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包含了課文中的所有內(nèi)容以及該課文的寓意??扇嫣嵘⒆觽儗τ谡Z文的興趣。課件是根據(jù)教學(xué)大綱的要求,經(jīng)過教學(xué)目標確定,教學(xué)內(nèi)容和任務(wù)分析,教學(xué)活動結(jié)構(gòu)及界面設(shè)計等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的。下面是整理分享的語文課件:《再別康橋》,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教學(xué)目的】
1、引導(dǎo)學(xué)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fēng)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dǎo)學(xué)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xué)重難點】
1、詩情的領(lǐng)悟是難點與教學(xué)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xué)步驟】
一、#課件# #語文課件:《再別康橋》#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蓖醪g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崩畎椎摹顿浲魝悺罚骸袄畎壮酥蹖⒂?,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那么現(xiàn)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來學(xué)習(x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lǐng)略一下現(xiàn)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zhuǎn)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xué)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nèi)心。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xué),并于同年應(yīng)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xué),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xué),攻讀博士學(xué)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教授,經(jīng)常發(fā)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jié)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xué)任教授,1930年秋,應(yīng)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xué)任教授。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fēng)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jié)和諧、意境優(yōu)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1931年11月19日,他搭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扒那牡奈易吡?,/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彼娴幕饕黄霸撇省保瑫r年僅36歲。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但他這次重游康橋的時間,卻是在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是在英國哲學(xué)家伯特蘭·羅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通知,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一個人懷著砰砰直跳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他的英國朋友的。因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jié)識過許多英國朋友,故對此常懷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遺憾的是,因他事先沒有聯(lián)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里靜靜地等待著他。于是,他一個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經(jīng)生活過的每一塊地方、每一個角落,靜靜地散起步來,那過去的一幕幕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xiàn)…由于他當時比較忙,又趕著到達廷頓莊去會見另一位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的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zhí)筆,記下了這次重運康轎的切身感受。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xué)生讀,再用范讀,學(xué)生能找出差距
四、教師分章節(jié)賞析詩歌
方式:學(xué)生自己找出喜歡的一句或一節(jié)詩歌,賞析,老師點撥并進行朗讀指導(dǎo)。
第一節(jié):三個“輕輕地”: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jié)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輕柔纏綿的抒情基調(diào)。借代
第二節(jié):新娘:對康橋的無限喜愛與眷戀。艷影:不僅蕩漾在水中,也蕩漾在詩人心中。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暗喻;
第三節(jié):招搖:康橋?qū)υ娙说臍g迎。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擬人
板書:康橋互相依戀甘心:詩人對康橋的依戀詩人。
第四節(jié):潭:拜倫潭。在康橋的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游玩。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富有詩意。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fēng)光中。移就、夸張;
第五節(jié):詩人似乎已經(jīng)忘記他要離別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尋“彩虹般的夢”,游玩到很晚才歸來,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李清照也曾有詩句“興盡晚回舟”,可見詩人非??鞓贰w途中看見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見詩人快樂到極點。照應(yīng)開頭;
第六節(jié):詩人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想到要和康橋離別,詩人情緒低落下來,只能悄悄吹奏”別離的笙蕭”,在沉默中體會離別的滋味。連康橋的夏蟲也似乎感受到了離別的不舍,也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fù)歸和沉浸于寂然。此時無聲勝有聲。暗喻、擬人、移情;
板書:沉默康橋
第七節(jié):“悄悄地”表明詩人不愿也不舍破壞心愛的康橋的氛圍和情境。
“不帶走一片云彩”:詩人既不愿破壞康橋的完整,也寫出了詩人的瀟灑。
美麗康橋,讓詩人情不自禁喜歡上它,也恰恰由于詩人心中充滿愛意,康橋才在詩人眼里顯得更加秀麗。以至詩人說出:“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秀麗的一條水?!保ā段宜赖目禈颉罚└_頭呼應(yīng)。“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jié)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xiàn)了出來。
但盡管詩人非常喜歡康橋,他還是“不帶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纏綿又瀟灑。重疊復(fù)唱。
板書:再別康橋——纏綿而瀟灑
五、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jié)合而形成意象)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耙磺芯罢Z皆情語?!保ㄇ濉ね鯂S)
2、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我們重點鑒賞“柳”這個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梢?,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柳永《雨霖鈴》)
六、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節(jié)、錯落排列、字數(shù)相近、回環(huán)呼應(yīng)——建筑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fēng)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焙笠还?jié)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huán)對應(yīng)。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huán)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jié)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jié),每一節(jié)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shù)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jié)押韻,逐節(jié)換韻,追求音節(jié)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fù)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jié)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jié)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jié)與首節(jié)句式相似,遙相呼應(yīng),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jié),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jié)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jié)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yōu)美的節(jié)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xué)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jié)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xiàn)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jié)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xiàn)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gòu)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jié),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tài)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xiàn)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tài)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八、結(jié)語
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鉆石,不,鉆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么,《再別康橋》像什么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么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九、布置作業(yè)。
★就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的意象寫一段賞析文章。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fēng)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甜蜜的憂愁——
——沙揚娜拉!
