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代表古詩《移家別湖上亭》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這首詩作于搬家時,抒寫對故居一草一木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下面是分享的戎昱代表古詩《移家別湖上亭》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移家別湖上亭》
    唐代: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譯文】
    春風駘蕩,景色宜人,我來辭別往日最喜愛的湖上亭。微風中,亭邊柳條、藤蔓輕盈招展,仿佛是伸出無數多情的手臂牽扯我的衣襟,不讓我離去。
    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牽,不勝留戀;住了這么久了,亭邊柳樹枝頭的黃鶯,也跟我是老相識了。在這即將分離的時刻,別情依依,鳴聲悠悠,動人心弦,使人久久難于平靜。
    【賞析】
    這首詩作于搬家時,抒寫對故居一草一木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
    詩人采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創(chuàng)造了這一童話般的意境。詩中的一切,無不具有生命,帶有情感。這是因為戎昱對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與柳條、藤蔓、黃鶯作別,柳條、藤蔓、黃鶯也象他一樣無限癡情,難舍難分。他視花鳥為摯友,達到了物我交融、彼此兩忘的地步,故能憂樂與共,靈犀相通,發(fā)而為詩,才能出語如此天真,詩趣這般盎然。
    這首詩的用字,非常講究情味。用“系”字抒寫不忍離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條、藤蔓修長的特點,又寫出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又符合春日和風拂拂的情景,表現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讓人聯(lián)想到離別的眼淚。這種擬人化的寫法也被后人廣泛采用?!疤洹弊旨戎更S鶯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也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辭別時離人傷心的啼哭。一個“啼”字,兼言情景兩面,而且體物傳神,似有無窮筆力,正是斫輪老手的高妙之處。
    擴展閱讀:戎昱詩詞
    《至京兆尹李鑾》
    山上青松陌上塵,云泥豈合得相親。
    世路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戎昱年輕時風流瀟灑,器宇不凡,很有文采,京兆尹李鑾很賞識他,希望他做自己的幕僚,并想把女兒嫁給他,只不過李鑾嫌他的姓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戎族同字,心里不是很喜歡,他希望戎昱改一下姓氏,婚事便可定下來,戎昱知道后寫下這首詩,既是對李鑾的感謝,又申明不愿因婚事而易姓的想法。其中,“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是流轉一時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