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蘇軾《西江月·重九》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蘇軾(1037年1月8日,一說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下面是分享的宋詞:蘇軾《西江月·重九》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西江月·重九》
    宋代:蘇軾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凄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譯文】
    樓外點點細雨飄灑,映得江上煙雨重重。遙記起當年,在東徐相會戲馬,看今天,我獨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涼。
    不要怨恨黃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邊女子。酒興闌珊,無須看那茱萸,古今事不過在俯仰之間而已。
    【賞析】
    該詞上片寫別情,開頭兩句寫景由近及遠:“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边@兩句詞行文結(jié)構(gòu)上的整齊對仗,也為這首詞的意境鋪開增加了無限的美感。然而,空間上的開闊卻和時間上的收縮不同,后兩句詞人開始交代事件:“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凄涼南浦。”這兩句應(yīng)題說明了送別一事,通過時間上由遠及近的對比,借“當年”徐州聚會的熱鬧氣氛與“今日”送別友人的凄清情景作比較,更表現(xiàn)出作者當時的寂寞和失落的悲涼心情。
    上片營造出的詞人送別友人時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與徐君猷的感情之深,于是下片起韻先說道:“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边@兩句詞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語,他深知朋友還不想離去,重陽節(jié)后菊花就快開放了,但是由于離別兩人無法共賞秋菊,這便是“恨”的由來。此時的詞人已經(jīng)不似過去那樣對離別傷感斷腸,歷經(jīng)人世風霜和厄運的蘇東坡此時已經(jīng)可以笑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和仕途上的沉浮進退。人的一生就在俯仰之間,醉酒當歌,及時行樂,這才是把握與朋友短暫相聚的辦法。所以詞人一個“莫恨”便打消了“凄涼南浦”的婉約惆悵,“黃花未吐”“紅粉相扶”兩處相應(yīng)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過飽滿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詞的溫熱的氛圍。結(jié)尾兩句詞人點出心意:“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就是轉(zhuǎn)瞬間古今變換了。
    重陽節(jié)本來應(yīng)該賞菊,還應(yīng)該遵循舊習俗佩帶茱萸香袋以辟邪氣、求長壽。此時詞人卻認為這一切都不必要,人間一切都在俯仰之間,相聚總是短暫的,別離是令人悲傷的,不用拘泥于這些風俗。干脆縱情暢飲一番,直到盡興酒闌。這種略帶凄涼意味的超曠情懷與蘇東坡早先寫下的眾多送別詞都不同,這樣的情懷也正是詞人身處人生最低谷時的真實內(nèi)心獨白。看慣看穿了身邊發(fā)生的一切,詞人以空間上極廣、時間上極長、內(nèi)心極開闊的心理去面對喜樂,面對順逆,面對一切。
    擴展閱讀:蘇軾軼事之應(yīng)考趣聞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賞識,并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贊賞,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jié)果試卷拆封后才發(fā)現(xiàn)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復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關(guān)于《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內(nèi)容:“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歐陽脩問蘇軾出于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蘇軾答:“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聽畢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