★以“尋找自我生命的康橋”為題寫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
《再別康橋》賞析
輕吟漫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將會陶醉在那注入了純情的一個個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別的一段思緒和一步幾回頭、欲別不能的纏綿情誼。
情如云飄逸?!拜p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眱?yōu)美的旋律,抒寫出詩人飄逸灑脫的風(fēng)度。四句中用了三個“輕輕的”,幻覺到詩人已經(jīng)離開地面輕飛慢舞起來;一“來”一“走”的短暫時間中,突出了一個“別”字。古往今來,文人的別離都是銷魂斷腸的,徐志摩總想借助輕松的語言來承載沉重的心情。因此,詩一開頭,就讓這種情如云一般飄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實實在在;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這是作者精心挑選的第一個意象“云彩”所蘊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細。柳是中國詩歌中傳統(tǒng)的意象,詩人之所以鐘愛它,一是取諧音“留”,即對別離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長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卻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痹娙说倪@一幻影,既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憶,也是對如歌青春的喚回;既是甜蜜愛情的再現(xiàn),也是對過去愛情的懷念。作者重返康橋應(yīng)該說是快樂并痛苦著的??鞓返氖强梢栽诳禈?qū)?,尋找青春、理想、愛情之夢,“撐一支長篙”,到康河中“尋夢”,尋到了滿滿的“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是何等暢快,何等愜意!接著,筆鋒一轉(zhuǎn),“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連“今晚的康橋”也沉默。本該高歌一曲,快樂快樂,反而寂靜得只能聽心跳,這是何等郁悶,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敝胤倒实?,“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理想破滅,愛情受挫。這情感如柳枝柔軟脆弱,感觸似柳葉細膩深沉。
情如水清爽。詩中用得多的一個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鏡,包容著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艷影”,蕩漾在詩人心頭,也蕩漾在讀者心頭,榆陰下的潭水,“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只有心清如水,才寫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風(fēng),沒有深情的水的撫摸,“軟泥上的青荇”怎會“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因為這水的多情撫慰,詩人竟然“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對康橋的情確如水一樣清澈!
【篇二】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作者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2、反復(fù)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xué)重難點
學(xué)習(xí)重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學(xué)習(xí)難點
理解詩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諦。
教學(xué)工具
多媒體
教學(xué)過程
背景介紹: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詩哲等,新月詩派代表詩人。曾留學(xué)美、英。“唯愛而生,為愛而死”是他一生的寫照。
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學(xué)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xué),并于同年應(yīng)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國留學(xué),1920年赴英國留學(xué),就讀于劍橋大學(xué),攻讀博士學(xué)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婚,同年8年離別劍橋起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戈爾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jié)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xué)任教授。1930年秋,應(yīng)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xué)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間疲于奔命,但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名人評說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chǔ)。”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他就是為著他單純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個富有浪漫主義的詩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愛。徐志摩一向?qū)矍榉钊羯衩鳎J為是一切動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經(jīng)說過“生命之所在,就是為了愛”。
一是美。他的詩歌有三美的追求: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
作品簡介
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我敢說,康河是世上美的一條水!
