zhuǎn)生長的中性植物,它的起源地就在阿根廷的赤道地區(qū)。
    【花卉為什么愛把葉片伸出窗外】
    如果你家中種有觀賞花卉,將它們放在靠近窗戶的地方,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它們的葉片都會朝向窗戶方向生長,仿佛充滿了伸出窗外的渴望。解釋這個現(xiàn)象似乎并不困難,因為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有了充足的陽光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如果將窗外和室內(nèi)相比,植物當然選擇前者,因為在窗外才能沐浴到更多的陽光。可是,植物的葉片不像人的手可以隨意運動,那么,究竟由誰來幫助植物葉片去追求陽光?這個問題就要科學家來回答了。
    很早以前,進化論先驅(qū)達爾文就已經(jīng)注意到,當室內(nèi)植物的幼苗破土而出時,都朝著透光的玻璃窗那邊傾斜,他覺得植物體內(nèi)也許有什么東西在控制著植物的向光運動。根據(jù)直覺,達爾文認為這東西可能在植物頂芽附近,于是,他就把幼苗的頂芽削去一塊,結(jié)果情況完全變了。幼苗雖然還繼續(xù)朝上生長,但再也不會傾斜于陽光相對充足的窗戶了。這個實驗使達爾文相信,肯定有一種神奇的物質(zhì)在操縱植物的生長方向。很可惜,在當時的研究條件下,還沒等達爾文發(fā)現(xiàn)這種物質(zhì),他就與世長辭了。
    直到1928年,荷蘭裔美籍植物生理學家溫特終于發(fā)現(xiàn)了這種神奇的物質(zhì)。溫特設計了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實驗。他使植物的胚芽鞘一面受到光照,另一面對著黑暗,結(jié)果胚芽鞘的生長發(fā)生了有趣的變化,漸漸朝著有光照的方向彎曲。接下來,溫特開始對胚芽鞘內(nèi)的物質(zhì)進行了全面分析,終于分離出一種化合物,它就是現(xiàn)在大名鼎鼎的植物生長素。再通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生長素具有促使植物生長的功能。當胚芽鞘受到光照時,生長素就像害怕明亮的小家伙,紛紛躲藏到遮陰的那一側(cè)。隨著生長素越來越多地聚集于遮陰一側(cè),使這一側(cè)的生長速度大大加快,而受光一側(cè)因為缺少生長素而生長緩慢,結(jié)果導致了胚芽鞘的彎曲生長。于是溫特認為,植物莖或葉片的向光性彎曲生長,是生長素在組織內(nèi)的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現(xiàn)在終于搞清楚了,室內(nèi)花卉愛把葉片伸出窗外,原來是受到了生長素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