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教書育人也應有“新招”

字號:

語文難學,作文對許多同學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每個人都想奪得作文高分,但作文得高分,卻比數(shù)理化的大題要難。很多同學感覺作文是虛無縹緲的,是要靠碰運氣的,而且寫好作文是要靠天賦。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作文寫好,就增加了許多心理上的畏懼和阻力。整理了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三篇供大家鑒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書育人也應有“新招”
    
      教書育人也應有“新招”(標題簡潔、響亮)
      為了督促學生學習,某職業(yè)技術學院的焦老師想出在課后用微信發(fā)紅包的“新招”,對出勤率高、學習成績好和上課認真的同學,都發(fā)了紅包。此舉一出,師生認可,又在社會上引發(fā)了爭議,還有家長認為這樣會使教育變味。我認為,焦老師是個敢于創(chuàng)新的老師。在如此沉悶的教育背景下,教書育人也的確應該有新招,才能激活教育的正能量。(引述態(tài)度觀點)
      首先,傳統(tǒng)的育人方式是以班級集體授課制為主,以灌輸為主的應試教育讓學生們抵觸厭煩,遠遠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采用一些新的順應時代的招數(shù),本是理所應當?shù)?,只有不斷更新方法,才能不斷激活學習的動力。
      其次,微信發(fā)紅包的新招效果明顯。大焦老師的課沒有一個逃課,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很好。暫且不論其效果的持久性,但就這點,已經(jīng)證明新招的可行性。
      其三,如果能把“發(fā)紅包”這種新事物與傳統(tǒng)的教書育人方法有機整合起來,還可以給人們提供一種新的思維和教育理念。如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用好移動技術,對學生進行時時處處地引導與教育,定能激發(fā)出無數(shù)的能量。因此,焦老師的新招肯定能在教育界激發(fā)波波漣漪。(分點分層闡述理由)
      有家長明確反對老師這種做法,認為用“錢”引導學生上課,會讓孩子變得功利,使教育變味。的確,現(xiàn)代學生本就生長在“物欲橫流”的環(huán)境中,一味用錢去引導學習,極有可能變得功利,使教育變味。但是,教育不能因存在某種風險而畏首畏尾或舉步不前。只要是“在課后”,“用小錢”,方式恰當,不變本加厲,在紅包激勵的同時仍以精神感化、正面教育為主線,發(fā)紅包這樣的新舉動一定能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激活輔助作用。(預設反方,簡易批駁)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發(fā)紅包能讓學生更親近其師,“信其道”就不言而喻了。又云:教學相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紅包而喚起,那么,學生的熱情必然會影響老師的激情,終將達到“相長”的目的。教師的魅力關鍵在于學術與人格。一個教師若能緊緊依靠自身的學術與人格魅力,輔以新巧的方法,定能讓各種因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進教書育人功能的巨大提高。(橫向拓展)
      如今,我國的教育因各種原因而困難重重,多幾個像焦老師那樣不甘平庸、敢于創(chuàng)新的老師,拿出更多的新招,必然能沖破重重陰霾,走向教育強國的康莊大道。(聯(lián)系實際,快速收尾)
    堅守自己的夢想
    