康橋情結(jié)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游學(xué)于康橋。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離開康橋返國時寫下了《康橋,再會吧!》一詩。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再別康橋》這首傳世之作。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詩作大意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fā)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在詩中,詩人將自已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煉的詩句中,溶化到一個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中
全詩感情線索
第一節(jié):透露難分難舍的離情,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diào);
第二~五節(jié):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六七節(jié):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低落下來;
“一切景語皆情語”
詩人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對康橋?qū)δ感5木鞈俨簧嶂椋?BR> 明確:云彩、金柳、青荇、虹、星輝等自然景物。
構(gòu)成了一幅怎么樣的畫面?(營造了怎么的意境?)
寧靜清麗幽美迷人靜謐幽美
詩人第二天就要離校遠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這熟悉的環(huán)境中,一股依依不舍之情不禁襲上心頭。
悄悄地,不愿驚動母校,不愿打破母校的寧靜與和諧。
奠定下難分難舍的感情基調(diào)。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詩人把目光投向康河兩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么的熟悉,火紅的夕陽為它鍍上了一層金色,多象一位秀發(fā)飄逸、風(fēng)姿綽約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里也投影在詩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層層的漣漪,面對如此美景,詩人怎能不著迷,怎能不動情?
比喻,將夕陽中的柳樹比作新娘,形象地寫出了河畔柳樹在夕陽籠罩下嫵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極度迷戀。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再看看軟泥上的翠綠的水草,它們似乎揮舞著綠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熱情致意,它們能與這里的白云藍天、綠樹黃花、和風(fēng)柔波、霞光橋影長相廝守,是多么的幸福,難怪詩人甘心作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對這里美景的喜愛之情、愿與自然融為一體之意溢于言表。
擬人手法,化無情為有情,青荇似在向詩人招手,表示歡迎。這種移情的手法,寫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與熱烈的愛戀。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詩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陰下的河面:浮藻間,蕩漾著絢麗的晚霞,波光瀲滟,水天一色,亦真亦幻,如歌似夢,怎不讓人心動神搖,如癡如醉!
比喻,寫出了潭水之靜美,表達了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
夢:暗喻詩人當時美好的理想與愿望。
詩人乘興撐一支長篙,蕩一葉小舟,披著滿天星光,向青草更青處慢溯,去追尋過去的歡樂。星漢燦爛,星光點點,詩人忘情在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聲高歌,抒發(fā)難以言表的喜悅之情。
尋夢?撐一支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對過去留學(xué)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過去的康橋生活和無限留戀之情。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比喻:將離別時的沉默比作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表現(xiàn)出離別時的低落與抑郁的情懷。
高潮詩節(jié):此時由夢境拉回現(xiàn)實,別情幽幽,離情重重。
這個高潮以情緒的低落和基調(diào)的抑郁作為標志。唯其如此,才能表達詩人對母校的離情。
也許是報時的鐘聲驚醒了詩人,猛然間回到了現(xiàn)實中,意識到康河的一切將離他遠去,怎不讓人黯然神傷,那還有閑情逸致唱歌?連往日鳴噪的夏蟲也默然無聲,也似乎感覺到這位昔日常客此時沉重的心情。還有那熟悉的康橋仿佛也沉浸在這濃濃的離愁別緒之中。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形成首尾呼應(yīng),通過詞句的變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兩句比開頭更為精妙。運用了夸張的,表露不愿打擾母校的赤子情懷。在悄悄與輕輕中將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帶著難以割舍的眷戀,我們的詩人走了!揮一揮衣袖,別了,康橋!別了,云彩!我們的詩人走了,沒帶走一片云彩,只帶著傷感的無奈和決絕!
