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敵國是一個成語,出自《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吳起〉,同船的人都成了敵人,比喻大家反對,十分孤立。以下“幼兒益智成語故事:舟中敵國”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舟中敵國
戰(zhàn)國時期,吳起是著名的軍事家,但他總是遇不到賞識自己的明主。一次,吳起聽人講魏文侯比較賢明,就到魏國去投奔。
魏文侯對是否重用吳起舉棋不定,就向大夫李克問道:“你覺得吳起這個人到底怎么樣?”
李克說:“我聽說,吳起這個人貪官好名,人品低劣,可是在用兵打仗方面卻是出類拔萃的!”
“既然如此,就讓他當(dāng)個將軍,帶一支部隊,看看他到底有多大能耐!”魏文侯終于下定了重用吳起的決心。
吳起當(dāng)了將軍后,忠心耿耿地為魏國操練兵馬,整天和士卒待在一起。他吃的飯菜、穿的衣服和士卒沒什么兩樣。吳起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戰(zhàn)馬,打仗時不讓士卒為自己背軍糧。因為他與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大家都很愛戴他。
有一回,一名士卒背上生了癰疽,流膿流血,感到非常痛苦。吳起為了安撫軍心,竟然張開嘴巴替他吮吸膿血。士卒們見到將軍這樣愛惜士兵,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吳起治軍有方,又有杰出的指揮才能,結(jié)果一連打了幾次勝仗。魏文侯見自己果然沒有用錯人,就讓他鎮(zhèn)守西河,防備秦國和韓國的軍隊。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他仍然很賞識吳起。
一次,魏武侯乘船在西河進(jìn)行調(diào)查,船行到中流,他突然高興地說道:“你們來看,我們的山河何等壯美,山河的牢固真是我們魏國的寶貝呀……”
同船的官員大多隨聲附和:“對呀,魏國山河堅固,真能使我國太平無事呀……”
吳起是個直性子,不善于施展阿諛之術(shù),他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國家的牢固不在于山河多么險峻,多么易于把守,而是在于德行。以前三苗氏左有洞庭之險、右有彭蠡之利,地形可謂易守難攻??墒怯捎诔⒃诘赖律喜缓茫罱K仍然被禹滅掉;商朝左有孟門關(guān),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南有大河,真稱得上固若金湯,但是紂王奢侈腐化,造酒池肉林,結(jié)果終于被武王滅掉。
“這樣來看,一個國家的安全、昌盛,是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形險要。如果國君在德行方面不注重,就是我們乘坐的這個小船上的人,也會成為敵國的人呢!”
“對,你說的這些真是太好啦!”武侯對吳起的獨特見解,表現(xiàn)出由衷的贊同。
從此以后,吳起的聲望越來越高,甚至頗有升任宰相的希望。
典源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吳起〉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jì),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刮浜钤唬骸干?。」
《東觀漢記校注》卷十〈吳漢傳〉
吳漢漢性忠厚,篤于事上,自初從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則側(cè)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軍營不完,漢常獨繕檠其弓戟,閱其兵馬,激揚吏士。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方作戰(zhàn)攻具,上常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BR> 譯文
魏文侯死后,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quán)的穩(wěn)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為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夏桀的領(lǐng)土,左臨黃河、濟(jì)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坂在它的北面。因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殷紂的領(lǐng)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jīng)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政權(quán)穩(wěn)固在于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講的好。"
成語示例
1、勢茍安則異類同心也,勢茍危則舟中敵國也?!锾啤り戀棥墩撽P(guān)中事宜狀》
2、實施*的君王會舟中敵國,必將走向滅亡。