      北大清華等高校數(shù)以千計的旁聽生,倔強地堅守自己的夢想,即使夢想難以實現(xiàn),即使重演窘迫,即使出路渺茫,他們仍堅守著,無怨無悔,社會上就是因為有了這一類堅守夢想不離不棄的人,才有了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的產(chǎn)生。堅守自己的夢想是成功的墊腳石。
      堅守自己的夢想,需要勇氣。革命家、革命烈士李大釗,他一生堅守著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夢想,即使身陷囹圄,他也從容淡定,不卑不亢,即使被處以極刑,他也是面無懼色。這是何等的氣慨啊!正是因為他堅守著自己的夢想,才有了他不畏強敵的勇氣。如果他沒有勇氣去堅守,那他怎么會選擇獻身,可能他就會背叛共產(chǎn)黨投降于敵營,抑或一直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就不會有如此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了。除了李大釗,夏明翰也是有勇氣之人,他也和李大釗一樣英勇獻身。雖然共產(chǎn)主義依然遙遠,但共產(chǎn)黨的勝利已成事實。所以堅守自己的夢想,需要勇氣。
      堅守自己的夢想,需要毅力。舞者邰麗華,雖然身體殘疾,但她依然堅守著成為舞蹈演員的夢想。在訓練過程中的困難也許讓她苦不堪言,但她靠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將一切的困難都克服了,終于在舞臺上演繹了一聲完美的“千手觀音”。假如她沒有毅力,那她在遇到一點點的困難后,她就會選擇放棄,就不會有堅守夢想之說了,也就不會有她那展現(xiàn)頑強之心的千手觀音了。正是因為劉偉有頑強的毅力,他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音樂之夢,并精彩地活著,還奪得了“中國達人”的冠軍。正是因為司馬遷有頑強的毅力,他才能忍受宮刑之辱,實現(xiàn)著書之夢,為后世留下寶貴的財富。所以堅守自己的夢想,需要毅力。
      堅守自己的夢想,需要不懈的努力。李時珍堅守著著出醫(yī)書的夢想,他通過不懈的努力,翻山越嶺,不怕困難,還親自以身試藥,終于的《本草綱目》產(chǎn)生了。何祥美堅守著成為全能戰(zhàn)士的夢想,他通過不懈的努力,刻苦訓練,終成為了兵中,所以堅守自己的夢想,需要不懈的努力。
      堅守自己的夢想,并為其付諸努力,成功的在門就會為你敞開。
    親歷勞動,方知奮斗
    
      某高校開設種田必修課,學生夜里打手電種油菜,新聞一出,立刻引發(fā)熱議,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更有抨擊者,但無論何種反應都體現(xiàn)了大眾對高校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一種關注、一種思索。
      親歷勞動,方知奮斗。學校的良苦用心是值得大力稱贊的。農(nóng)場勞動,不單是一門必修課程,是畢業(yè)的通行證,更是一種觀念、一種品質的培養(yǎng)。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必須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未來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素質”的競爭,而勞動素質又是人才素質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但令人嘆息的是,有許多的網(wǎng)民,卻反對高校的這種做法,質疑這種做法的真正意圖,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專業(yè)知識,應該把時間更多地放在精進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上,不能也沒有必要去做“普通農(nóng)民”所做的“農(nóng)活”,然而,這個理由不過只是個幌子,是個借口,何況精進專業(yè)知識,也不是“不問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就能達成的,再說,閉門苦讀就一定能夠學好專業(yè)知識嗎?更深層的原因,恐怕是大眾內心對“農(nóng)”的鄙視,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對“讀書人”的崇敬與膜拜:認為田間勞作是沒有文化修養(yǎng)或修養(yǎng)較低的農(nóng)民干的,文化人,既然已經(jīng)跳出農(nóng)門,就不要也不必再碰農(nóng)活了。他們主觀上認為“讀書人”與“農(nóng)民”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身份,而這種認識,又恰恰是長期以來由階級的差距衍生出的優(yōu)越感而催生的。
      愛勞動,才會生活;學會勞動,才能學會生活。高校開展農(nóng)場勞動必修課,不僅可行,更有深遠意義。學生在學校,不僅要學會一些理論性的東西,還需進行各種各樣的實踐勞動,只有二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農(nóng)場勞動,除了能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讓學生更接地氣,還能讓學生在獲得勞動的切身體驗中,認識到粒粒皆辛苦,尊重勞動人民和勞動成果,更能讓學生在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中,培養(yǎng)一種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事實上,人的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都可以在勞動中形成。
      發(fā)揚光大該校的這一做法,或許我們可以有更好做法,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積極主動參加勞動實踐的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而不局限于田間勞作,更無需用“必修”的形式,來強制學生,為完成學分臨時抱佛腳而在臨近期末時連夜冒雨打手電種油菜。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始終都要熱愛勞動、崇尚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