金柳
行蹤:
游康河
來康橋
尋好夢
別康橋
青荇
潭水
脈絡(luò)小結(jié)
情感:
依戀
愛慕向往
快樂
惆悵
進一步品讀欣賞詩歌之美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
四行一節(jié)、錯落排列、字數(shù)相近、回環(huán)呼應(yīng)。
其二美在語言,即音樂美:
節(jié)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繪畫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輝等。
比較探異:《再別康橋》與傳統(tǒng)寫離別的詩歌有什么特別新穎之處?
1、離別的對象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云彩”。如: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營造的氣氛輕松。一般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huán)境,這樣增加一份飄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如: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3、意象的選擇新穎。
詩人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物,這樣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寫作特色
l1。構(gòu)思別致,不流于淺露(情感美)
1。2。色彩鮮明,具有流動感(畫面美)
l3。富有節(jié)奏感,旋律回蕩。(音韻美)
l4。詩行有變化,但又相對整齊。(建筑美)
1。5。表現(xiàn)了對于個性自由的追求,顯示了“五四”民主精神。
總結(jié)
《再別康橋》作為一首離別詩,以其輕靈飄逸的情感和優(yōu)美的康橋景物以及這首詩的完美的形式,顯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個性,也成了中國20世紀一首為出色的離別詩。
課后小結(jié)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風(fēng)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禈颍磩?,英國劍橋大學(xué)所在地??禈虻囊磺校缇徒o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_啟了詩人的性
課后習(xí)題
1。填空。
新月社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新詩團體。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體詩歌在五四新文學(xué)運動中取得一定地位后,他們不滿足于新詩的自由散漫,努力追求新的格律。聞一多先生就主張新格律詩要保持整齊的外形,講究音節(jié)和押韻,講究詩的辭藻,建立了______________的新格律詩理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2。按照下面句子的修辭手法。仿寫兩句話。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②.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3。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開頭一節(jié)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yōu)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贊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節(jié),詩人用“金柳”“艷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fā)眷戀之情。
C.第五、六兩節(jié),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zhuǎn)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接著跌落回離別的現(xiàn)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末一節(jié),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jié)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jié)遙相呼應(yīng),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郁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這首詩像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著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回環(huán)往復(fù),一唱三嘆,余音裊裊。
B.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艷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jié)構(gòu),每節(jié)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gòu)成,勻稱,和諧,于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這首詩極好地體現(xiàn)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xué)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的表達。
【教學(xué)目的】
1、引導(dǎo)學(xué)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fēng)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dǎo)學(xué)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xué)重難點】
1、詩情的領(lǐng)悟是難點與教學(xué)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xué)步驟】
一、#課件# #語文課件:《再別康橋》#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蓖醪g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崩畎椎摹顿浲魝悺罚骸袄畎壮酥蹖⒂?,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那么現(xiàn)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來學(xué)習(x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lǐng)略一下現(xiàn)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zhuǎn)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xué)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nèi)心。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xué),并于同年應(yīng)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xué),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xué),攻讀博士學(xué)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教授,經(jīng)常發(fā)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jié)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xué)任教授,1930年秋,應(yīng)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xué)任教授。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fēng)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jié)和諧、意境優(yōu)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1931年11月19日,他搭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扒那牡奈易吡?,/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彼娴幕饕黄霸撇省保瑫r年僅36歲。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但他這次重游康橋的時間,卻是在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是在英國哲學(xué)家伯特蘭·羅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通知,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一個人懷著砰砰直跳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他的英國朋友的。因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jié)識過許多英國朋友,故對此常懷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遺憾的是,因他事先沒有聯(lián)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里靜靜地等待著他。于是,他一個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經(jīng)生活過的每一塊地方、每一個角落,靜靜地散起步來,那過去的一幕幕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xiàn)…由于他當時比較忙,又趕著到達廷頓莊去會見另一位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的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zhí)筆,記下了這次重運康轎的切身感受。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xué)生讀,再用范讀,學(xué)生能找出差距
四、教師分章節(jié)賞析詩歌
方式:學(xué)生自己找出喜歡的一句或一節(jié)詩歌,賞析,老師點撥并進行朗讀指導(dǎo)。
第一節(jié):三個“輕輕地”: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jié)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輕柔纏綿的抒情基調(diào)。借代
第二節(jié):新娘:對康橋的無限喜愛與眷戀。艷影:不僅蕩漾在水中,也蕩漾在詩人心中。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暗喻;
第三節(jié):招搖:康橋?qū)υ娙说臍g迎。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擬人
板書:康橋互相依戀甘心:詩人對康橋的依戀詩人。
第四節(jié):潭:拜倫潭。在康橋的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游玩。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富有詩意。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fēng)光中。移就、夸張;
第五節(jié):詩人似乎已經(jīng)忘記他要離別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尋“彩虹般的夢”,游玩到很晚才歸來,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李清照也曾有詩句“興盡晚回舟”,可見詩人非??鞓贰w途中看見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見詩人快樂到極點。照應(yīng)開頭;
第六節(jié):詩人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想到要和康橋離別,詩人情緒低落下來,只能悄悄吹奏”別離的笙蕭”,在沉默中體會離別的滋味。連康橋的夏蟲也似乎感受到了離別的不舍,也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fù)歸和沉浸于寂然。此時無聲勝有聲。暗喻、擬人、移情;
板書:沉默康橋
第七節(jié):“悄悄地”表明詩人不愿也不舍破壞心愛的康橋的氛圍和情境。
“不帶走一片云彩”:詩人既不愿破壞康橋的完整,也寫出了詩人的瀟灑。
美麗康橋,讓詩人情不自禁喜歡上它,也恰恰由于詩人心中充滿愛意,康橋才在詩人眼里顯得更加秀麗。以至詩人說出:“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秀麗的一條水?!保ā段宜赖目禈颉罚└_頭呼應(yīng)。“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jié)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xiàn)了出來。
但盡管詩人非常喜歡康橋,他還是“不帶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纏綿又瀟灑。重疊復(fù)唱。
板書:再別康橋——纏綿而瀟灑
五、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jié)合而形成意象)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耙磺芯罢Z皆情語?!保ㄇ濉ね鯂S)
2、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我們重點鑒賞“柳”這個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梢?,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柳永《雨霖鈴》)
六、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節(jié)、錯落排列、字數(shù)相近、回環(huán)呼應(yīng)——建筑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fēng)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焙笠还?jié)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huán)對應(yīng)。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huán)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jié)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jié),每一節(jié)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shù)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jié)押韻,逐節(jié)換韻,追求音節(jié)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fù)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jié)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jié)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jié)與首節(jié)句式相似,遙相呼應(yīng),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jié),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jié)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jié)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yōu)美的節(jié)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xué)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jié)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xiàn)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jié)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xiàn)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gòu)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jié),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tài)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xiàn)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tài)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八、結(jié)語
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鉆石,不,鉆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么,《再別康橋》像什么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么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九、布置作業(yè)。
★就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的意象寫一段賞析文章。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fēng)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甜蜜的憂愁——
——沙揚娜拉!
★以“尋找自我生命的康橋”為題寫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
《再別康橋》賞析
輕吟漫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將會陶醉在那注入了純情的一個個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別的一段思緒和一步幾回頭、欲別不能的纏綿情誼。
情如云飄逸?!拜p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眱?yōu)美的旋律,抒寫出詩人飄逸灑脫的風(fēng)度。四句中用了三個“輕輕的”,幻覺到詩人已經(jīng)離開地面輕飛慢舞起來;一“來”一“走”的短暫時間中,突出了一個“別”字。古往今來,文人的別離都是銷魂斷腸的,徐志摩總想借助輕松的語言來承載沉重的心情。因此,詩一開頭,就讓這種情如云一般飄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實實在在;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這是作者精心挑選的第一個意象“云彩”所蘊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細。柳是中國詩歌中傳統(tǒng)的意象,詩人之所以鐘愛它,一是取諧音“留”,即對別離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長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卻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痹娙说倪@一幻影,既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憶,也是對如歌青春的喚回;既是甜蜜愛情的再現(xiàn),也是對過去愛情的懷念。作者重返康橋應(yīng)該說是快樂并痛苦著的??鞓返氖强梢栽诳禈?qū)?,尋找青春、理想、愛情之夢,“撐一支長篙”,到康河中“尋夢”,尋到了滿滿的“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是何等暢快,何等愜意!接著,筆鋒一轉(zhuǎn),“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連“今晚的康橋”也沉默。本該高歌一曲,快樂快樂,反而寂靜得只能聽心跳,這是何等郁悶,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敝胤倒实?,“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理想破滅,愛情受挫。這情感如柳枝柔軟脆弱,感觸似柳葉細膩深沉。
情如水清爽。詩中用得多的一個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鏡,包容著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艷影”,蕩漾在詩人心頭,也蕩漾在讀者心頭,榆陰下的潭水,“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只有心清如水,才寫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風(fēng),沒有深情的水的撫摸,“軟泥上的青荇”怎會“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因為這水的多情撫慰,詩人竟然“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對康橋的情確如水一樣清澈!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作者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2、反復(fù)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xué)重難點
學(xué)習(xí)重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學(xué)習(xí)難點
理解詩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諦。
教學(xué)工具
多媒體
教學(xué)過程
背景介紹: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詩哲等,新月詩派代表詩人。曾留學(xué)美、英。“唯愛而生,為愛而死”是他一生的寫照。
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學(xué)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xué),并于同年應(yīng)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國留學(xué),1920年赴英國留學(xué),就讀于劍橋大學(xué),攻讀博士學(xué)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婚,同年8年離別劍橋起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戈爾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jié)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xué)任教授。1930年秋,應(yīng)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xué)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間疲于奔命,但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名人評說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chǔ)。”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他就是為著他單純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個富有浪漫主義的詩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愛。徐志摩一向?qū)矍榉钊羯衩鳎J為是一切動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經(jīng)說過“生命之所在,就是為了愛”。
一是美。他的詩歌有三美的追求: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
作品簡介
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我敢說,康河是世上美的一條水!
康橋情結(jié)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游學(xué)于康橋。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離開康橋返國時寫下了《康橋,再會吧!》一詩。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再別康橋》這首傳世之作。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詩作大意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fā)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在詩中,詩人將自已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煉的詩句中,溶化到一個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中
全詩感情線索
第一節(jié):透露難分難舍的離情,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diào);
第二~五節(jié):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六七節(jié):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低落下來;
“一切景語皆情語”
詩人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對康橋?qū)δ感5木鞈俨簧嶂椋?BR> 明確:云彩、金柳、青荇、虹、星輝等自然景物。
構(gòu)成了一幅怎么樣的畫面?(營造了怎么的意境?)
寧靜清麗幽美迷人靜謐幽美
詩人第二天就要離校遠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這熟悉的環(huán)境中,一股依依不舍之情不禁襲上心頭。
悄悄地,不愿驚動母校,不愿打破母校的寧靜與和諧。
奠定下難分難舍的感情基調(diào)。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詩人把目光投向康河兩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么的熟悉,火紅的夕陽為它鍍上了一層金色,多象一位秀發(fā)飄逸、風(fēng)姿綽約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里也投影在詩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層層的漣漪,面對如此美景,詩人怎能不著迷,怎能不動情?
比喻,將夕陽中的柳樹比作新娘,形象地寫出了河畔柳樹在夕陽籠罩下嫵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極度迷戀。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再看看軟泥上的翠綠的水草,它們似乎揮舞著綠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熱情致意,它們能與這里的白云藍天、綠樹黃花、和風(fēng)柔波、霞光橋影長相廝守,是多么的幸福,難怪詩人甘心作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對這里美景的喜愛之情、愿與自然融為一體之意溢于言表。
擬人手法,化無情為有情,青荇似在向詩人招手,表示歡迎。這種移情的手法,寫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與熱烈的愛戀。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詩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陰下的河面:浮藻間,蕩漾著絢麗的晚霞,波光瀲滟,水天一色,亦真亦幻,如歌似夢,怎不讓人心動神搖,如癡如醉!
比喻,寫出了潭水之靜美,表達了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
夢:暗喻詩人當時美好的理想與愿望。
詩人乘興撐一支長篙,蕩一葉小舟,披著滿天星光,向青草更青處慢溯,去追尋過去的歡樂。星漢燦爛,星光點點,詩人忘情在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聲高歌,抒發(fā)難以言表的喜悅之情。
尋夢?撐一支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對過去留學(xué)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過去的康橋生活和無限留戀之情。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比喻:將離別時的沉默比作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表現(xiàn)出離別時的低落與抑郁的情懷。
高潮詩節(jié):此時由夢境拉回現(xiàn)實,別情幽幽,離情重重。
這個高潮以情緒的低落和基調(diào)的抑郁作為標志。唯其如此,才能表達詩人對母校的離情。
也許是報時的鐘聲驚醒了詩人,猛然間回到了現(xiàn)實中,意識到康河的一切將離他遠去,怎不讓人黯然神傷,那還有閑情逸致唱歌?連往日鳴噪的夏蟲也默然無聲,也似乎感覺到這位昔日常客此時沉重的心情。還有那熟悉的康橋仿佛也沉浸在這濃濃的離愁別緒之中。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形成首尾呼應(yīng),通過詞句的變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兩句比開頭更為精妙。運用了夸張的,表露不愿打擾母校的赤子情懷。在悄悄與輕輕中將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帶著難以割舍的眷戀,我們的詩人走了!揮一揮衣袖,別了,康橋!別了,云彩!我們的詩人走了,沒帶走一片云彩,只帶著傷感的無奈和決絕!
金柳
行蹤:
游康河
來康橋
尋好夢
別康橋
青荇
潭水
脈絡(luò)小結(jié)
情感:
依戀
愛慕向往
快樂
惆悵
進一步品讀欣賞詩歌之美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
四行一節(jié)、錯落排列、字數(shù)相近、回環(huán)呼應(yīng)。
其二美在語言,即音樂美:
節(jié)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繪畫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輝等。
比較探異:《再別康橋》與傳統(tǒng)寫離別的詩歌有什么特別新穎之處?
1、離別的對象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云彩”。如: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營造的氣氛輕松。一般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huán)境,這樣增加一份飄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如: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3、意象的選擇新穎。
詩人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物,這樣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寫作特色
l1。構(gòu)思別致,不流于淺露(情感美)
1。2。色彩鮮明,具有流動感(畫面美)
l3。富有節(jié)奏感,旋律回蕩。(音韻美)
l4。詩行有變化,但又相對整齊。(建筑美)
1。5。表現(xiàn)了對于個性自由的追求,顯示了“五四”民主精神。
總結(jié)
《再別康橋》作為一首離別詩,以其輕靈飄逸的情感和優(yōu)美的康橋景物以及這首詩的完美的形式,顯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個性,也成了中國20世紀一首為出色的離別詩。
課后小結(jié)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風(fēng)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禈颍磩?,英國劍橋大學(xué)所在地??禈虻囊磺校缇徒o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_啟了詩人的性
課后習(xí)題
1。填空。
新月社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新詩團體。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體詩歌在五四新文學(xué)運動中取得一定地位后,他們不滿足于新詩的自由散漫,努力追求新的格律。聞一多先生就主張新格律詩要保持整齊的外形,講究音節(jié)和押韻,講究詩的辭藻,建立了______________的新格律詩理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2。按照下面句子的修辭手法。仿寫兩句話。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②.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3。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開頭一節(jié)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yōu)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贊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節(jié),詩人用“金柳”“艷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fā)眷戀之情。
C.第五、六兩節(jié),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zhuǎn)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接著跌落回離別的現(xiàn)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末一節(jié),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jié)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jié)遙相呼應(yīng),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郁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這首詩像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著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回環(huán)往復(fù),一唱三嘆,余音裊裊。
B.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艷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jié)構(gòu),每節(jié)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gòu)成,勻稱,和諧,于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這首詩極好地體現(xiàn)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xué)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